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中山 528436)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憑借著毗鄰港澳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以及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之一。為此,探討自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的產業演變歷程,現今珠三角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具有現實意義。
一、珠三角產業結構的發展歷程
產業結構是指生產要素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構成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產業結構是一個體系,它包括構成該體系的各子系(即產業部門)的構成形式及地位、各子系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一)珠三角產業結構演變綜述
珠三角產業結構一直保持著“二,三,一”的格局,制造業一直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在三大產業中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第一產業比例在不斷下降,至1995年已下降到不足10%。第三產業則一直保持著良好的上升勢頭。
總體而言,珠三角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導,一直在不斷地調整優化,迄今已達到工業化中期的中后期階段,符合現代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
(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階段(1978—1990)
自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的服務業迅速發展,第一產業占比則不斷下降,制造業保持大比重優勢平穩發展。直到1990年,服務業比重接近制造業,三大產業就業人數接近。
這段時間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后的體制創新,許多港商來大陸談生意時帶動了珠三角的服務業發展。廣州白天鵝賓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級賓館,被譽為改革開放成功典范。
而農業規模的逐漸縮小主要是因為政府對第二、三產業扶持力度的加大,大批工廠源源不斷建立以及由于經濟發展造成的人地矛盾,使大批勞動力從農業中分離出來,一方面使農業規模縮小,另一方面又為制造業和服務業提供了大批勞動力,繼而使二三產業規模擴大。
在這12年中,珠三角實現了初始階段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將發展中心由農業轉為制造業和服務業,改革由試點轉為全面推廣,推動著珠三角經濟的發展。
(三)第二產業加速發展階段(1991—1995年)
這段時間珠三角經濟迅速發展,且出現過熱現象,GDP在五年內翻了兩番,從91年的1010.5億元迅速上升到95年的4075.47億元。主要歸因于第二產業的迅速發展,工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第三產業由于內部結構調整緩慢,為制造業配套服務的生產型服務業發展滯后于工業現代化進程,導致與第二產業差距拉大。第一產業比重則繼續下降,并一直維持在10%以下。
該期正值全球產業大范圍轉移浪潮未停之時,發達國家產業轉移方興未艾,尤其是香港對珠三角的投資經歷了最初的試探后,全面進入,形成“前店后廠”模式。
(四)調整發展階段(1996—至今)
產業結構繼續保持“二、三、一”的格局,第一產業下降至不足5%,第二產業繼續占據絕對優勢,第三產業保持上升勢頭。
隨著1995—1996年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珠三角經濟發展過熱受到了遏制,GDP增長速度也逐漸下降。隨著港澳回歸,珠三角迎來了穩定發展的新時期。經濟實力的不斷進步,讓產業結構的升級由政策調控變為內生型的自主推動。
二、珠三角產業結構現存的問題
盡管珠三角產業結構一直在不斷進行著結構優化,但第二第三產業內部仍存在著產業層次結構上的失調。
(一)制造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珠三角一直被譽為“世界工廠”,就是以其發達的加工制造業而知名。然而,這導致珠三角掌握高端技術的企業占少數,大部分皆是低端的加工企業,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三來一補”,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小,以廉價勞動力、資源為代價都是其標簽。
(二)第三產業依然以傳統服務業為主
盡管近年來,珠三角的服務業比重一直接近50%,但產業增加值卻未達到理想的標準。第三產業中,傳統服務業依然占據著主要地位,高端服務業如金融業的仍有待進一步發展。
三、珠三角產業發展趨勢
面對現有的問題,珠三角顯然需要產業的優化升級。
(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
通過不斷優化外資結構,大力發展產業輻射帶動和技術溢出能力強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帶動加工貿易產業優化升級。讓珠三角積極承接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吸引跨國公司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把更高技術水平、更高增值率的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廣東省。
(二)鼓勵技術進步
鼓勵加工貿易企業更新設備、引進技術和進行新產品研究開發。對外商投資、加工貿易企業創建品牌、技術創新、設立研發機構以及進口研發所需儀器設備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對加工貿易企業研發機構聘請的研發人員,給予享受企業所在地人才引進相關優惠政策。
(三)樹品牌
在我國,許多企業都以貼牌生產為主,尤其是珠三角,更是因此得到了“世界工廠”之譽,而貼牌生產的弊端同樣明顯,缺乏自主品牌,毛利低,話語權小,議價能力差,訂單下降同樣對這些企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而要立住腳跟,創立自主品牌顯然必不可少。同樣以中山FY家具有限公司為例,近五年來,為爭取自主權,公司傾力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FY”。為此,企業邀請大量設計師組成產品開發團隊,為“FY”品牌做大量包裝設計,然后推向市場。并以此品牌參加包括第六屆國際酒店展、上海國際酒店博覽會在內的各大展會,借此宣傳其品牌。除此之外,更是在2012年8月成立《FOOKYIK設計師精英會》,廣召全國優秀設計師入會,以此提升品牌知名度。
(四)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
優先發展國際服務外包,重點吸引發達國家和地區投資者到我省投資軟件開發、工業設計、技術服務等產業,大力培養服務外包專業人才。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加大領域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公信力和競爭力的中介服務組織。加強粵港服務業的深度合作,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供基礎性服務。
(五)促進中小城市服務業發展
從珠三角各市產業結構表可以看出,服務業主要集中在廣州和深圳兩個特大城市,而如中山、江門等中小型城市服務業的占比顯然要低上不少,政府可以通過支持中小服務型企業,促進服務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尚磊.珠三角產業結構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2]王光軍.珠江三角洲產業結構演變研究
[3]史忠良.產業經濟學[M]
作者簡介:王群(1969.2-),女,漢族,廣東韶關人,本科,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企業財務管理與策劃;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