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玲
(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摘要】本文擬通過在資本市場環境影響下中國與西方會計準則發展歷程的比較分析,對如何建立我國更高標準的會計準則提出合理分析與建議。
【關鍵詞】會計準則;資本市場;國際趨同
會計準則是會計主管機構發布的由會計主體共同遵守的標準和規范。資本市場是企業籌集和投資的場所。作為對企業盈利和經營情況反映的會計報表在資本市場上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會計準則的創立本身實際上是資本市場自身的發展的需要,會計準則自身不斷的改進與完善又為資本市場的不斷深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會計準則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資本市場的發展促進的會計準則的誕生、發展與完善,而會計準則也對資本市場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通過資本市場的視角來看待中西方會計準則的建設,并為我國的會計準則建設提出建議和對策,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資本市場與會計準則建設的聯系
資本主義市場信息需求可以說是會計準則誕生的催化劑。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在此基礎上,美國的證券市場也由此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隨著各種新的融資工具的出現,各種新的交易手段也開始層出不窮。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會計準則的約束,不同企業經營狀況和盈利情況無法進行比較。在這種情況下各個企業擁有統一的高質量的會計準則顯得越來越重要。所以為了適應資本市場的發展,美國于1959年順勢成立起會計原則委員會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由于該委員會采取了救火式的工作辦法,使得他們的工作并沒有得到理論界和實務界的滿意。于1972年成立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將會計準則的制定開始逐漸演變成了一項公共事業。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資本市場開始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為了增強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可比性,各國開始意識到會計準則的統一和協調的重要性,于1973年成立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Committee)。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各國資本市場的開放,資本市場全球化的步伐也越來越快。跨國投資與融資的比重逐漸變大,由此各國會計準則的差異對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以及編制者的影響也愈來愈大。各國都開始關注國際會計準則的推進與發展,并開始有了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進行合作的設想與意向。
高質量的會計報告有利于引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會計報告的質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會計準則的質量決定的。會計準則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披露,而會計準則的不規范很容易帶來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不信任,影響投資的積極性,以至于對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以資本市場為視角的中西方會計準則建設比較
資本市場是企業資金融通的市場,同時資本市場的監管部門也要求企業向投資者提供會計信息以便為投資者的決策提供依據。會計準則的建設,與資本市場的發展息息相關。下面就我國和西方以資本市場的發展為視角比較兩者的會計準則建設。
中國資本市場在成立之初的時候,它的功能是被定義為服務于國有企業,為國有企業脫困進行保駕護航。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本市場的最初定位已經有所轉變。隨著中國的資本市場的逐步發展,資本市場的投資和籌資功能也在逐步的被完善。
如果說我國股票市場已經獲得了初步發展,那么債券市場就處于蓄勢待發的階段。而債券市場的發展對于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資本市場的這種“一輕一重”的局面,從根本上說是無法滿足市場主體多樣性的資金需求,同時也不利于成熟穩健的市場機制的形成。因此,我國應該重視并發展債券市場,使債券市場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西方的資本市場最發達的當屬美國資本市場。美國的資本市場以其完備的法律規章制度,規范的運行,和對市場活動規律的遵循聞名于世。但是美國資本市場今年來也受到了來自實務界的不小沖擊。會計信息的不真實帶來的”安然””安達信”等大型公司的破產給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會計準則的建設提出了質疑。
在美國,企業的長期資金主要靠證券市場來籌集。股票市場的規模在不斷發展和擴大,市場也在進一步的發展,企業通過股市融資的比重明顯上升。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股票市場股票的發行額遠遠低于公司債券的發行額。在美國,債券市場的規模的確是大大超過其股票市場的,債券融資在其企業公司的融資結構中也逐步地占據主要地位。
三、影響中西方會計準則建設與資本市場有關的因素
(一)經濟體制的轉變使得公允價值計量備受重視
