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人”是一切文藝作品表現的主體,是藝術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作為一名照明師對人物光的認識和掌握應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影視靜態人物的光線處理是整個光線處理的基礎。人們對影視畫面中主持人和在影視畫面中的人,都愿意看到美的一面,更欣賞美的光效,這就要求我們對人物造型的布光需要增加美感,以產生吸引力,使人物缺陷盡量隱匿起來,而使其優點(光彩)處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現。本文重點介紹影視靜態人物中的光線處理方法和技巧,供大家交流!
關鍵詞:三點布光;靜態人物;光線處理
一、影視靜態人物布光
我們在研究光線處理時主要是以人為主要研究對象,所以我們必須很好地把握“人”的特點,人物照明基本方法為三點布光。
三點布光
三點布光:即處理照明中的三個基本光線:主光,輔助光和逆光。三點布光是來于現實生活,在自然光下,物體都自然形成一定的光影結構。這種光影結構不是雜亂的,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律性。如果我們在陽光下觀察某一物體,就會發現這一物體在陽光照射下形成明顯的受光面、背光面和影子。而這受光面就相當于主光的照明;物體的背面得不到陽光的照明應是黑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并非這樣。它也存在著光線的變化,它的背光面和后面總是具有一定的亮度,表現出深淺不同的層次。當然這不可能是直射光線而是散射光作用下的結果。它相當于我們在布光中使用的輔助光提供的照明效果。
在影視人物布光中,人的頭部我們把它當作球體,身體當作圓柱體。要想把它立體地表現在二維的影視圖像中,僅有一個光源,反映出一個亮面是不理想的,需要把這個燈放在合適的方位上,打出一個亮面,再用另一盞燈把人物的暗部層次展現出來,為了進一步塑造人物立體形象,在人物背后位置還需再設置一盞燈,勾劃出人物的輪廓線條。以這種方式,形成了三個不同點在三度空間中的燈光位置。這對于再現物體的立體形狀是較為完美的一種形式。所以三點布光是源于生活,在影視中對人或物體的造型形成一種典型的布光方法。
三點式布光法是運用主光、輔光、輪廓光三種基本光進行照明布光方法。 這三種光線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人物基本造型。(圖1)
二、人物靜態布光的光線處理
對于人來說,都有類似的特征:眼、鼻、嘴、耳是“相同”的,但人與人臉型的種種差異,眼嘴的凹凸、形狀,鼻的高低,耳的形狀又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即要掌握人物基本布光技巧,還要學會非一般臉型的布光處理(修飾)方法。
(一)影響畫面圖像布光效果的因素
1.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的選擇
實際上就是對于三點布光三點的水平和垂直角度的選擇。
(1)選擇主光
主光在畫面光線造型中起主導作用。主光的位置和角度的選擇,決定我們把重點放在人物面部形態的主題上,我們要突出,即從畫面的效果上塑造人物形象。對于播音員和主持人更多是從美化的角度來考慮的。所以一般來說,主光可設置在離攝像機一定角度位置,它能造成面部的明暗層次,表現出外部形態、表面結
構和質感。(圖2)
另外主光的位置選擇在機位的左側或右側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人物臉部的勻稱度和比例,一般主光在偏瘦的一側,這樣很好的展現了人物完美的面部。二是人物在講話中是否有動作。如果有,就要考慮由此產生的陰影落點,是否影響圖像。
選擇垂直角度的主燈可以在15度到45度之間進行,一般在20度到40度之間。如果人物較瘦并且眼窩有所深陷,燈位可降到25度到20度左右。如果我們強調的是人臉的三維立體感,讓光線的強度和光的表現,或者讓人更胖,可以升級到40度或45度。
(2)選擇輔助光
輔助光主要用于調節光比,減少主光投射的陰影(以減少主光與陰影部分的亮度),主要表達暗面的層次。
