凹凸
成語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們生動形象,包含哲理。其實也可以說是一些高度凝練的段子。于是,幾千年來一直被刷屏,變成了成語。而成語中又有相當一部分出自春秋戰國時期,例如“邯鄲學步”“圍魏救趙”“自相矛盾”“葉公好龍”等等。除了這些,有些成語也產生于思想家、文學家的詩文當中,因為其文章膾炙人口,導致其中一些詞句也流傳甚廣,久而久之就成了成語。“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就是個盛產成語的專業戶,一起來看看吧!
接地氣:可憐的動物形象擊中人心軟肋
韓愈自詡是人中之龍,并非“常鱗凡介”,本來可以上天入地,呼風喚雨的,可是得不到應有的幫助和提攜,致使他一直很困頓和頹喪,輾轉在京城,落魄在長安,就像巨龍困在沙灘上,十分無奈。這個時候,身陷困境中的他,該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求援態度呢?韓愈思來想去,覺得不應該自降身價,苦苦哀求。便向有關官吏寫信,大致意思是:我韓愈這條龍,就算是陷入困境,也將繼續保持我的驕傲、我的清高,絕對不會向任何人請求幫助,主動向人求救該有多么悲慘啊,簡直就像狗對著主人那樣俯首帖耳,搖尾乞憐,這才不是我韓某人所為呢。“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人們沒有記住韓愈這條龍是多么清高和冷傲,卻記住了他描寫的這條狗是多么哀憐,多么卑微,于是“俯首帖耳”和“搖尾乞憐”成了流傳至今的成語。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其形象性。然而,韓愈描寫的那條龍也很形象,為何比不過狗呢?這是因為龍畢竟神話色彩很濃,離我們很遠,尋常人當中有誰比得上龍呢?倒是搖著尾巴的小狗形象,真實地體現了普通人為生活為前途奔波的無奈心境,擊中了人們的軟肋,很接地氣,于是就被刷屏了。
現炒現賣:給人寫墓碑寫出好段子來
韓愈一向為官清廉,老老實實拿薪水,安守本分,沒想過要貪贓枉法。當然,他在不觸犯法紀的情況下,也會想辦法改善生活狀況。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諛墓”,其實就是給死人寫碑文。一個有身份的士大夫去世了,其后人想要墓碑上的碑文寫得好看一點,那就得請“大V”來寫,韓愈便是當時的首選。
有一年,一位名叫胡潤博的官員去世了,其后人請韓愈寫墓志銘。給官吏寫生平,贊美其清廉公正、奉公守法是常備套路,這樣刻在墓碑上也好看,能得到后人的贊美。當然,這位胡大人的生平也確實對得起唐朝政府,也有基本的事實作為支撐,但是想要有所流傳,就看韓愈怎么描述了。
韓愈既然是“大V”,自然有良策。接下來,在寫到墓主生前的廉潔時,韓愈的發散性思維起了作用,他神乎其神地來了一句“洗手奉職,不以一錢假人”。胡潤博在擔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負責渭河橋以東軍隊的物資供給工作,雖然過手大量的軍用物資,但是他恪守本職,廉潔奉公,分文不貪,絕不把朝廷的錢私自給予別人。因此,不管墓主生前到底清廉到什么程度,韓愈這個極具畫面感、極具形象性的細節描寫很有文學效果。
不主故常:寫工作報告也能寫出成語
韓愈不僅是個文藝青年,他的軍事才能更是不在話下。他不僅分析得出淮西節度使的虛弱,還能分析該怎么出兵打仗、行軍布陣。他認為必須利用地方上的老百姓自衛武裝,將其轉化為常規部隊,率領他們征討軍閥。當然,在進軍淮西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可能會來支援,使朝廷軍隊陷入四面出擊的被動局面。韓愈洞若觀火,認為此時其他軍閥不會真心出兵援助淮西,因為他們只顧著自保,最多就是假裝出強大的聲勢,為淮西助助威,吶喊一下而已。韓愈的工作報告寫到這里,估計也是戰略思維促發了文學思維,于是寫道“然皆暗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虛張聲勢”這四個字將周邊的軍閥們敲著戰鼓,搖著戰旗,一路吆喝卻不敢真刀真槍上陣的情形生動地描繪了出來。而這種描繪因為極具畫面感,于是給了唐憲宗以及平叛的將士極大的信心,無形中壯大了自己的戰斗力。更奇妙的是,“虛張聲勢”也被刷屏了。
韓愈的詩文里產生的成語遠不止本文提到的這幾個,本文只是從具體背景和個案分析其成語的文學藝術魅力。借此,我們也可以學習古人在表達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