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開始得較晚,但是發展速度較快。于西方國家的私有制相比,我國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國有企業也眾多。因此為了保證國有資產的資本安全,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與需求,我國的會計準則與西方國家相比,會計比較注重滿足于國家的需要,更加強調的是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西方國家則更多的是注重投資者的需要,注重的是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國際會計準則大多數采用的都是公允價值來作為計量基礎。隨著經濟的發展,歷史成本原則弊端的暴露,我國會計準則也逐步引進公允價值計量標準以取代歷史成本計量。
(二)融資傾向的不同推動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
在西方國家中,企業的融資模式一般分為以下兩種:第一種是以證券市場為主導的,和以銀行為導向的模式。但是無論是以證券市場為導向還是銀行導向型的,以外源性融資為主體。
而我國的上市企業卻具有比較強烈的內源融資的傾向。先通過企業內部的資金積累,再利用外部融資。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方面需要大幅度提高。為了改善融資方式,我國推出了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提高了會計信息可比性,有利于資本市場的發展。
(三)股票期權的會計計量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
股票期權主要是指上市企業以股票期權這種方式來激勵人員,實現預期目標的一種制度。股票期權對于解決企業內部由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所導致的委托代理問題效果顯著。而對于我國剛剛起步的股票期權,由于與國外社會、經濟制度、法律法規的差異,并不能完全照搬,而是要根據我國企業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合自身的實施管理辦法與相關配套措施。企業也需要深入研究股票期權的基本思想與理論,制定合理有效的實施方案。
四、加強我國會計準則建設的對策
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比較快。而我國會計準則的建設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發展,也在進一步地建設起來。在借鑒西方國家的基礎上我國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為了適應資本全球化的發展趨勢,20世紀60年代一個由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亞組成的被稱為“G4集團”的會計準則區域協調機構成立。1972年第十次國際會計師大會在澳洲召開。會計職業國際協調委員會正式成立了,它為國際會計委員會的成立打下了基石。
1973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倫敦正式成立,從此之后這個組織開始致力于國際會計準則的建設與發展,IASC也在1993年加入了G4集團。2005年通過的《關于重塑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未來的建議》這一報告之后,IASC成功的實現了改組,之后也將改組后頒布的會計準則稱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nternatioanl Financial Report Standards)。
我國財政部于1998年才正式成立了會計準則組,開始正式而規范的去研究會計準則。1978—1992年是我國會計準則的探索發展階段:我國在會計準則的制定上也開始了逐漸局部的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的道路。1992—1997年是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初始建設階段:國家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等一系列的會計準則制度,這不僅代表著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開始邁出了國際化的一步,也代表著我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會計模式的結束。1997—2006年是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基本建成階段:《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交易及其交易品的披露》的頒布代表著我國具體會計準則規范模式的正式開始運行,我國會計準則體系也由此開始基本上建立成。2006年以后是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國際化趨同階段:我國正式頒布了38項具體會計準則,這些新的會計準則也會被上市企業使用。
對于國際會計準則,我國會計準則并不能完全照搬,這是不合理的。經濟體制的轉變、融資傾向的不同以及股票期權的應用等說明:為了發展完善我國會計準則,根據我國的實際的發展情況,參考并借鑒國際會計準則來發展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實現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
參考文獻:
[1]鄭曉英.對中西方會計準則差異的分析[J].林業財務與會計,1994(4)
[2]周紅,王建新,張鐵鑄.國際會計準則,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5)
[3]蔡明利.會計準則的發展歷程透視[J].現代商業,2007(20)
[4]財政部會計司.積極開展會計國際協調,完善我國會計準則體系,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7)
[5]徐海軍.簡析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3(07)
[6]周軍.金融市場與會計準則的探討[J].公用事業財會,2005(04)
[7]孫百原.論資本市場與會計的關系[J].財會通訊,2009(7)
[8]劉威.國際會計準則可比性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9]張為國.會計準則國際化動向及對策[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1(03)
[10]李孝林.關于會計國際化的研究[J].財會月刊,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