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作為新興的網絡行為模式,“人肉搜索”受到了廣大網民的追捧。它使人們的言論表達達到了空前的自由,呈現出網絡力量的強大。但是,我們在享受互聯網飛速普及發展和網絡技術日益進步所提供的便利的同時,不得不注意網絡“人肉搜索”所滋生的新問題,因為超過法律底線的網絡“人肉搜索”對公民的權益造成了損害,它正在向法律發出挑戰。
一、網絡“人肉搜索”引發言論自由的濫用
言論自由又稱表達自由,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網民利用“人肉搜索”,探求社會真相,行使網絡上的監督權,并就事件及當事人發表評論,充分行使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這些網絡平臺允許網民間交流與爭論,允許不同意見存在,為言論自由提供嶄新的平臺,促進了公共利益和社會正義的實現。但正如辯證唯物主義所言,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統一的,對“人肉搜索”的濫用會使言論自由的行使滑向另一個極端。“人肉搜索”的濫用往往表現在參與者通過各種途徑搜索他人信息,并將所知道的信息公布于網絡供其他網友識別;其他網友利用這些信息進行二次傳播,再將有關信息轉載于他出或者直接通過信息鎖定對象,并對鎖定的對象進行謾罵、誹謗、威脅,甚至夸大事實。這些行為都給當事人造成了很嚴重的后果。因此,“人肉搜索”一旦被濫用就會成為網絡暴力的儈子手。
正如不存在絕對的權利和自由,言論自由作為憲法所保障的自由權也是相對的。任何自由都應限定在一定范圍內,現今涉及“人肉搜索”的案件中,對當事人的辱罵、誹謗、威脅、詆毀其他公民人格尊嚴的言論以及虛假信息的現象,都是違反法律相關規定的。因此,對“人肉搜索”的濫用就是對網絡自由的濫用,我們一定要對此不當行為進行規制,讓其在規定的范圍內正確有效的運行。
二、網絡“人肉搜索”引發的侵權行為
1.“人肉搜索” 侵犯隱私權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受他人侵擾、知悉、使用、披露和公開的權利。這種權利包括個人生活安寧權、個人生活信息保密權以及個人通訊秘密權,其他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的隱私權。而網絡隱私權是傳統隱私權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是指公民在網絡中享有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公開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也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與個人有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誹謗的意見等“人肉搜索”實施者公布他人信息、私密活動等所導致的私人生活遭受騷擾,都是侵害隱私權的行為。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有關隱私權的獨立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未頒布之時,我國立法中并未承認隱私權,對公民的隱私權利益的保護一般采用間接保護的方法。直到2009年《侵權責任法》第二條正式確立了隱私權的概念。
在“人肉搜索”中,網民處于某種目的,以至于被搜索者的地址、電話、家庭成員信息等隱私信息被披露和傳播,危及到被搜索人的正常工作與生活,構成對他人隱私權的侵害。
2.“人肉搜索”侵犯名譽權
法律意義上的名譽權是指民事主體依法所享有的以其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為客體的人格權。這些被維護的名譽是指具有人格尊嚴的名聲,是人格的重要內容,受法律的保護。《民法通則》第101 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 條第1 款第3 項目都對名譽權做出了具體規定。民法通則的規定和最高法院的私法解釋是名譽權保護的主要依據。
在有些“人肉搜索”中,網民發布的內容與事實真相相符合,對他人的名譽評價是適當的,未歪曲的,應擔不夠成對名譽權的侵犯。但是在一些惡意和過失的情況下,把負面信息加以整合供人評論,對他人進行人格侮辱,或者散布有損他人名譽的言論,造成相對人社會評價降低,則構成侵犯他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3.“人肉搜索”侵犯肖像權
肖像權就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對自己的肖像所體現的人格利益為內容的一種人格權。法律規定,肖像權是肖像權人對自己的肖像享有專有權,肖像權人既可以對自己的肖像進行自由處分,又有權禁止他人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擅自使用其專有的肖像。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為,并非僅指商業上的利用,而是包括一切對肖像的公布、陳列、復制等使用行為。
根據《民法通則》第100條規定,構成肖像權的擅自使用行為應當以營利為目的。但多數學者認為,侵害肖像權的構成并不需要以營利為目的,侵權人是否以營利為目的只是判定行為人是否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一個標準。所以,“人肉搜索”行為實施者公開當事人的肖像雖然并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不符合《民法通則》對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認定。但是從立法目的上理解,法律保護公民的肖像權最主要的是保護精神利益層面上的。所以,在“人肉搜索”中,未經本人同意,擅自在網絡上公開公布他人肖像,構成對他人肖像權的侵害。
4.“人肉搜索”侵犯姓名權
姓名權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決定、使用、變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種人格權利。在“人肉搜索”中,侵犯姓名權的行為主要表現在非法使用他人姓名的行為,包括盜用和假冒他人姓名。這在“人肉搜索“中是最常見的侵犯姓名權的情況。
三、加強對網絡“人肉搜索”的法律規定
1.加強關于個人信息的立法工作。我國可以通過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對人肉搜索中涉及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利用加以全面規范,以達到避免個人信息被非法搜集、非法公布、非法使用的效果。2009年1月1日制定《徐州市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就明文規定未經允許不得提供或公布他人信息資料,并規定了違反后的處罰方式,是立法規范“人肉搜索”的一次大膽的嘗試,為以后《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積累了經驗。
2.完善《侵權責任法》。要在《侵權責任法》的基礎上加緊制定有關法律規定,明確人肉搜索的侵權行為主體、規制包括網絡管理機關職權與職責、網站經營主體的義務、網絡用戶的權利、網站經營主體的法律責任及免責事由等諸多問題。應考慮在條件成熟時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進行專門立法,強化對網絡隱私的法律保護,從而有效的規范人肉搜索,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更為全面的法律救濟。
3.應完善我國刑法。通過刑法修正案,規定對造成嚴重社會后果的人肉搜索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盡管目前已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七)明確規定,單位泄露或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應追究其刑事責任, 但在犯罪主體方面規定過于狹窄,對情節嚴重又缺乏具體的認定依據,很難在實踐中對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提供充分的保護。因此應適時將人肉搜索納入到刑法規制的范圍,使網絡暴力得到有效抑制。
網絡“人肉搜索”跨越虛擬與現實的界限,利用人工參與來提取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是我國社會轉型的產物。作為一個網絡新生事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我們必須進行合理的引導和管理,加強對“人肉搜索”的法律規制,使它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違背社會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規范的前提下,發揮其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