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茜
(西南財經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對內部控制的關注最初源自企業自身對規范化管理和股東掌握企業運營準確信息的需要,最終的外部推動因素是外部審計師審計財務報表的需要。當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水平呈現逐年提升的趨勢,和內部控制相關的眾多話題也成為學術界眾多學者探討的熱點議題。因此,本文將對探討內部控制和企業投資效率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成果做一個簡單回顧及梳理。
公司價值的創造要求管理層將公司的增長速度控制在適當的水平上,既要避免因速度過慢而跟不上企業的戰略規劃,又要避免因增長過快而陷入“速度陷阱”,而如何保持適當的增長速度又主要取決于公司的投資活動及其效率。從我國的現狀來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著投資不足和過度投資兩種非效率投資行為,嚴重阻礙了公司的價值創造活動。
關于投資不足,已有的研究文獻表明,信息不對稱和代理問題是導致投資不足現象屢屢發生的主要原因。從信息不對稱的層面來說,Myers and Majluf(1984)指出由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增加了市場的摩擦,使得經理人難以向市場傳遞關于公司現有資產質量及投資機會的準確信息,企業無法以合理的資本成本籌集資金或最終籌集到的資金規模無法滿足公司資金需求,從而不得不放棄NPV為正的投資項目,由此引發投資不足。信息不對稱的另一個顯著影響在于其所滋生的道德風險和代理問題。Bertrand and Mullainathan(2003)的研究表明,偏好偷懶和具有享樂主義的經理人往往不愿意承擔風險,加之信息不對稱使得股東難以對其實施有效的監督,經理人有動機減少投資規模(即使該項目NPV顯著為正)以逃避責任,從而產生投資不足。從代理問題的層面來說,Berle和Means(1932)首先指出,經營權和所屬權分離導致股東和經理人的利益不完全一致,這種不一致勢必導致經理人的決策會在某種程度上偏離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Jensen and Meckling,1976)。對于經理人而言,投資項目中所包含的潛在的巨大的個人收益使得其有動機開展投資活動(Jensen and Meckling,1993)。然而,上述投資活動在給經理人帶來潛在收益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潛在成本(Bertrand and Mullainathan,2003;Aggarwal and Samwick,2006),如對投資項目的監管責任等。因此,當投資項目的私人成本大于私人收益時,經理人就有可能放棄NPV為正的投資項目,導致投資不足。此外,Ross(1973)認為,代理問題的存在會使厭惡風險的經理傾向于減少投資以減少其分擔的風險,產生投資不足的現象。另外,鑒于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較為集中,大股東和中小股東之間的代理問題所引發的利益沖突,可能導致大股東以擔保、借貸等方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掏空中小股東的利益(李增泉等,2004;姜國華等,2005),這一行為的直接后果就是會使上市公司因資金匱乏而錯失良好的投資機會。
關于投資過度,大量研究表明主要由經理和股東之間的第一類代理問題以及控股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第二類代理問題引發。Jensen(1986)認為,經理的私人收益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張而增加,因而為了最大化私人收益,經理人有了建立“經理帝國”的沖動,從而導致過度投資。Johnson等(2000)認為第二類代理問題可能導致公司以高于市場水平的價格購買控股股東的資產,或者投資于能使控股股東享受協同效應的投資項目,由此導致上市公司投資于部分NPV小于零的投資項目繼而引發過度投資。
隨著安然事件的影響在全球范圍內持續發酵,內部控制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引發關注,也由此引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緩解信息不對稱和代理問題,那么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能否抑制由信息不對稱和代理問題所導致的非效率投資行為呢?內部控制在企業投資中究竟扮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是抑制還是促進?部分實務界的專業人士認為相關內部控制制度規范的實施抑制了企業的投資效率,因其設置了一系列游戲規則來控制、限制經理人及其他參與人員的行為。而學術界對于內部控制和公司投資效率的研究則普遍表明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可以提高公司的投資效率,抑制非效率投資行為。
針對由信息不對稱或代理問題所導致的投資不足和投資過度現象,良好的內部控制系統可以起到緩解減輕的作用。作為內部控制五大要素之一,準確而及時的信息溝通有助于減小契約各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已有的研究指出內部控制制度可通過以下幾條途徑來減少投資不足和投資過度現象的發生。首先,Doyle(2007)和Ashbaugh-Skaife(2008)指出高質量內部控制可以提高財務報告質量,從而增強投資者對信息的信賴程度,減少預計風險,從而抑制由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投資不足。其次,內部控制可通過設置一系列游戲規則,明確契約各方的職責與權力,有效地限制、控制經理人及其他參與人的不恰當投資行為(包括主觀和非主觀的),同時激勵契約各方做出最優投資決策,從而提高公司整體的投資決策效率,防止投資不足和過度投資。最后,內部控制制度規范的實施加強了對關聯交易信息的及時真實完整披露,同時通過制衡和監督安排,有助于預防和及時發現不規范的關聯交易,緩解第二類代理問題,防止控股股東的資金占用或利益輸送,避免由此類行為所導致的投資不足(李萬福,2011)。
此外,研究還表明即使非效率投資行為并非由信息不對稱和代理問題所導致,良好的內部控制也可從其他渠道改善企業的投資效率。在某些情況下,公司的非效率投資可能是由于高估或低估投資收益或成本,進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所導致。Ashbaugh-Skaife et al.(2008)指出規范的授權審批控制、復核控制等一系列控制行為有助于及時發現公司內部契約各方發生不具主觀故意性的隨機錯誤,并及時矯正不合理的投資決策,規避非效率投資行為。李萬福(2011)的研究也指出,當公司面臨投資過度或投資不足的境況時,低質量的內部控制會進一步加劇非效率投資行為的發生;并且,整體而言,內控缺陷更多的公司,對非效率投資的影響更佳嚴重。由此可見,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有助于抑制公司的非效率投資行為,使企業保持適當的增長速度,并通過正向影響收益法模型的分母來提升公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Ballantine,H.W..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Book).[J].California Law Review.1932
[2]Beneish,Messod Daniel;Billings,Mary Brooke;Hodder,Leslie D..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
[3]池國華,楊金.高質量內部控制能夠改善公司價值創造效果嗎?基于滬市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8):94101
[4]姜國華,岳衡.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與上市公司股票回報率關系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9):119126,157,171172
[5]劉啟亮,羅樂,張雅曼,陳漢文.高管集權、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J].南開管理評論,2013,01:1523
[6]李萬福,林斌,宋璐.內部控制在公司投資中的角色:效率促進還是抑制?[J].管理世界,2011,02:8199+188
[7]李增泉,孫錚,王志偉.“掏空”與所有權安排——來自我國上市公司大股東資金占用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4(12):3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