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婭杰
(內蒙古財經大學研究生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我國自2003年開始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雖然十年來取得了重要進展,但同時也面臨一些突出的矛盾問題,只有解決好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各方面制約,從根本上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鋪平道路,才能為我國實現轉變政府職能,打造“服務型政府”以及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政府購買;制約;服務型政府
在全社會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新階段,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既是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的重大舉措,同時也是政府簡政放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能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能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從改革實踐看,在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承擔最終責任的前提下,放開公共服務業市場,有利于廣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滿足多樣化服務需求、減少公共服務成本、提升公共服務業發展的效率與水平。
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已經推行10多年,但是對于大多數地區來說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還屬于嘗試和試點階段,并且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發展瓶頸,只有突破瓶頸,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才會迎來新的快速發展,積極推動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目前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存在的主要瓶頸性問題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涉及政府職能向社會組織的轉移,呈現出購買主體多元化、利益訴求多樣化、購買影響廣泛化、履約驗收復雜化的特點。目前,除上海市、廣東省、北京市等地外,全國大多數省區的情況基本相同,納入政府采購的服務類項目基本為政府維持自身運轉和開展日常活動所需的服務。可以說,對于大部分地區而言,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均屬于較新的工作領域。
瓶頸一:政府自身的意識問題。現階段大多數政府部門還沒有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的計劃。一方面,政府部門作為公共服務的生產者和提供者,多年以來在其內部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運行模式,其對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存在顧慮,怕“買不好”;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往往是行使公共權利的過程,在這一點上考慮,不少部門不愿意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怕“沒事干”。
瓶頸二:社會組織的承接能力問題。中國民族宗教網發布的《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組織發展現狀及社會功能研究》指出,這些社會組織普遍存在經費欠缺、人力資源失衡、組織結構不完善、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上海市、廣東省等先行試點開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地區遇到的難題也說明了這一問題,據2013年9月中央黨校中央國家機關分校(第57期)財政部班調研組的調研文章指出:“目前,廣東省社會組織承接的政府購買服務項目主要集中在培訓、會議等方面,與《2012年省級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目錄(第一批)》中公布的服務范圍相比,當前的社會組織只能承接其中10% 的服務項目,其他90% 的項目受資金、人員、專業資質、管理水平等因素影響難以承接”。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呈現出“橄欖型”的格局,一方面是政府部門“不愿買”、“不敢買”,另一方面社會組織“難承接”,中間是行政體制改革的需要和社會各界的迫切關注。
二、多管齊下,突破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現實瓶頸
第一,轉變觀念,明確市場機制下的政府職能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主體是各級行政機關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作為購買主體,政府的角色從傳統的“掌舵者”變成為“劃槳人”,提供公共服務不再是政府的主要職能。在引入市場機制的公共服務的提供過程中,政府作為購買合同的一方,主要職能是監督服務的實施并且通過公眾對服務的評價,對服務的承接主體進行考核。
第二,多方給力,提高社會組織的承接能力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承接主體包括依法在民政部門登記成立或經國務院批準免于登記的社會組織,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業主管部門登記成立的企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各級政府應積極通過民政、經信等部門培育社會組織,探索開展分類培育孵化基地建設,做好社會組織培育孵化,特別在資金、場所、人員等方面要給予大力扶持。同時,各級財政、民政、市委、工商聯等部門要積極開展社會組織業務培訓指導,努力增強社會組織的發展能力、承接政府職能的能力和購買政府服務的承接能力,加強對縣(市、區)的培訓指導,定期舉辦政府購買服務培訓班,指導政府購買服務試點和項目典型案例編制業務以及有關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相關工作。
第三,加快改革,積極推動事業單位的去行政化
事業單位是我國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暫行)》明確提出“政府購買服務應當與事業單位改革相結合,推動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推動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總體來看,一些事業單位長期以來在公益性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條件轉型為公益性社會組織。在社區服務、社會福利、慈善基金、科技文化、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研究等領域,也迫切需要發展一大批具有公益性、獨立性、專業性的社會組織。應當說,推進事業單位向公益性社會組織轉型,不僅需求性很強,而且切實可行,由此會帶來多方面的改革紅利。
參考文獻:
[1]艾倫·羅森伯姆著.孫迎春編譯.公共服務中的政府、企業與社會三方合作[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4,(5)
[2]劉旭濤.公共服務市場化: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方向[J].新視野,1999,(1)
[3]王穎.非營利組織進入準公共物品領域的探討[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9)
[4][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5]孟春.政府采購: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6][美]羅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非掌舵[J].中國行政管理,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