在設置輔助光時要注意幾點:
輔助光應照亮主光照射不到的陰影部分,但它不能再次形成陰影。如果產生陰影,它應該投在原來已有陰影的部位,或者光影極為輕淡。否則會影響圖像光調和人物造型。
輔助光的高度要嚴格掌握。在靜態人物布光中,輔助光不易太高,否則鼻子下面會有小部分陰影出現,不利于光影統一。
輔助光的光位一般設置在主光相異的方位上,其目的是更好地完成輔助光的作用。
(3)選擇逆光
逆光是為了在二維的畫平面上更好地再現三維立體圖像。
逆光又能把人物的頭發或發式的形和質感表現出來,尤其是女性的蓬松發式。在逆光下,人物的頭部、肩部產生明亮、光滑、連續的輪廓線。它不僅體現了輪廓特征,而且利用光度間隔顯示了三維空間,增強了人物立體感。
逆光的光位和投射角度也直接影響人物造型,光位太側會使人物鼻頭出現高光,影響人物造型;太高會投射到人物頭頂形成“光斑”。
2.光質的選擇
光線從形態和性質上分為:直射光、散射光。
人物布光對于光質選擇必須從實際出發,我們前面講到對女性的人物布光盡可能采用柔光。但有時也可以采用直射光來造型(胖的臉型);另外逆光多采用直射光。但在有些情況下也可采用散射光和直射光配合的處理。因為人物布光實際是即滿足攝影(像)機的技術要求更重要的是造型藝術,所以一切應服從于造型的需要、畫面圖像的需要。
3.光線強弱的選擇
光線強弱的選擇必須首先滿足攝影技術的要求。根據經驗在影視攝像演播室一般攝像機光圈要求大約在5.6左右,這樣對景深和圖像質量都比較好。另外就是人物的主光與輔助光的光比(大約2:1.5)、逆光與主光的光比(大約2:1.2)、人物與背景光的光比(大約2:1.3)。
當然這里講的只是一般的光比范圍,仍然要注意具體的情況。
總之通過正確的人物布光方法可以改變一個人在圖像中的年齡、胖瘦和美的印象。相反用光不正確則會使人物顯得蒼白、疲憊、更易暴露形象上的不足。
三、人物光線處理中的幾種問題
(一)人物主光方向問題
人物的主光方位必須是以環境光源為依據,這是處理人物光線的基本方法。只有當人物的主光與環境光源保持一致時,才能表現出畫面的最大真實。
但是由于影視中人物是在不停的運動之中,這就造成了人物主光方向與環境光源不一致的存在。例如:光源處于人物的后方,即人物處在逆光狀態下,則光源成為輪廓光或側逆光的依據,這時人物主光可以用各種形式的假定性光源處理。但必須假定的合理,讓觀眾感覺不到是假。
畫面中不出現光源時,人物的主光方向全然需要按假定性光源來處理。習慣的處理方法,往往是把主光方位處理在人物視線的方向上(或略高于視線)。這種方法有兩個優越性:其一,當人物離背景較遠時,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避免主光投影落在背景墻面上,同時也避免人物主光干擾背景亮度。其二,主光本身能起到眼神光的作用,一舉兩得。
(二)光效的再現與效果的處理
處理人物光線時,為了創造某氣氛,需要再現生活中的某些光線效果。而對畫面中的人物用各種光效處理,如再現燈光、月光、火光、水波反射光、紙煙的火光等。一般有兩種作用:
1.情緒效果光
它是在人物面孔上利用再現和夸張的某種效果。配合表演來揭示人物內心的激動情緒。這種效果光的情緒是不固定的,它可以是光源的某種性質的光線為依據,也可以是它的夸張。如在戰斗中,機槍射擊的火光閃動,浮云月光的光影在臉上的反映,這些都是夸張的效果。它能表現出當時人物內心情緒。
2.自然效果光
為了增加畫面的層次與階調,平衡色彩,再現生活氣息,表現特定環境條件、時間等。也往往在人物的光線處理上適當的有分寸的再現自然光線的某些效果。
參考文獻:
[1]馮德仲.舞臺燈光設計概要.中國戲曲出版社,2007
[2]李宏虹. 現代電視照明.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3]金長烈 舞臺燈光藝術.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4]李興國、田敬改 電視照明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作者簡介:江鐵軍(1982- ),男,安徽潛山,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影視攝影攝像、影視燈光。單位: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