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沖
教師要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就必須具備適合職業特點的相當的能力和水平,即教師的素質。特別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又賦予教師許多新的內容、新的概念,相應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更加全面和細致了。同時,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不管是教育管理者,還是教育工作者,有了正確的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實施。筆者作了教師素質與實施素質教育探究。
一、 實施素質教育,教師素質是基礎
(一)教育觀念轉變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教師應加強學習,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研討活動,在教學的實踐工作中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形成適合時代發展的教育觀、人生觀、質量觀、教師觀和學生觀。要加強教師政治思想素質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要求教師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敬業愛崗,無私奉獻,以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責任感和進取精神,及教師自身高尚的道德風格和精神風貌,發揮多方面的作用。要把培養少數尖子生成才的觀念轉變為面向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是人才,成為社會的勞動者。這樣就要求對學生的評價必須由分數評價轉變為學生全面素質的評價,學生能力評價和特長發展為標準。這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分水嶺,使學生找到自我、認識自我,在沒有思想壓力下接受教育。教師要面向全體,以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主動發展為目的,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并用教師的良好行為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潛移默化,從而使學生個體能力和諧發展。
(二)文化科學素質
要有較為淵博的學識,即有較為精深的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這是基本要求。其次是對專業知識的不斷擴充,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以適應學生主動發展的需要。素質教育要求教師知識范圍廣泛,知識層次高,達到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有一桶水。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探求,才能適應時代要求,將最新最準確的知識傳播給學生。豐富和提高文化知識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工作,只有博學多識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多才多藝的學生,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因此,提高教師文化科學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
(三)教育教學能力
要進行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的能力型人才,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教育教學能力,通過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藝術水平,來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教師要精通本科教學內容,站在本學科知識的“制高點”上,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其次要熟悉教學基本理論,掌握教學規律,在教學中做到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取學習方法。同時應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即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創造能力等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會動腦、動口、動手。
教育教學能力,首先以教學基本功為基礎,包括掌握教學大綱,精通教材,掌握本學科的基本教學原則與基本教學方法。其次,要具備專業基本功,所教學科知識與技能、技巧的廣度與深度,同時具備“三筆字”、“簡筆畫”、“板書”、“教學語言”、“教態”、“備課”、“教具準備”基本功要求等。總之,教師不應只擁有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應成為一名一專多能的全才,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夠使素質教育順利地開展。
(四)科研意識能力
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科研為先導,建立科研意識,努力探索適合素質教育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授課模式。教師要根據社會總體要求、人才需要和學生個體的發展去調研,它包括:教育理論、品德素質、教學方法、教育評價、能力培養及學法指導。素質教育要求教研工作必須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以落實素質教育為總目標,既要研究教師如何教,更要研究學生如何學;既要研究知識如何傳授,更要研究能力如何培養。要富有創造精神,不斷探索改革創新,要有打破陳規,超過前人的膽略,勇于實踐,不怕失敗。積累經驗,總結提高。在教學研究過程中積極創出適合現代教學和素質教育、教學模式的新路子,為素質教育的推行鋪墊。
二、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
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人,是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傳遞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促進人的發展,培養該社會需要的人才。我們社會主義的教育價值觀,國家號召我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涵義,是從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的作用和意義。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不僅要加強對學生文化知識的教育,而且要切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片面地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前途的大小,有用無用。進入社會后,一個人有無出息,不是以工種的好壞來決定,而是看你在你從事的工作中,有沒有能力干出一番成績來。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經過從教二十多年的觀察、了解、分析、總結得到:步人社會,精明能干,成為有用之才的人,往往是那些在校中等以上學生占絕大多數,那些每次考試分數第一的學生為數不多。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轉變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能力的觀念。
(二)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但是傳統教育卻把教學變成老師單方的活動,“老師滔滔地講,學生靜靜地聽,老師問問題,學生答問題”,完全以老師的旨意循規蹈矩地完成課堂教學。老師四十分鐘講得條條是道,學生背著手,端端正正地聽,這堂課就上得成功,如果學生開展討論,動手操作,就認為課堂紀律亂,這種教學觀念對嗎?讓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地位,呆板:機械地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發揮,就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習要靠大腦積極活動,動手實踐,如果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通過大腦的積極活動,知識就不容易理解、掌握和記憶,更不能遷移,不能遷移就不能創新。創新學習指導過程,是根據創新學習的指導思想和教學原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教學規律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性能力,素質教育就得不到實施,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變“傳統型”為“開放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思維,敢于提出與老師不同的意見,哪怕是錯的,只要學生在積極思考問題,都要給以鼓勵,要盡量挖掘學生內心深處的潛力,哪怕一點點進步的火花,都要通過肯定、鼓勵把它點燃起來。
(三)樹立正確的師生觀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師生關系融洽,教育就有成效;師生關系緊張,學生對老師的教導就會產生對抗情緒,老師講的課他沒有心思聽,布置的任務不完成。師生之間要有民主、平等、和諧的伙伴關系,有了這種關系,才能相互交心,在這種關系的基礎上才能相互理解和信賴。在教學過程中熱愛、關懷、尊重學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能激活學生認知和積極思維。本來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有一種權威性,這種權威性如果在師生和諧的氣氛中,是一種敬愛、信賴,否則給學生造成一種懼怕、疏遠的情緒。我們有很多教師受一種師道尊嚴的影響,在學生面前玩弄權威,一切教師說了算,不了解學生,理解學生,信賴學生,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不能為學生所接受。有的老師認為自己的知識水平高,教學方法好,講解細致、透徹,學生只有聽我的。不尊重學生,放手發動學生大膽思考問題,師生關系不好,教學的效果是不會好的。在學生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以愛施教、以興趣促學習,變“注入式”為“開放式”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才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