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倉覺
淺談八廓街東孜蘇藏式四合院建筑的歷史變遷
——以八廓街東孜蘇帕拉南院為例
尼瑪倉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變遷,藏族傳統四合院在其變遷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功能演變及建筑區域的變化,通過藏式四合院的變遷可以基本闡述拉薩古城區的社會功能演變。因此本文從建筑功能演變的視角出發,以八廓街東孜蘇帕拉南院為切入點,探討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功能及其發展演變,旨在通過本文對藏族傳統四合院所藴含的文化內涵及其發展演變進行系統的梳理。
藏式四合院;帕拉南院;歷史變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變遷,藏族傳統四合院在其變遷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功能演變及建筑區域的變化,通過藏式四合院的變遷可以基本闡述拉薩古城區社會功能的演變。特別是現存于拉薩老城區的藏式四合院,其無論從布局、結構,以及色彩和裝飾風格等方面均能體現出政教合一政治制度中宗教至上的理念,以及藏式四合院在歷史變遷中結構功能的演變。本文以文化人類學功能演變的視角,采用民族志的方法來對八廓街東孜蘇帕拉南院的功能演變及所藴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探討。
貴族作為階級社會特有的組織,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縱觀古今中外只要有階級,就有對當時的社會歷史進程具有輔助作用的貴族,因此它具有普遍性。而任何事物都具有最初的形成、中間的發展再到最后滅亡的客觀規律性,因此西藏貴族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亦莫能外,其歷經滄桑巨變。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對貴族階級初步形成時期的相關內容所知甚少。但根據西藏歷史發展的脈絡,其形成的淵源應可追溯到吐蕃王朝建立之時。
(一)貴族形成的歷史
1、西藏貴族的初步形成,貴族作為階級社會特有的組織,自吐蕃王朝建立之始就存在于西藏社會。諸如達扎、沒盧氏、噶爾氏等貴族家庭。在王國分崩離析,佛法遍弘蕃地之后消聲遺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顯貴家族。
2、薩迦及帕木竹巴地方政權時期,隨著莊園的出現貴族在西藏歷史上再次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參與各種政教事務中。而當時的貴族只有寥寥數家,比如拉加里、朵喀、吞巴等。
3、在西藏“貴族”一詞大量運用于日常社會的的各個方面始于17世紀中葉,自1642年甘丹頗章政權建立之后,“五世達賴喇嘛等上層統治者為了消除衛藏地區貴族世家形成地方割據勢力的社會基礎,以承認他們的基本莊園由他們的子孫世襲,并讓他們本人和子孫世世代代在拉薩居官為條件,讓他們以貴族身份居住在拉薩,交出他們原由他們管轄的莊園,貴拉薩地方管轄。”再根據各貴族勢力在格魯派奪取政權過程中的表現及功勛之大小,封賜土地、農民等。根據相關資料,當時封賜莊園的貴族達175家。因此,這一時期可以說是貴族這一階級社會的產物在甘丹頗章時期走向了較為完善的階段。其貴族主要來源于吐蕃王室和大臣的后裔及各地酋長的后裔;元、明、清歷代中央政府敕封的公爵、土司的后裔;歷代達賴喇嘛封的貴族;班禪額爾德尼的家屬和班禪“拉章”所轄的后藏貴族以及薩迦法王等呼圖克圖的家屬及其所屬官員等五個部分。
(二)代表性貴族宅院
隨著貴族階級的產生,貴族宅院不僅作為其日常起居的重要地點,同時也是貴族階級經濟力量,社會權威的重要載體及表現,特別是貴族府邸的名稱是其名望的另一種表現。貴族府邸的命名主要是依據貴族在鄉下莊園的名字來命名,該種命名方式占了大多數;另一類是按照貴族家鄉的名字命名,如十三世達賴家族府邸—郎頓,十四世達賴家族府邸—達孜等。這些貴族府邸的名稱后來則演變成了象征貴族等級的高級姓氏。下文對當時在西藏歷史及其代表性的貴族家庭進行簡單的敘述。按照藏族著名學者次仁央宗的《西藏貴族世家》一書中關于貴族劃分以領地大小為中心的財富擁有狀況和因官爵而得到的權勢大小為標準,可將貴族府邸分為四類:
1、亞谿貴族府邸,“亞谿貴族府邸”系達賴喇嘛家族,等級最高。亞谿家族自1729年七世達賴喇嘛的府邸—桑珠頗章后除九世達賴喇嘛以外的歷代達賴喇嘛都有亞谿。它是佛教傳入西藏的最直接的產物,因為佛教的傳入不僅改變了西藏的社會結構,更改變了人的思維形態亞谿的出現不僅是藏族社會對宗教核心人物的一種推崇,同時也體現了達賴喇嘛及其家族在世俗貴族體系中獲得優越尊崇的地位。
