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嬌嬌
摘要:鄭州,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地處絲綢之路陸橋通道的戰略腹地位置,在“一帶一路”中承擔著東聯西進的中介樞紐功能。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鄭州市政府如何順勢而為,這對傳統的政府職能提出了挑戰,本文以此為出發點,為鄭州市政府職能轉變提出一些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政府職能轉變
一、“一帶一路”戰略內涵與重大意義
(一)“一帶一路”的戰略內涵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貫穿于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2013年前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時至今日已經有將近60多個國家響應與參與。“一帶一路”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也是今后我黨和國家工作建設的重點。
中國在30多年前實行改革開放,我們黨和國家的面貌煥然一新,把一切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因此在發展戰略上,從以階級斗爭為中心轉移到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并且依循先富帶動后富,最后共同富裕的決策。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也日漸強盛。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不可避免的暴露了出來。
首先,經濟發展區域不平衡。表現在: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快于中西部地區、一線城市發展快于中小城市發展、以及城鎮發展落差。出現的結果是大批的人才流往東部沿海地區、一線城市,這就給這些快速發展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比如高房價、高物價、交通擁堵、用電緊張、土地縮減、霧霾天氣等等,這些“城市病”歸根結底就是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同時,與之相反的這些小型城市、鄉鎮、和一些偏遠地區,發展又是極其落后,出現了人才流失、勞動力匱乏、老齡化嚴重、教育真空、治安混亂等亂象從生。
其次,產業結構不合理。中國目前過多發展基礎設施和產能,但是在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高附加值產業等方面卻發展緩慢,比如,現在中國企業的資金流向過多集中在房地產、鋼鐵、建材等產能過剩行業,那么怎么樣來消化這些過剩產業,這不得不成為中國國內的一個巨大經濟問題,相應可能還會助長一些反傾銷、反補貼、地方保護主義的抬頭。
最后,基礎設施不協調。城鄉之間的落差、東中部地區的落差、城市自身“硬件”和“軟件”的落差,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對社會公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改革開放給中國做了一份“大蛋糕”,但是這個蛋糕是不是每個人都品嘗的香甜、每個人都分的公平,這個取決于諸多復雜因素。固然,“大蛋糕”有助于緩解大家每個人都“分有蛋糕”的壓力,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剔除“分蛋糕”的矛盾。所以,我們現在需要調整國家的發展戰略,將發展戰略重心從片面強調經濟建設向提升社會公平正義轉變,“一帶一路”正是順應此種戰略轉移的產物。
(二)“一帶一路”的重要意義
首先,有助于創造一個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空間。“一帶一路”戰略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通過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以開放型經濟體系為發展平臺,把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連接起來,進而努力建設一個涵蓋歐亞非三大洲和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洋的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顯而易見,“一帶一路”不僅是中國自身戰略重點的再平衡,也是世界戰略重點的再平衡,它意味著中國不僅要考慮自身的全面發展,也要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敢擔當的國家。就國內來說,“一帶一路”強調東西部互動,比如在西部打造新疆絲綢之路核心區,在東部打造福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這“一東一西”增強了國內經濟的流通效能。就世界戰略重點再平衡來說,“一帶一路”著眼于實現世界海權力量和陸權力量的平衡發展,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來克服國與國之間的障礙,從而打通中國與歐亞、歐洲、中東、非洲、大洋洲之間的發展脈絡,實現歐亞大陸與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和諧互動,逐步發展成為伙伴關系網絡。在“一帶一路”的構想中,中國不再有發達與不發達的分化,世界也不再有陸權與海權的博弈,而是一個全球人類都可共享的包容性空間。
其次,有助于中國在戰略選擇上把握主動權。以前中國在發展過程中,講究“摸著石頭過河”,“石頭”是什么,是我們已經收于囊中的一些寶貴歷史經驗: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這些“石頭”給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然而,改革越深入、發展越迅速,我們遇到的問題也越復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已經進入到改革的深水區,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要虎山行的勇氣”,我們現在要想跨越改革發展的驚濤駭浪,已經沒有“石頭”可摸,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我們需要一種新思維、新戰略,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頂層設計”。“一帶一路”就是頂層設計的產物,它標志著中國戰略思路實現了一次比較大的調整,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被動的面對國際國內形勢,而是主動出擊,把握主動權,中國也更堅定的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進取。
