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成
摘要: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是語文教學實踐自身價值的必由之路。信息技術介入幼師語文教學,正好順應了這一培養目標。然而,現今幼師語文課堂也出現了輕文本、重信息程序等誤區,探究融合中的誤區,找出應對策略應納入我們教學實踐關注的視野。
關鍵詞:信息技術;幼師語文;融合策略
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為實現以上環節和目標,提供了強大的信息載體功能、暢通的傳輸渠道和便捷的交流和自主學習環境。兩者的融合,有效地進行教學結構的調整、有力地改變言語活動方式、解放言語主體,挖掘出了語文教學的文化內涵、拓寬信息交流角度,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然而,在幼師語文與信息技術深度整合中出現了諸多誤區:
1.重信息技術應用、輕視文本體悟,導致課堂主體的話語權缺失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過程。教師要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主動建構意義。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理論所界定的 “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課堂的四個要素中,信息技術可能更多地充當情境創設者的角色,課堂的主體是學生。
以幼師《閱讀和寫作》教材選取的文學篇章為例:文學最重要的存在形態是意象,意象是作家感知、情感和理智,與文本中所描述的事物有機結合所構成的復雜經驗世界的傳達。因此,它傳達出的是作家情感世界和生命體驗,甚至包含個人信仰。例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敘述了自己推著輪椅丈量著生命的歷程,表現在對個體災難和命運的思考中追問著生存的意義,并最終弄明白了:“我們不能指望沒有困境,可我們能夠不讓困境扭曲我們的靈魂。”。
但是,一部分老師用多媒體演繹故事的形式代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討論和感悟,結局是學生無法闡釋作者在文本之下的生命體驗,尤其是學生對文本進行的思維再加工,與作家思維碰撞激發出情感共鳴。
2.忽視語文課堂的“目的性”、信息技術的“輔助性”,缺少對學生思維品質的關注
中職幼師語文教學,是基于初中著眼于社會職業應用能力的語文教學。而中職幼師學生大部分為初中畢業生,她們文化基礎的薄弱,年齡偏小、生理心智均不夠成熟,因此她們對社會的了解和問題的認識一般較為簡單、膚淺。這就更需要幼師語文教學,要“催化和提升她們的情感經驗”,以培養她們應有的人文素養和知識素養。
因此在幼師語文課堂,信息技術只能發揮“提示情境性信息”對文本內容補充印證、拓寬學生閱讀領域“補充與拓展性信息”、強化情感體驗、“催化與提升性信息等”輔助作用。而一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沒有很好把握“適度性”原則,要么利用多媒體進行信息解讀深度欠缺,要么過度闡釋,學生被搞得不知所云,學生的個性和思維品質準確關注收到了干擾,知識建構最終一片混亂。
3.過分重視信息程序淡化了教師的個性
無論是運用傳統教學媒體還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都應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這一點是勿容置疑的。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能否發揮其恰切的作用,取決于教師對大綱的鉆研、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等。同時,不同題材的文本演繹不同的情感世界,需要不同的課堂氛圍,這使課堂教學產生不可預設性。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設計,程序固化了內容,預設性信息妨礙了和課堂的“臨時生成”,這也淡化了教師的積極參與,這樣教師的個性被抹殺,勢必影響整個課程的效率。
那么,針對以上誤區,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幼師語文課堂,更好更高效地完成語文教學目標呢,我認為可以在下幾個方面努力:
1.重視信息技術與幼師語文教學各個領域的完美契合
何克抗教授曾經指出: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實際上就是信息技術融入其他學科中的過程,從而實現新的教學環境,這種教學環境有助于體現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現合照與探究的教學模式。
(1)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幼師院校的閱讀教材中包含了多種不同的文學文體——詩歌、小說、散文、雜文、隨筆等,這些形象生動、情節跌宕的小說,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針砭時弊的雜文,慷慨激昂的詩歌等文學作品給學生們展現出了一幅幅廣闊又豐富的社會生活畫卷。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補充閱讀內容、延伸閱讀“觸角”,創設多元、多維的交流空間,引導學生多維閱讀,促進互補協作。這樣不僅能夠更好的完成課程任務,還能夠提高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
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閱讀教學固然有許多長處,但它與傳統的閱讀教學并非對立關系,而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互補關系。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閱讀教學也并非完美無瑕——畢竟語文實用的工具性和豐富的人文性更多蘊涵在它的文字中,需要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咀嚼,讀者才能受到更多的教育,獲得更深的感悟;而語感能力的提高和審美境界的提升更離不開對文本的反復誦讀和品味。因此,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閱讀教學,還須遵循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
(2)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作文教學一直是幼師語文教學中的難點,閱讀和寫作其實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閱讀講究厚積薄發,寫作也要求有一定的文字底蘊,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之后,利用信息技術創設一定的情境激起學生的創作靈感,或者采用一些視頻圖片引發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產生創作欲望,再靈活運用閱讀,積累字詞、優美語句等,完成自己的創作,整個過程自然和諧,學生不覺得寫作是件苦悶的事情,寫出來的文章也言之有物飽含真情實感。這個方式比空洞直白的講解,和生硬死板地直接布置學生完成寫作任務顯得生動有效。
(三)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信息技術與口語交際整合主要是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產生口語交際的沖動,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同時,在閱讀、作文、課外活動中都穿插涉及到口語交際的練習,口語交際和其他活動不是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包容的。除了在閱讀、作文、課外活動中練習口語交際,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創設交際情境、提供交際互動環境等方式,給口語交際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群體互動提供交流社區,增強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能力,調動學生內在的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望,發展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思維,提高她們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在信息化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是語文教學實踐自身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人類豐富溝通方式,拓展信息領域的重要方式。然而,探討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融合可能產生的誤區及應對策略,也應納入我們的視野。
參考文獻:
[1]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黃榮懷.信息技術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馬和民.網絡社會與學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鄭有才.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6]王倩.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其發展趨勢.《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增刊.
[7]何克抗.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育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