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
摘 要:在民事訴訟中,公民或法人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然而,在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只限于物質上的賠償請求,并沒有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體系中。有關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規定,民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存在著矛盾的表述。因此,對被害人是不公平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司法的不公。因此,應當確立刑事附帶民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關鍵詞:刑事訴訟;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一直是我國法學界爭議的話題。對公民而言,精神損害賠償可以維護其人格權利,對執法部門而言,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不僅可以有力地打壓犯罪,也可以很好地協調各部門之間的沖突。因此,支持精神損賠償這一制度,對社會的和諧與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一、精神損害的涵義
所謂精神損害,就是指民事主體精神活動的損害。精神是與物質相對應,與意識相一致的哲學范疇,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人的意識活動及其內容和成果的總稱。法律意義上的精神,主要是指精神活動,并且往往與精神損害及其后果精神損害賠償相聯系。因此,侵權行為侵害了自然人、法人的民事權利,破壞了自然人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動以及自然人、法人維護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動,導致受害人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損害,也就造成了受害人精神損害。
一、精神損害賠償的必要性
首先,附帶民事訴訟中確立精神損害賠償有利于保護被害人。侮辱罪、誹謗罪等是一種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它給被害人造成的精神損害比一般民事侵權行為嚴重得多,由于侮辱、誹謗等行為遭受精神損害,被害人就更有權獲得精神損害賠償。其次,附帶民事訴訟中確立精神損害賠償符合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立法意圖。現行立法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割裂了刑事訴訟與精神損害賠償的民事訴訟之間的內在有機聯系,就違背了設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立法意圖。再次,《民法通則》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而我國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中并未規定有精神損害賠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又具有民事訴訟性質,這樣在處理具體案件中容易產生法律適用上的混亂,有損法律協調性。最后,附帶民事訴訟中確立精神損害賠償是司法實踐的需要。近年來,在處理刑事案件的司法實踐中,因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局限性,使被害人的人格、名譽等非財產性的精神損害,無法適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而只能分案審理,先由刑庭審理刑事犯罪,再由民庭審理精神賠償糾紛,給被害人、法院造成了諸多不便,降低了司法的效率。
二、現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立法審判實踐中的弊端
(一)違反刑事法學原理,不符合公平原則。對于犯罪行為造成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的,在追究其刑事責任的同時,追究其民事賠償責任。對行為人處以刑罰,維護的是公法秩序,對行為人責令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是對受到侵害的私法權利的救濟。而實踐中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不包括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違反了法學原理。按照民法的規定公民的人格權遭受不法侵害,加害人應賠償被害人所遭受的損失,包括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害,并且傷害程度越重,被害人得到的賠償應當越多。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精神損害,比民事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程度深,理應得到更多的賠償,但按現行刑事法律規定,當一個侵權行為達到犯罪程度時,也就是被害人的傷害程度越嚴重時,被害人得到的賠償越少。
(二)不利于保護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隨著我國社會向法治化的轉變,人們的維權意 識不斷增強,刑事立法也應特別強調對個人權利的保護。我們知道,公民的合法權益既包括物質方面的利益,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利益,二者都應當受到同樣的保護。更何況,對于某些犯罪,其所遭受的精神損害有時比物質損害還要大,更能讓被害人刻骨銘心,甚至帶來終生影響。這對全面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利是不利的。現行立法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這樣無疑與憲法的人權保障理念相沖突,與國際保護人權潮流相背離,與民事立法不統一,不利于被害人權益的全面保護。
(三)導致刑事法律制度自相矛盾,破壞了法律規定的和諧統一。由于刑事法律制度與民事法律制度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不一致,導致刑事法律制度的自相矛盾。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2〕21號)第一百六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適用民事法律的有關規定”,但法釋[2000]47號第一條第二款卻規定“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害而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再如,法釋[1998]23號第八十五條規定“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后,第一審判決宣告以前提起,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在第一審判決宣告以前沒有提起的,不得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可以在刑事判決生效后另行提起民事訴訟。”可是,法釋[2002]17號規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害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理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上述司法解釋,一方面肯定附帶民事訴訟適用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另一方面又不受理被害人依民事法律所享有的人格權等遭受侵害而提起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一方面肯定被害人可以在刑事判決后另行提起民事訴訟,另一方面卻又規定即使在刑事案件審結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也不受理。因此,與法律的公平原則和人文精神相悖。刑事法律與民事法律規定的賠償范圍不一致,適用兩種訴訟程序得出的結果不一樣,使得部門法之間在精神損害賠償方面的不協調、不統一、不和諧。
三、 納入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必要性
我國目前對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中不包括精神損害賠償這一部分,很多人對現行的這一立法,保持著懷疑的態度。因為,在實踐中,大量嚴重的刑事犯罪案件的具體情況與立法是有著比較大的沖突的,因此這一立法,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利于保證法律的施行效果的。由于比較嚴重的犯罪,對當事人及其親屬造成了非常大的精神傷害,當事人想要罪犯做出應有的行動和補償以消減犯罪事實所帶來的巨大傷害。但是目前,我國通常采取的辦法是,國家補償和救助制度,以及由被告人的親友自愿代為賠償受害人,幫助使受害人渡過難關。但是,這種方式的補償出自國家或者受害者的親人,受害者出于精神層面仍然得不到應有的安慰,而很難接受這些賠償方式。 因此,為了平衡國家、社會和被害人三者之間的利益沖突,應當保證受害人在獲得物質賠償的同時,允許其通過提起刑附民的訴訟獲得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這樣,可以多方面的補償受害者,滿足受害者的更多要求,更好的維護了受害者的人權,并對被告人加大了懲罰力度,有利于降低犯罪率和維護地區穩定。 同時,將精神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之中,這項制度的實施,還可以使得作為實體法的刑法和民法更加統一, 并可以與世界范圍內的立法標準接軌,可以更加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
參考文獻
[1]魏星.淺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制度[J].法制與社會.2014.06
[2]張偉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4
[3]閆明. 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中國政法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