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茹苑
摘要: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即興創作的表現生活形態或心情的歌曲,內容豐富,表現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漸演化,完善,形成了各具風格的各式民歌。隨著中國民間音樂的發展,民歌越來越豐富,廣度上來說,歌曲的數量很大;從深度上來說,同一種類型的民歌也是越來越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接下來就從民歌幾大分類方式對民歌進行分類,及其基本風格特征的分析,以及從分類角度淺談如何把握民歌。
關鍵詞:民歌的分類;基本特征;情感因素。
一、民歌的分類及基本特征。
中國民歌歌曲風格大多與生活環境,勞動方式,性格特征,以及語音語調相輔相成密切相關。中國民歌分類可以從一下幾個角度來分:
從民族風格劃分:中國有漢族和五十六個少數民族,因此就可以分為57個類別。由于各族人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環境等因素造就了一些鮮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各民族民歌具有很強的民族風格。
較為著名的有蒙古族民歌,蒙古族人民以游牧為主,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因此蒙古族民歌多為牧歌,贊歌,描繪日常生活中騎馬,射箭,摔跤等活動,藍天,白云,草原,奔馳的駿馬等景象,語言樸素自然,表現對草原生活的熱愛和向往,音樂婉轉,流暢,優美大方。蒙古民歌根據其音樂特點分為長調與短調,長調節奏自由,氣息悠長,速度緩慢,音域寬廣;短調節奏鮮明規整,速度輕快,伴奏樂器常用馬頭琴。代表作《牧歌》。
維吾爾族民歌也有獨特的風格。維吾爾族民歌體裁廣泛,有愛情,勞動,歷史,風俗等。調式常用徵,商,羽,宮調式。歌曲風格熱情,節奏明快,反應了維吾爾族人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風趣幽默性格特征。愛用打擊樂器烘托歡快的氣氛。如《阿拉木汗》等。
藏族民歌音調悠長,音域寬廣,節奏自由。歌曲帶給人一種心胸開闊,遼遠之感。如《年輕的朋友》等。
哈薩克民歌,以五聲調式的宮調式和羽調式為主,混合節拍。哈薩克民歌豪放,高亢,嘹亮,寬廣,充滿激情。“冬不拉”是哈薩克民間彈撥樂器。如《瑪依拉》。
朝鮮族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民歌類型是抒情委婉,旋律自然流暢,節奏規整,律動感強。節奏上長短組合,多用長鼓等打擊樂器伴奏。我們耳熟能詳的《阿里郎》就是朝鮮族民歌。
從地域風格上劃分:中國有二十三個省會,民歌從地域上劃分來看,主要分為南北兩個大方向的風格。北方歌曲大多猶如北方人民的性格豪爽,直率,粗獷 。南方民歌則婉轉細膩,平和柔美,清新動人。如《繡荷包》同名曲對比,北方黑龍江的《繡荷包》則氣勢平穩,樸實,粗獷,旋律大跳,而南方地區江蘇《繡荷包》則旋律優美平和,流暢,旋律以級進為主。但若細致區別至具體省份,南方各省會的歌曲風格也大有不同,還是以同曲名《繡荷包》為例,云南的《繡荷包》與江蘇的相比,較之細膩,婉轉靈動,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各具特色。
漢族民歌從體裁來劃分,分為號子,山歌和小調。
勞動號子,是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目的在于釋放勞動壓力,統一節奏與呼吸,后來經過美化,漸漸發展成為歌曲。號子一般是一人領唱眾人氣場的強體力勞動歌曲,旋律簡練,節奏強烈,具有濃厚的地方方言韻味根據勞動工種的不一樣,又分為搬運號子,工程號子,作坊號子,船漁號子等,形象的刻畫表現了勞作場景和心情。如江蘇搬運號子《挑擔不怕扁擔彎》,浙江海寧《車水號子》,四川自貢鹽場,《鹽工號子》。其共同特征襯詞猶為頻繁,出于方言口音的特征以及勞動過程中力量的表現。
山歌,山歌是人們在外勞作,砍柴,農耕,放牧,步行或休息是唱的歌曲。目的多在于增加樂趣解悶用,也有用來傳情達意,表達男女之間愛意的山歌,也極具方言特色。山歌包括一般山歌,牧畜山歌,田間山歌,愛情山歌。一般山歌主要是分布在漢族地區,如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陜北的“信天游”,是勞動人民來自心底的呼聲。信天游分上下兩句為一段,上句常用寄情于景,比喻寄托的手法,音區高,音程跨度大,富有激情;下句是敘事或抒情,比較收斂,旋律多下行,表達一種感嘆的情緒語調。人們多在山坡上,洞溝底,比較寬闊遼遠的地理位置進行對話歌唱,因此音調拉的很長,形成高低長短的自由韻律。牧畜山歌是放牧者呦呵牲畜以及放牧者之間互相挑逗對唱的歌曲,演唱者多為牧童,活潑生動,如陜西民歌《趕牲靈》。田間山歌則是在田間插秧等勞動中為勞動增加趣味的山歌,也多為活潑,較簡單。愛情山歌則是描繪男女之間真摯熱烈的愛情。
小調反應可社會各領域人民的生活內容。小調曲調比較柔美,委婉,細膩;小調在旋律和節奏上及變化多樣,又規整有序,一切的靈活變化都在韻律當中;在分節演唱中,雖然每節的唱詞不同,但是襯詞,襯腔一模一樣,整個作品具有統一性和規整性。如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
二、從民歌的分類出發,如何把握好民歌。
常聽說“世界上有一種通用的語言那就是音樂”,為什么這么說?我想作曲家弗德雷里克·柏遼茲的一句話可以解釋“音樂是心靈的迸發......對于偉大的音樂來說只有一種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因為全世界的人們都有感情,因此在表達感情的音樂面前,世界通用。所以對于相對世界音樂范圍更小的中國民歌而言也是如此,無論什么類型分類,都逃脫不過“感情”二字。因此,對于名歌的把握,可以從上文所述的民歌的分類將一首民歌的歸屬于某民族,某地域,某體裁,從而可以了解到歌曲的創作環境背景,人文背景等, 進而形成一定的靜態畫面感,把握歌曲整體風格的大方向。若要形成動態畫面感,則要將旋律與歌詞緊緊地融合,將民歌中描繪的景色線條與旋律線條相匹配;將民歌描繪的動作的力度與與旋律的流動相應對;將方言的韻味與旋律同起伏;基于一切基礎之上,對于情感的體會,才是最終的目標,才是唱好民歌最關鍵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