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炳超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摘要】債權人是公司資金的出資人,依法享有屆期收取本金和利息的法律權利。財務風險是債權人面臨的最重要的企業風險之一,因此,識別和控制企業財務風險,依法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首先闡釋了基于債權人的企業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從企業財務管理者對財務風險的重視力度不足、信息不對稱、債權人對公司治理影響有限三個方面分析了企業債權人的財務風險成因。從加強債權人風險意識、強化債務人在財務風險中的治理作用、加強企業信息的披露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債權人的企業風險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債權人;企業風險;企業風險管理
一、基于債權人的企業風險管理基本理論
(一)債權人面臨的企業風險
從企業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角度來看,企業風險一般可以分為財務風險、政治風險、市場風險、等多種風險。因為企業的管理者和所有者傾向于把企業當作是一個持續運轉和成長的組織。而對于給企業供應債務資本的債權人來說卻有所不同,債權人不但要把資金投入到一個經營狀況相對良好的企業中去,而且又要對資金的安全性進行分析和考慮。從此角度來看,對于債權人來說,無論在借貸契約簽訂前還是簽訂后,最關注的風險就是債務人能否按約定支付本金和利息。所以,基于債權人角度的企業風險管理主要是財務風險的管理。
二、企業債權人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
(一)企業管理層的財務風險的意識淡薄
在現實日常工作中,很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對風險的認識程度不高,企業中的財務風險管理活動沒有形成從上而下連貫的體系總是間斷性的。企業缺少對風險實施定期復核和事后再評估,缺少降低企業規避風險的能力,從而致使企業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二)債權人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
致使債權人的權益遭受損失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追本溯源,債權人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致使債權人經濟利益受損和承擔的財務風險增加的最直接的本質原因。
締結契約之前,債務人了解公司自身的真實能力,但債權人卻只能通過評估機構和債務人以前年度公開的財務報告等途徑對債務人的經營能力進行估計。締結借貸合約之后,公司作為債務人清楚自己的經營能力,經營活動是否按照事先和債權人約定進行。但是,由于難以獲知、難以證明,或即使能夠證實但是所需成本過高。債權人難以獲得借款人真實的經營能力和信用質量,所以債權人只能按照借款公司的平均經營質量確定所有借款人的貸款利率。
(三)債權人對公司治理權有限
就我國而言上市公司向債權人舉債的情況相對于非上市公司來說明顯要高,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債務約束在非上市公司上的體現是一種軟約束,而不是剛性的約束,債權人對企業的控制權利不會隨著投放到企業資金的增加而增加。而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其債務情況一般是低于非上市公司的,因為國家對上市公司的債務約束是一種剛性約束,部分財務的信息和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是被要求披露出來的。所以不論從哪方面來看,債權人在治理公司的權限上都需要進一步提升,這樣做不但對公司的發展形成一種良性監督,也會為債權人的資金安全性提供更高的保障。
三、企業債權人規避財務風險的管理措施
(一)債權人應該加強風險意識
作為企業經營的資金提供者的債權人,需要建立敏感而全面的風險識別技能和正確應對財務風險的專業技能。首先,在債權人決定選擇借款公司之前要對相關財務數據進行專業的估測,建設及時準確的風險預防機制、提前設計好治理風險的策略。然后,在債權人簽訂契約、投放資金之后,債權人要對公司的經營狀況進行實時監督。提升自身的財務風險防范意識是債權人進行企業風險管理的基礎也是債權人資金安全性的第一層保障。
(二)強化債權人在借款公司中的管理作用
作為公司風險治理的核心主體,必須強化債權人在借款公司的治理職權。如今債權人在企業治理中的作用機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1.負債可以有效制約部分不利于企業價值健康合理增長的過度投資;2.如果企業面臨破產,債務將作為一種擔保機制,對企業經理形成了剛性約束;3.銀行作為企業的特殊債權人對企業的日常經營具有獨特的監督權。所以,要想強化債權人在公司中的治理職權,就要從以上三個方面入手。
1.債券市場規范化,債權債務關系真實化
在如今債券市場中,銀行和上市公司之間債權債務關系的發展還不是十分成熟,這導致企業在銀行中取得貸款過程中并沒有受到硬性的制約規范。但是,假如發布企業債券,那么,企業所面對的將是眾多的居民債券投資者,這種債務對于企業來說則是必須要歸還給居民的。不然,等待企業的將會是來自社會的龐大的道德壓力和經濟壓力。所以,企業發布債券也許可以作為一種 “剛性制約”,促使債券市場規范化,債權債務關系真實化。
2.成立債權人外部董事,增強企業內部的監督力度
成立債權人外部董事,允許債權人以外部董事的身份參加公司的日常經營治理和監督。這樣做可以擴大債權人對企業知情權的范圍,也可以增強債權人獲悉企業信息的真實性。通過這一舉措,不但可以保護債權人資金的安全性,也可以加強對公司的監督力度,使公司在項目決策時更加客觀謹慎的做決定,有效降低企業管理風險。
(三)強化企業信息披露的力度
1.增強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盡管現在幾乎企業都會進行信息披露,但是披露的信息是否有用、及時、明確,還需要信息需求者進一步分析推測才能理解公司所要傳達的信息。債權人需要清晰透明有效的信息用以決策,意圖模糊不清的信息很容易對債權人進行誤導,從而做出錯誤判斷。因此應該確保信息對外披露是有效的。
2.信息披露評價機構的完善化
目前我國的信息披露制度相對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來說是相對滯后的,而且并沒有獨立完善的專業信息披露機構來成為公司與債權人之間的信息傳輸的通道。所以,如果能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披露評價制度或專業的披露機構,就可以保障債權人知情的信息更加全面、真實、有效。
參考文獻:
[1]劉振,吳鵬飛.企業財務風險的分析與防范[J].科技經濟市場,2011,(01):1314
[2]曾艷艷.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策略探討.現代商業[J].2011,(21):3334
[3]熊湘江.企業財務風險的表現形式及應對措施[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