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通
(西南財經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公允價值替代歷史成本作為主要的會計計量方式,一直是國際會計界努力的方向,自提出之日起就備受各國準則制定機構的青睞和重視,但卻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備受責難,人們紛紛將公允價值作為投資決策失誤的罪魁禍首。因此,需要對公允價值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本文從公允價值的產生背景及其理論基礎、國內外學者研究現狀對公允價值的決策有用性進行了探討,最終支持公允價值的決策有用性,并認為我國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全面、適當、謹慎地引入公允價值,既具有理論支持,也能夠體現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的目標。
【關鍵詞】公允價值;決策有用性
一、公允價值計量興起的背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爆發了通貨膨脹金融危機,以歷史成本反映的財務報表被嘲笑為“報告無用的數字”,大多數人認為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會計無法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而難以提供與決策相關的會計信息。
歷史成本注重以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基礎,這種面向過去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所生成的會計信息雖然在計量程序方面可靠性強,但計量結果的公允性令人懷疑,并且相關性很差,因而很難滿足企業外部人的決策需求。
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漸漸受到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青睞,十幾年來公允價值問題一直是國際會計前沿中關注的焦點和討論的熱點。2006年底至2007年初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接連發布了兩項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準則,對能夠應用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資產和負債明確了其一般框架,提供了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模式,并強制要求美國公司特別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特定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這標志著公允價值計量開始得到廣泛推行。
二、公允價值的理論基礎
石本仁(2001)認為資產定義的變遷、資產計價目的的變遷、收益確定方法的變遷蘊含了公允價值的基本思想。陳美華(2006)認為,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論基礎是產權理論、價值理論、會計目標理論和會計計量理論。夏成才(2007)認為無論是財務報告的目標,還是全面收益決定的要求,都為公允價值會計的實踐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理論基礎。謝詩芬(2008)認為,公允價值有十大理論基礎。它符合:經濟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概念、現金流量制和市場價格會計假設、現代會計目標、相關性和可靠性質量特征、會計要素的本質特征、未來會計確認的基礎、現值和價值理念、計量觀和凈盈余理論以及財務報表的本原邏輯。
個人認為,公允價值誕生的理論基礎是會計目標從經管責任制向決策有用論的轉變,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目前一個會計主體需要向外界提供信息,會計信息系統的根本目標就是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對他們進行決策有用的信息。經濟決策所需要的信息既表現為過去的信息,又表現為現在的信息,還表現為未來的信息。而歷史成本僅僅只能反映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無法準確反應企業現在或未來的信息。因此,引入公允價值就水到渠成了。
三、公允價值會計的決策有用性
(一)國內研究
夏成才等人(2007)認為歷史成本會計對不穩定的經營環境的不適應性,是公允價值會計實踐的根本誘因;決策有用觀的財務報告目標,為公允價值會計實踐創造了適宜的環境;對經濟學收益計量的追求,為公允價值會計實踐提供了內在的動力;而相關性與可靠性的權衡,則構成了公允價值會計實踐的關鍵限制。
孫麗影,杜興強(2008)提出,公允價值信息披露是一種管制安排,披露制度的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作者通過運用無管制安排和存在管制安排兩個博弈模型,得出了管制安排就是為公允價值信息的決策有用性服務的結論。
高學敏等人(2010)提出公允價值能夠更好的權衡相關性與可靠性,并且由于其能如實反映資產或負債的真實價值,因此,公允價值不單能夠有效理清財務報告的邏輯關系,同時也有助于全面收益計量模式的實現,符合決策有用的目標。
(二)國外研究
William.R.Scott認為要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就務必要推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他認為歷史成本是一種“平滑”本年收益的計量方法,利用歷史成本計量可以使這些收入與費用在一個長期持續的期間內得到均衡的計量。雖然這種“平滑”的財務報表備受人們喜歡,但其反映的會計信息不夠客觀。
Petroni 和 Wahlen的研究表明,流動性較強的交易型證券相較于流動性較弱的投資型證券,公允價值計量具有更強的價值相關性。
Khurana and Kim的研究表明,根據公司規模的不同和信息環境透明度的影響,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的信息含量不一定總是優于歷史成本。
國外關于公允價值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實證研究文獻比較少,就金融產品而言,國外實證研究的論文大部分都認為公允價值計量要優于歷史成本計量。
從上述來看,我認為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能及時反映公司的資產和負債的市場價值變化,并在企業財務報表中得到體現。2006年我國財政部出臺的新會計準則在很多具體準則中引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國際會計準則,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但國際會計準則是建立在西方發達的資本市場,我國資本市場相對來說還不夠完善,關于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應用對會計信息的全面影響還尚無比較權威的結論,還有待進一步的實證檢驗。
四、如何運用公允價值
我國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全面、適當、謹慎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具備理論依據并能夠增強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為使公允價值信息在財務報表使用者的決策中發揮應有作用,報告主體除了要遵循公允價值計量規定之外,還必須按照要求進行披露,使信息使用者了解相關公允價值信息是如何產生的,包括: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和輸入值,使用了重大的不可觀察輸入值計量的公允價值,對當期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計量有影響的信息。另外,準則還要求針對重大的公允價值計量進行敏感性分析。
參考文獻:
[1]謝詩芬.會計計量的現值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夏成才,邵天營.公允價值會計實踐的理論透視[J].會計研究,2007,1
[3]郝振平,趙小鹿.公允價值會計涉及的三個層次基本理論問題.會計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