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琳+劉倩蕾
摘要:所謂“摘轉供”,就是將居民、網點等的原有供電點摘除,重新建立局維變電所及所有電力設施,轉交給供電局維護,執行電業局計量標準,由電業局統一收費。究其這一問題的歷史原因,產生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企業多為國有化,國有企業負責企業內部所有員工的用水用電問題,居民用電與企業內部用電混為一談。近年來,隨著企業的轉型和人民群眾對電力服務質量需求的不斷提升,原有電力系統已經無法負擔新的要求,供電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安全供電、提高供電服務水平,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企業轉型;摘轉供;電網改造
目前,國內摘轉供工程多為老舊小區,家屬院等,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諸多方面原因,使得工程的改造建設、資金來源、電費回收等問題極難解決。通過沈陽目前摘轉供工程的實施,我總結出:供電部門的同意接收是前提,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保障,企業及小區居民的共同努力是關鍵。國務院目前正式下發文件,要求國家加強電網建設、提高供電質量、降低電網損耗,故供電局應響應國家號召,全面接收企業摘轉供申請,接手小區配電網維護責任,逢此良機,企業也應根據負荷發展需要,全面規劃,統一標準,積極爭取摘轉供工程的實施。本人在電業局下屬設計院工作多年,也多次擔任自維轉局維改造工程的主設工作,對老舊小區摘轉供工程積累了大量經驗。本文將對摘轉供工程面臨的問題,設計原則及標準,投資估算和效益分析等方面進行詳細的介紹和深入分析。
一、計算變電所總容量
首先統計摘轉供的居民、網點總戶數和其他需要用電的車庫、倉庫、物業等所有容量,統計住戶面積,網點面積。根據沈陽供電公司處文件沈陽生部字【2009】164號,小區用電負荷設計標準,建筑面積在50平米以下:每戶按4kW設計;建筑面積在51-60平米以下:每戶按5kW設計;建筑面積在61-100平米以下:每戶按6kW設計;建筑面積在101-120平米以下:每戶按7kW設計;建筑面積在121-160平米以下:每戶按8kW設計;建筑面積在120平米以上:每戶按10kW設計;網點面積在100平米以下,每戶按10kW設計,網點面積在100平米以上,設計容量=面積/10。居民用電同時率按0.35選取,網點用電同時率按0.7選取,換熱站、水泵房、物業等同時率按1選取。比如,本次需要改造的共有居民200戶,網點10戶,物業辦公樓1座容量30kW,每戶居民面積90平米,每戶網點面積200平米,總容量=200*6*0.35+10*20*0.7+30*1=590kW,選取630kVA變壓器1臺。
二、位置選擇
位置選擇包括三部分,分別是箱變位置,環網柜位置和集中表箱位置。在介紹位置選擇之前我們首先應了解供電網絡,整個供電網絡用文字形式描述為接外電源的主桿,到安裝保護的附桿,到局維變電所,到戶內供電柜,到集中電表箱,到用戶分戶表箱,到用戶。首先是局維變電所,大多數情況為室外箱式變電站,箱式變電站加上其外圍的圍欄,占地大約40 m2左右,但企業需在整體的美觀、遮擋光線、不影響地下管線等方面綜合考慮。其次是戶內供電柜,也就是環網柜,一般放在一樓樓梯間或一、二樓之間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處。再次是集中電表箱,由于老舊小區電表一般安裝在每戶門口,加大了查表人員的工作量,故改造后規定均采用集中電表箱,壁掛式,安裝在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處。
三、無功功率補償
按照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沈陽供電公司文件《國網沈陽供電公司新建住宅供電工程技術標準實施細則》,無功功率補償電容器采用并聯電容器補償裝置,自動補償方式,具有三相、單相混合補償的特點。電容器要求免維護、無污染。原補償容量按單臺變壓器容量20%~40%選取,現最新規定,為統一建設,結合沈陽地區電網發展實際,統一按每臺變壓器補償130kVar,電容補償柜放置在饋出柜后面。
四、電纜敷設
66kV變電站饋出至開關站的干線電纜截面宜選用銅芯300mm2,雙根敷設,開關站進出線間隔額定電流需選擇1250A。10kV主干網采用雙根三芯300mm2鋁電纜,或根據實際容量選擇銅芯電纜。10kV分支電纜線路及新建商住小區進線采用雙根三芯120mm2或70mm2鋁芯電纜。0.4kV分支電纜采用雙根四芯70mm2、120mm2、150mm2鋁電纜或150mm2銅電纜。
結束語
摘轉供是一項很復雜的工程,在實施過程中還將出現很多問題,為促進工程順利進行,建議要由當地政府牽頭,供電部分為主,企業配合,采取先易后難,分批進行。全面實施摘轉供,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應按照企業為主,政府適當補助的原則,籌集改造資金。本文數據尚需核實,吸納更多的理論算法和實踐經驗來分析,進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GB50293 城市電力規劃規范
[2]DL/T5220 10千伏及以下架空配電線路設計技術規程《國家電網公司配電網工程典型設計》
[3]GB50052-2009 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S】
[4]李毅山,張焰.城市高壓配電網接線模式的可靠性【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1999,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