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強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陜西 西安 710018)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企業市場經濟行為的多樣化,企業國有產權處置越來越多的出現,其中,較為常見的國有產權處置方式有解散清算、股權轉讓、吸收合并、股權置換等,筆者結合多年產權處置的工作實踐,現對幾種常見的產權處置方式的適用條件及利弊進行綜合比較分析,以期對今后從事產權處置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國有;產權處置;比較分析
1解散清算
所謂解散清算,是指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通過對所投資公司進行解散清算,公司所有股東對所持股權進行處置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企業不宜或者不能繼續經營時,自愿或被迫宣告解散,進而進行清算,直至清算完成企業本身消滅的行為。
2股權轉讓
股權轉讓是近些年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大環境下較為常見的產權處置方式,一般情況下包括協議轉讓和進場交易兩種不同形式。但由于受《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關于中央企業國有產權協議轉讓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做好貫徹落實〈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有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約束,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不受地區、行業、出資或者隸屬關系的限制,特別是規定了央企國有產權轉讓必須在京、津、滬、渝四個直轄市產權交易機構中進行。
以上要求決定了股權轉讓的特點,即限制條件要求嚴格,又政策性強。我們目前采用的是“由上級股權管理部門負責與產權交易機構聯系辦理掛牌交易,企業予以積極配合”的方式來進行。
3吸收合并
吸收合并是針對全資子公司的一種特殊的國有產權處置方式,子公司在完成債權債務清理后其資產負債整體納入其母公司(或者未完成債權債務清理時簽訂被吸收方、吸收方、債權債務方三方協議),繼而注銷法人資格。
在筆者實際工作中,因國有企業一般具有多級法人管理體系,較常采用吸收合并方式,國有全資子公司被上級吸收合并后注銷。但此模式要求亦較為嚴格,為防范經營和法律風險,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實施前要由單位法律部門開展盡職調查,同時出具法律意見書,同時還要與財務等部門會商確定與母公司并賬時機,由各職能管理部門做好把關。
4股權置換
根據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國有產權置換有關事項的通知》(國資發產權〔2011〕121號)中的界定,國有產權置換是指“中央企業實施資產重組時,中央企業及其全資、絕對控股企業(以下統稱國有單位)相互之間以所持企業產權進行交換,或者國有單位以所持企業產權與中央企業實際控制企業所持產權、資產進行交換,且現金作為補價占整個資產交換金額比例低于25%的行為。”從上可以看出,股權處置中的置換主要是為將某多元股權結構的公司調整為一元結構而與其他公司對應股權發生的對換行為。
5上述幾種方式的適用性及影響因素分析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解散清算、股權轉讓、吸收合并、股權置換各有著不同的適用情況:解散清算多被應用于經濟效益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差、不符合總體發展目標的企業;股權轉讓多適用于公司經營狀況良好,僅單方股東由于各種原因需要退出公司的情況,但因協議轉讓的限制條件嚴格,通常情況下有潛在意向受讓方時方能組織實施進場交易(在產權交易機構掛牌存在很大程度的流拍風險,同時,進場交易的成本較高,需要向中介機構支付一定比例的前期交易費用,如果流拍后前期投入的成本費用無法收回,股權價值評估的有效期為1年,過期后需重新評估);吸收合并則更為特殊,僅為在擬處置企業為上級企業的全資子公司情況下采用。股權置換僅限于中央企業及其全資、絕對控股企業,或者國有單位以所持企業產權與中央企業實際控制企業之間的交換行為,即國有股權之間的置換。
從具體實施上看,能否采取上述幾種模式進行產權處置也受到多重因素影響。
解散清算由于要先進行債務清償,對于現金流比較緊張的公司由于無法償還相關債務而順利進入到分配剩余資產的步驟,公司法規定“公司財產在未依照前款規定清償前,不得分配給股東”,并且國資委對國有固定資產處置變現均要求采取進場交易方式,無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加大了處置難度,延長了處置時間,對于公司固定資產規模較大的公司尤其是有土地、房屋資產的,由于土地、房屋權屬的確定以及轉讓的過程復雜以及土地房屋權屬過戶需支付高昂的溢價費用,整個清算過程往往會耗費很長時間,甚至有可能出現由于政策障礙而無法過戶導致清算無法實施,從而形成一些“殼公司”,而無法注銷。
股權轉讓是比較簡便的一種產權處置方式,將我方國有股權評估后按程序在產權交易機構掛牌,由有意向者受讓,可以快速退出相關企業,同時也能避免我方為小股東時缺乏解散清算的話語權,但因國資委對協議轉讓的規定十分嚴格,例如對股權轉讓主體及受讓主體的身份均做出了嚴格的限制,在一般條件下必須采取進場交易方式進行股權轉讓,中央企業國有產權處置同時必須在指定的四個直轄市產權交易機構中進行交易,程序復雜是影響股權轉讓進行的最主要因素。
吸收合并是一種特殊的解散清算方式,被合并企業在納入母公司后注銷,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債權債務清理時間長,且如果債權人屬于不同系統(例如債權人為另外的大型國有企業),則一般不愿意簽署三方協議,這也是吸收合并能否快速實施的重要因素。對于那些資產規模小,債權債務簡單的公司吸收合并的時間較短;但對于那些資產規模較大,債權債務較為復雜的公司,往往吸收合并的時間較長。
股權置換由于不涉及國有實際投資問題,可以作為調整相關企業股權結構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因國有股權與集體等其他股權的置換,實質上仍然是國有股權交易的行為,是否需要進場交易等一系列問題在規定上仍然不很明確,因為為簡化企業清理處置過程而進行股權置換,特別是國有與非國有股權置換的操作上的可行性,是否存在國有股權作價不合理,在目前較為嚴格的監管環境及合規管理背景下,該方式的合理及合規性等問題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6相關結論
解散清算、股權轉讓、吸收合并、股權置換是四種較為常見的企業國有產權處置方式,但具體采取哪一種處置方式需要結合該企業的股權結構、經營狀況、股東性質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確定最佳處置方式,要綜合權衡幾種處置方式的實際發生成本,最大限度降低處置成本,提高處置收益。同時,由于企業國有資產及股權處置受到較多國有法律法規限制規定,在處置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依法依規按程序操作,避免出現實施操作風險。
參考文獻:
[1]陳曉卿.淺談國有資產產權交易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研,2016(11):0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