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建偉+王空前+雷東升



(鄭州財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摘要】隧道盾構施工引起的地層損失所導致的地表沉降變形預測和控制,是隧道工程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針對鄭州市南四環至鄭州南站城郊鐵路盾構工程,鄭港四路站~鄭港六路站區間,開展了地表沉降觀測研究。結果表明:盾構掘進過程中地表沉降監測結果未超限,均在可控范圍內波動,趨勢穩定。隨著掘進距離的增大,隧道各測點沉降量都有所增加,沉降槽變窄,隧道正上方附近沉降值最大,向兩側遞減。由于右線盾構土體擾動,左線隧道橫向沉降曲線不對稱,受擾動一側沉降值偏大。當隧洞開挖完成以后,隧洞整體趨于穩定,沉降值不變。
【關鍵詞】盾構隧道;沉降監測;地表沉降
1工程簡介
本工程為鄭州市南四環至鄭州南站城郊鐵路工程,鄭港四路站~鄭港六路站區間,區間位于鄭港四街下方,沿鄭港四街向南敷設至鄭港六路站。區間右線全長753.398m(K54+229.184~K54+982.582,區間起止里程為車站端墻內皮里程),左線全長753.423m(K54+229.184~K54+982.582,區間起止里程為車站端墻內皮里程),為兩條單洞單線圓形隧道,線路間距為13.0~15m。覆土厚度約為10.0~15m。本區間盾構隧道主要穿過土層為粉土⑤1層,粉砂⑤2層,粉質黏土⑤7,粉質黏土⑥1層,采用2臺Φ6250海瑞克土壓平衡式盾構機,鋼筋混凝土管片設計強度為C50,抗滲等級P12,管片分為兩種型號,分別為Ⅰ型、Ⅱ型。
2測點布設
采用兩臺精密水準儀DS05,測量精度≤±0.5mm/Km。線路地表沉降觀測點沿線路中線按斷面布設,埋設范圍要能反映變形區變形狀況。地表地物、地下物體較少地區斷面設置可放寬。觀測點間距表1所示。
3結果分析
3.1橫向地表沉降曲線分析
由于測點斷面及沉降曲線較多,本文中僅以左線隧道地表沉降測點DB4為例說明。其中掘進0環、16環和43環,對應于掘進開始、掘進到達測點前和掘進通過測點沉降穩定階段。
如圖1所示為盾構掘進時地表橫向沉降累積曲線圖。從曲線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掘進距離的增大,隧道各測點沉降量都有所增加,沉降槽變窄,隧道正上方附近沉降值最大,向兩側遞減。由于右線盾構土體擾動,左線隧道橫向沉降曲線不對稱,受擾動一側沉降值偏大。當隧洞開挖完成以后,隧洞整體趨于穩定,沉降值不變。
3.2縱向地表沉降曲線分析
由于測點沉降曲線較多,本文中僅以左線隧道地表沉降測點DB1-11~ DB7-11為例說明。其中掘進0環、16環和43環,對應于掘進開始、掘進到達測點前和掘進通過測點沉降穩定階段。
如圖2所示為盾構掘進時地表縱向沉降累積曲線圖。從曲線圖中可以看出,盾構掘進過程中地表沉降監測結果未超限,均在可控范圍內波動,趨勢穩定。這是由于在建立盾構機管理領導組織體系,制定詳細保養制度基礎上,明確了設計線路的各項參數,采取信息反饋的施工方法對盾構推進進行質量控制,盾構穿越區域地面縱向軸線位置布設沉降觀測點,并將所測沉降數據及時反饋,為調整下一階段的施工參數提供依據。
4結語
土體損失是盾構施工引起土體移動的主要原因,具體指開挖的土體多于設計開挖的數量,其大小不僅與工程地質、水紋地質條件有關,還與施工方法、施工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有關。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及時調整開挖速度,控制好通過各地層的盾構機姿態,采用地面沉降監測與注漿量、注漿壓力及管片混凝土內力監測相結合的辦法,控制盾尾注漿質量。掘進時,嚴格控制盾構機的姿態,盡可能地減少每次糾偏的幅度。勤糾偏、小糾偏,及時調整盾構機姿態,保證了工程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黃茂松,張治國,王衛東.軟土盾構隧道施工的環境土工效應[J].湖南大學學報,2008,15(12):8188
[2]孟丹,臧曉光.地鐵車站開挖引起地表沉降分析方法的對比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2,31(6):11691177
[3]朱才輝,李寧.盾構施工工藝誘發地表沉降規律淺析[J].巖土力學,2011,32(1):158164
[4]賈劍,石景山.盾構隧道擴建地鐵車站地表沉降預測及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3,32(1):28832890
[5]楊福麟,劉永林.武漢地鐵隧道開挖引起地表沉降的數值模擬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13,21(1):8591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計劃(15A560047)。
作者簡介:焦建偉,男,副教授,鄭州財經學院,研究方向:建筑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