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喜+洪國才
摘要: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不僅要培養出一批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更應當培養一大批具有現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為習慣、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未來公民的素質直接或間接地取決于現在的教育。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要注重學校的養成教育。本文就如何開展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作了簡單的論述,希望能給讀者以啟示。
關鍵詞:農村;行為習慣;教育;方法
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不僅僅要培養一批批掌握現代高新技術的人才,更應當培養一大批具有現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為習慣、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學校教育擔負著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任務。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未來公民的素質直接或間接地取決于現在的教育。而農村學校的學生又占全國學生總數的一大部分,所以,提高農村學校學生的素質就更加顯得重要。而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要從小重視養成教育。
一、什么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及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養成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它主要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二、農村學校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現狀
長期以來,無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多注重于用說教或抓典型、樹模范、大張旗鼓地搞宣傳的方式進行品德教育,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卻忽視了對個人良好習慣的教育培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養”。而一個人道德品質的確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一點一滴的養成。
當前的家庭教育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更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今家長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矛盾化的教育,極容易攪亂孩子們幼嫩的心智。一是在做人上,現在的孩子處在“言教”與“身教”的矛盾中。許多家長一邊給孩子講“粒粒皆辛苦”,一邊卻隨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邊給孩子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邊卻一年也不摸書本,甚至沉溺于撲克麻將桌上……諸如此類矛盾行為,比比皆是。因此,人們很形象地總結出“5+2=0”的公式,即學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會一個雙休日兩天的教育所抵消。二是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處在“吃苦”與“享樂”的矛盾中。我們的家長,一方面對子女進行憶苦思甜的教育,告訴他們要生活節儉,要吃苦,學習要刻苦努力,不怕困難;另一方面又時時處處害怕他們吃不好,睡不好,極盡努力為其盡情享受現代生活提供一切。一方面家長怨孩子什么事只顧自己;另一方面,家長卻又總把最好吃的讓給孩子先吃。三是在教育內容上,現在的孩子處在“重智”與“輕德”的矛盾中。家長到學校來,首先看的是學生考試成績,問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績排名;子女放學回家,家長首先檢查的是學生的作業,輔導的是學生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做的是大量習題;在外,與他人談及的也只是孩子的學習情況。人們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因為在他們看來,品德問題似乎沒有什么問題,或者不需要像學習那樣值得重視。“唯上大學才是人才”的人才觀,“重智輕德”的教育觀,讓年幼無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如此家庭教育怎能使人安心!
三、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意義
古希臘的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現在行為上的習慣”,“德只能在習性或制約中尋求”。古羅馬的一位作家也曾說過:“在任何事情上,習慣總是極其有效的主人。”所以,注重養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樹立起良好的道德風尚,才能為精神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方法、途徑
(一)課內首先要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教育
小至上課的一個坐勢,大至學習某類固定課型的學習方法,我們都要求貫穿于每一堂課的教學之中。上課時,如果有學生開小差,任課老師會有意識地、采取適當方法予以引導;有同學做小動作,老師會邊講課邊下意識地走到該同學身邊,直至專心聽講。學生聽課過程當中,我們最注重培養的是學生專心聽課的習慣。專心與否,我們用舉手來衡量。一堂課下來,根據學生舉手次數多少來判斷其上課聽講專心的程度。有了指標,學生自然就有了積極性。有了積極性,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就不難培養了。
其次,重視培養學生作業清楚認真的習慣。對錯題和不清楚的作業要求重做這當然是首當其沖的措施,也是對每位學生的普遍要求。對一些腦子靈,因好動,做作業只圖速度,不求質量,常常出現這樣或那樣“低級”錯誤的同學,老師各顯神通,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對于一些聰明且小節也比較注意的優生,我們非常重視其自學能力、善于動腦筋、善于提問題習慣的培養,以至達到人盡其力的目的。
(二)課外注重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常言道:“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舉止不文明、不規范即屬于沒有規矩。如何讓學生的行為文明規范?主渠道在課外;主方法多示范、多指導。另外多開展一些活動。舉例來說吧,自從我們學校開展習慣養成教育計劃以來,我們提倡課間或其他課外時間,老師少坐辦公室,多指導和參與學生一起活動。在活動過程當中,一旦發現學生有不規范或不文明的行為,老師先是予以指出,接著示范,而后幫助其學生改正。諸如學生亂扔瓜皮、果殼、紙屑,我們每位老師都不厭其煩地進行教育指導。正因為如此,才換得如今學生基本養成不隨地亂扔臟物的習慣,偶爾有同學扔了,學生之間也學會了互相監督、相互幫助。一個個舉止是這樣,一句句不文明的話,我們也不放過。只要機會一有,我們就予以指正。
良好的習慣不是靠一天兩天,說養成就能養成的東西。對于課外注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該既有階段性,又有側重面。即在某個階段主要解決什么不良行為或形成什么良好習慣,都要有一個側重。這個側重每位老師心中都要有數,以便統一步子,取得最佳效益。階段性的潛伏期,應視養成其習慣難易程度而定。
另外,應當注重榜樣的示范。每隔一個時間,都要進行一次評比小結,每次小結,應當評出一、二個典范。這個總結評比除了鼓勵的成分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樹立榜樣。學生畢竟還是孩子,教師的一丁點兒表揚肯定,對他們來講都是一種榮譽,一份驕傲的資本。在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時,教師應適當地采用多種形式的激勵方式。以表揚為主,要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悅強化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其良好習慣養成的監督、督促工作
中小學生自覺性、持續性較差。中小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監督、督促工作,顯得尤為的重要。
參考文獻:
[1]李淑穎《養成教育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探索》2003年第09期。
[2]王曉冬《論養成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考試周刊》2008年 第24期。
[3]葉春華《淺談養成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1998年 第02期。
[4]王曉雪《加強養成教育 培養健全人格》,成才之路 2008年 第01期。
[5]畢麗麗 姜晶《行為養成教育躍然“紙”上》,《黑龍江教育》2005年第03期 。
[6]王建華《以養成教育為抓手創新學校德育工作》,《小學教學研究》2008年 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