最后,有助于中國走向包容互鑒的和諧之路。中國推行的“一帶一路”,有別于西方國家推行的“顏色革命”、“霸權主義”、“民主輸出”、“新干涉主義”等以強權主導秩序的戰略文化,中國強調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現在整個世界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被捆綁成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一些爆發于主權國家的危機,比如恐怖主義、金融危機、核威脅等問題,需要新的戰略文化來主導。“一帶一路”就是用古老的中華文明智慧、古印度智慧、古伊斯蘭智慧來尋找解決當下世界問題的藥方。“一帶一路”打通了一條文化新路,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也為世界找到了一條新的“文藝復興”之路,是中國之幸,也是世界之福。
二、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概述
“政府”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李唐王朝,《資治通鑒》記載:“李林甫領吏部尚書,日在政府”,胡三省注:“政府,謂政事堂。”①此時的“政府”是對宰相治理政務的處所的指稱。其后,宋承唐制,“政府”續存,在《宋史 歐陽修傳》中有“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②的記載, 中國古代的政府不是民主的產物,而是由“得天下者”根據政治需要并按自己的意志組建的統治機構,政府無論形式如何,都是人民的統治者。也就是說,在古代,政府與人民關系只有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政府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如何更好的統治與集權。比如,元朝設立的“中書省”和“行省制度”,使權力更加集中和直接;明朝的“御史巡按制度”,把皇權的絕對專制發揮到極致;清朝的“惟一人治天下”的政治信條使皇權的專制更加無以復加。因此,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政府不過是皇帝推行政令的工具,以政府的名義來實施統治和思想奴役。20世紀初開始的憲政運動使中國政府發生劇烈演變,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民主、共和、立憲的憲政思想,對中國政府產生深遠影響。但在中國真正體現民主共和精神的政府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蘇區革命根據地成立的蘇維埃政府,隨后新中國誕生,1954年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明確“中央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
“政府職能”是指政府組織的職責和功能,在法治國家,是指政府依法應當行使的職責和所具有的功能。一般來說,政府職能具有以下特點:法定性、有限性、權威性、服務性、公開性、責任性、變革性。中國學術界研究政府職能轉變,最早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背景是機構改革;20世紀90年代政府職能轉變,背景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21世紀初討論政府職能轉變,背景是全球化時代。時至今日,本文又在一個新的背景下,即“一帶一路”,去研究政府職能轉變。
三、基于“一帶一路”背景下,河南省鄭州市政府職能轉變的對策
(一)政治上,把握政策優勢,抓住發展機遇
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國(鄭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河南自貿區,“五區疊加”,鄭州在全國和全省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一個內陸開放高地正在強勢隆起。
但目前鄭州的發展不是維持現狀的問題,而是一個超越的問題,它有著更大的歷史使命。中央把鄭州定位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賦予鄭州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實現“買全球、賣全球”。省委、省政府要求鄭州發揮龍頭帶動和核心增長極作用,引領河南參與國內外競爭、帶動中原城市群發展。這需要鄭州完成對自身的超越,緊緊圍繞“一帶一路”這個目標進行謀劃。鄭州努力的方向也就很明確了,其他各個方面,硬件建設,軟件建設,城市外延、內涵與文化建設都有了方向。
(二)文化上,提升文化軟實力,高度重視政府的文化職能
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一個全面整治經濟發展環境的強烈社會輿論氛圍。通過深入宣傳,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改善經濟發展環境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強化“抓環境就是抓機遇、抓開放、抓發展”的觀念,增強全社會抓環境整治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努力營造一個人人關心鄭州經濟發展環境,個個致力改善鄭州經濟發展環境的社會氛圍。具體而言,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各種傳媒,加大對招商引資工作的宣傳力度。要樹立一批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的正面典型,進行大張旗鼓地宣傳,對各部門的好經驗、好做法要及時總結、推廣。要重點宣傳鄭州的各種投資優勢、對外招商引資的各種優惠政策以及優化投資環境采取的各種措施,提高鄭州市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同時,還要注意宣傳鄭州市外商投資企業的驕人業績和對鄭州市經濟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增強外商投資企業在鄭州市投資興業的信心。
