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亞楠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北京 100081)
【摘要】旅游扶貧現已涉及政府角色、地方參與和農村、自然和文化資源等一系列問題。本文回顧了國內外關于旅游扶貧的學術文獻,對其采用NoteExpress、Nvivo 10和爬蟲軟件,分析當前旅游扶貧的研究范圍、研究方法等,總結出旅游扶貧關鍵詞共線網絡結構圖,并指出潛在研究的一些領域。
【關鍵詞】旅游扶貧;綜述;網絡結構圖
相對于傳統扶貧而言,旅游扶貧開展較晚,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提出采用旅游進行扶貧的相關政策,90年代初國家旅游局正式提出了“旅游扶貧”這一說法。1999年由英國國際發展局提出旅游扶貧(PPT)的概念,將其定義為一個特定形式的有助于減少貧困的“旅游尋求”。學術界對于旅游扶貧的概念討論基本趨于一致,我國也將構建“國家旅游扶貧實驗區”提上議程。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對2012—2016年國內外學術界研究成果的梳理,來探討中國旅游扶貧的研究趨勢希望對以后關于旅游扶貧的研究有所助益。
一、研究方法
筆者以“旅游+扶貧”或“貧困”或“窮人”為關鍵字,發表區間限定2012.1.1—2016.12.31,在知網、萬方、維普三大數據庫中對核心期刊進行檢索,用NoteExpress軟件篩除重復文章,經統計發現國內旅游扶貧研究檢索結果達到2447條,發表文章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英文文獻以“tourism”+“China OR Chinese”+ “poverty OR poor people OR PPT”或“poverty reduction”或“On Tourism Assisting the Poor”為關鍵字在主題、標題和摘要等進行不同排列,在EBSCOhost和谷歌學術中檢索,同法篩除重復文章,經統計國外學者對中國旅游扶貧在此期間達到323篇,且近5年來成果量趨于平穩。
二、文獻計量分析結果
從國內研究成果出版年份來看,由于近年來國家對扶貧開發問題的重視,并注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學術界對于旅游扶貧的關注度逐年攀升,2016年的文獻數量已經達到1217篇,是2012年的文獻數量的快5倍之多。國外研究成果一直保持在每年65左右,其中成果較高的兩年為2013年—2014年,均為70篇以上。從研究成果來源出版物看,學術成果以期刊占比最多,其中政策研究類的有369篇,占比最大;其次是碩士論文占總數的12%。國外研究成果基本全部為期刊文章,僅有少數圖書涉及中國旅游扶貧政策、模式等問題。
筆者采用Nvivo 10軟件對篩選出的全部國內文獻中的9788個關鍵詞進行詞頻分析,其中國內文獻關鍵詞之間的網絡結構關系以及節點聚類分析如圖1所示。結果得到旅游扶貧出現的頻次最高為210次,主要關注的區域詞頻為民族地區、連片特困區,最為顯著的旅游扶貧模式是鄉村旅游出現次數分別為76次,精準扶貧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出現頻次為57次。在2012年—2016年間國內學術界開始越來越關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東道地居民的社區參與,這與國外相關文獻研究趨勢相一致。
三、研究范圍
縱觀國內外相關研究,其范圍主要有旅游扶貧的特定地區、模式、績效、利益相關者研究以及開發過程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國內旅游扶貧研究成果變在2012年—2016年的研究趨勢表現為兩方面:一是研究內容的深化,出現了精準化旅游扶貧,旅游扶貧中出現的環境及旅游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等問題開始成為新的關注點;二是研究方法多元化,比較分析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分析法等得到了廣泛運用。旅游扶貧的特定地區主要集中在14個連片特困區,國內外學者對于中國旅游扶貧問題的研究多集中在該區域。近5年來針對民族村寨旅游扶貧模式等的對比研究,逐漸呈現上升趨勢。從旅游扶貧的模式研究方面來看,綜合各學者的觀點,筆者將其概括為“公司+農戶”模式、股份制模式、移民遷置模式、個體農莊模式。從旅游扶貧的績效研究來看,主要分為4個方向:一是旅游扶貧是否能夠有效地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并保護當地的旅游資源不受破壞;二是旅游業能否帶動當地剩余勞動力就地就業的機會,增加農民收入;三是改變當地的產業結構、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四是改變農民的收入結構,促進城鄉經濟發展的一體化。在旅游扶貧的利益相關者研究方面,主要集中點在政府、企業和東道地居民三方。同時又相當一批學者在關注社區參與在旅游扶貧中的重要性。在開發過程的問題方面,存在投入不夠、模式單一、農民參與程度較低、資源保護意識淡薄以及在景區開發過程中各利益主體的分配矛盾以及文化原真性的破壞等問題。
四、結論
綜上所述,2012年—2016年我國旅游扶貧的相關文獻以定量研究為主,對于旅游扶貧特定地區旅游扶貧的思路、模式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觀點趨于一致。研究中不僅注關注經濟增長,而且貧困地區居民受益情況、貧困地區居民參與積極性及旅游開發對環境破壞程度等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研究者針對旅游扶貧績效研究選擇的主題不同,量化標準各異,因而績效評價的有效性值得商榷。相比較而言,國外旅游扶貧理論研究較為成熟,為旅游扶貧實踐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其社區參與旅游為貧困人口提供了多樣化的參與渠道,有效地促進東道地經濟發展,成為扶貧的有效手段,但其可持續性需要在合理的規劃下才能成功。就研究方法來看,旅游扶貧定量研究方法多,定性研究方法礙于語言等條件的限制采用較少。
參考文獻:
[1]Zeng B,Ryan C.Assisting the poor in China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A review of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2):239248
[2]蘇明明.可持續旅游與旅游地社區發展[J].旅游學刊,2014,29(4):89
[3]鄭群明,鐘林生.參與式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探討[J].旅游學刊,2004,19(4):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