人才、信息、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在競爭機制的作用下,除了向成本低、效益高、投資安全便利的區域流動外,還會向那些環境優美、生活舒適、人際關系和諧、機制完備的地域流動。為此,我們必須抓好公民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市民素質,大力推進抓黨風、正官風、促民風、立新風的“四風”建設,同時,不斷凈化、綠化、亮化、美化我們的城市,提升城市的品位。要為投資者生活居住、子女就學、醫療保健等方面提供便利,使他們創業投資、興業經商皆能各得其所,自由自便。
高度重視發掘鄭州的文化,做好宣傳,其實鄭州不缺文化,作為文明古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源遠流長,只是在流傳的過程中,缺乏宣傳,很多東西流失了。目前缺乏對鄭州文化的發掘,如果歷史的文化有賴于考古的發掘和歷史研究的發現,那么現有的名片,例如國際物流中心、國家區域性現代金融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中原創新創業中心、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中心和食品加工業、汽車與裝備制造產業、物流、會展、工程裝備和電子信息業等產業名片。需要一個很好地宣傳平臺。例如上合組織峰會、G20會議等就是一個很好的展示時機。
(三)經濟上,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推動金融體制創新
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上,可以采取以下辦法,第一,優化整合國有資產,提升國有投資、融資平臺。第二,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第三,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設立金融機構,擴大社會投資,積極推進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建立公益性和商業性基礎設施開發相結合的長效機制,以商補公。第四,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科學分類。通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要逐步放寬對民間資本的限制,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對于公共產品領域,要明確政府的投資主體地位,強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責任,構建“小政府、大服務”的行政管理體制,通過對建設項目的科學分類,有利于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場作用的范圍和領域,有利于提高融資運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同時,鄭州市政府應積極發揮主導和引導作用,為發展經濟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合理的稅賦環境、優惠的土地環境、優越的引智環境、有利的投入環境,探索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動力機制、監督機制、市場機制、競爭機制、用人機制等。提高政府對重點產業規劃、引導、管理的科學性,及時開展對帶有全局性、戰略性、政策性的重大問題的研究。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找準重點產業發展的定位,選準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既要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更要加快新興產業布局。
(四)服務上,樹立“以人為本、高效誠信”的服務理念
一是對設立的行政辦事大廳應賦予真正的權利,提高工作效率。盡快出臺聯合辦公的相關制度,確保行政公示制、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和一站式服務各項制度措施落到實處,努力提高辦事的質量和效率。二是加強工作人員思想素質教育,牢固樹立為全局、為投資者服務的意識,增強依法行政和廉政勤政的自覺性,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與投資者換位思考,共同搭建平等交流的平臺,形成“重商、親商、惠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圍。三是盡快組建鄭州市外商投資咨詢服務中心。對在鄭州投資的外商投資項目實行代辦服務制,由“中心”為投資商提供全程、高效、無償的代理服務。四是建立外商投資項目領導分包聯系制度,定期了解項目的進展情況,及時協調解決企業在建設、生產和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創建服務型政府,樹立政府的良好信用形象。要加強政府決策信用建設,建立政務信息服務體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將政策法規、政府文件、機構設置、審批事項、服務承諾等對外公布,真正解決政出多門、政策多變和政策不透明、不規范問題;要加快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解決好行政中的職責交叉、多頭執法、執法不公的問題;要加大信用監管力度,認真落實各項社會承諾措施,對失信于民的行為要依法給予嚴厲懲罰,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度。
注釋:
①《資治通鑒》卷第215,詔紀三十一,天寶二年。
②《宋史》卷第319,《歐陽修傳》
參考文獻:
[1]王中旸,《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研究》,載于《品牌》2016年4月29日。
[2]袁新濤,《“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載于《理論月刊》2014 年第11 期,5-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