2、第本貴族府邸,“第本貴族”是吐蕃時期著名大臣的后裔形成的家族,對于西藏貴族來講,承認第本家族始終具有的是高貴的血統,是其一貫的認識。因此第本家族的后繼者們便在祖先已定的這種墨守成規的活法視為一種遺產,在繼承這種遺產的同是第本貴族的后繼者們具有強烈的個人報復和虛榮心。然而在現實利益為紐帶的貴族社會里不僅要繼承遺產,還得展示個人的優點和能力,才能立足于貴族社會實現已得利益鞏固和發展。而它的地位僅次于亞谿貴族。這類府邸留傳至今的有拉讓寧巴和帕拉兩家。
3、米扎貴族府邸,西藏貴族等級中米扎家族位于第三。成為米扎家族的唯一條件就是其家族中曾經或是當時有成員在噶廈任噶倫一職。然而當時在西藏稱之為噶倫的有三十多家。至今府邸仍存在有夏扎、盤雪、邦達倉、貴桑孜等貴族府邸。
4、一般貴族府邸,即中小貴族,等級最低。這類貴族府邸實例有吉麥、布唐兩例。
上述四類貴族府邸由于貴族們在當時社會中的政治地位、經濟實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貴族府邸及其建筑規模、裝飾、造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本文擬從帕拉宅院作為切入點貴族四合院的歷史變遷進行簡要的梳理。
帕拉家族作為當時五大第本家族(多仁、拉讓寧巴、熱喀夏、帕拉、拉嘉日)之一,在當時的貴族政治舞臺上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雖然第本一詞在字面意義上是一個不確定的較為模糊的概念,但是由于它高貴的血統在當時的西藏貴族社會中除了達賴喇嘛世家—亞谿外其享有無人能及的特殊榮譽。
(一)帕拉家族歷史
帕拉家族是擁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老家族。根據《口述西藏十大家族》中帕拉羅布次仁的口述記載:帕拉家族祖先身世盡管存在幾種不同的的說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帕拉”一詞是由于其祖先在不丹帕覺拉康當過僧人而得名的。后因不丹內亂變遷到西藏,并率扎日活佛等五百丁返藏有功,西藏地方政府將江孜重孜沙魯地方作為薪俸封賜給帕拉家族。在此基礎上帕拉家族逐步發展并步入近代西藏的十二大貴族行列。(詳見表一)縱觀整個家族的興衰榮辱,我們可以發現帕拉家族在舊西藏的權利結構中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其家族中在噶下政府內部擔任孜本、代本、卓尼欽姆、直至噶倫的人員不少,先后有5人擔任過噶倫一職,總管西藏行政事務。因此可以說帕拉家族在政教合一的舊西藏,具有著舉足輕重的政教影響力。

表1:拉薩老城區貴族府邸概況
1、家族成員譜系

2、帕拉家族所屬莊園
帕拉家族作為當時西藏五大底本家族之一,其主莊園為位于日喀則江孜縣城西南約4公里的班覺倫布村的帕拉莊園。并在1793年左右帕拉丹增南杰在西藏地方政府任職噶倫一職時,在拉薩建立貴族府邸。到十九世紀末帕拉家族發展到除了這兩座代表性的莊園外,在江孜縣、拉薩、白朗縣、亞東縣、山南等地區擁有37座莊園,1.5余畝土地,12個牧場。14000余頭(只)牲畜,3000多名農奴。本次筆者調查的重點是位于拉薩老城區的帕拉南院,其余莊園及府邸在此不做詳細闡述。
(二)帕拉南北西院簡述
據調查得知帕拉家族在拉薩的府邸大致可分為南西北三院,其中帕拉南院主要是帕拉小姐的臥室、傭人居住區以及馬廄、儲藏室等四部分構成,其北院為家族佛堂及少爺臥室,帕拉西院以老爺和夫人的臥室為主的空間分布。由于歷史的變遷和城市的規劃的影響,現保存較為完整的是帕拉南院,故筆者將以此做為重點進行闡述。
在對帕拉南院進行系統闡述之前,有必要對西藏傳統的建筑尺寸的衡量標準進行介紹,在西藏地方以有屋頂的四壁以內的空間為“間”,并以柱子數量為衡量標準。超過三根柱子的房間稱之為“廳”、“堂”、“殿”等。室內無柱的房間稱之為“半間”。根據柱子的多少,可以判斷房間的重要程度。無柱的房間只有廁所和部分儲藏室。根據實地調查及結合相關文史資料得知,帕拉南院尺寸布局及其社會功能具體內容如下:
1、小姐臥室:帕拉家族的小姐臥室跟一般貴族府邸的布局一樣,是以兩柱間距的較小房子,這種房屋尺寸的選擇不是因為其經濟條件的局限,而是由于拉薩氣候較寒冷的原因,是為了保持適宜的溫度而設置的。隨著歷史的變遷,該臥室已改為居民佛堂。
2、傭人居住區:在一般貴族府邸中傭人居住區地處東西部或南部廊房處,以便更好地伺候居住在不同區域的主人們。現傭人居住區已改為某居民的臥室。
3、馬廄:為牲畜馱運方便,貴族府邸無論是柱子高度還是梁的跨度,均為2m左右。而原帕拉家族的馬廄現已改為居民大院。
4、儲藏室:據當地居民回憶,地處帕拉南院的南北交接處,是以“以墻代柱”的形式建立而成。由于箭窗式窗戶,故通風及光彩效果不佳,適合存儲物資,因此其說法較為可信。主要存儲的物資有糧食、酥油、毛皮等。現已改為某客棧。
5、北面公共區域:改區域為整個帕拉家族的公共區域,現今改造為某客棧。
6、西面公共區域:該區域為帕拉南北院的接壤處,現今改造為餐飲處。
(二)帕拉南院住戶變遷
據調查帕拉南院在不同歷史時期變遷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社會功能及建筑區域的變化,通過帕拉南院的變遷可以基本闡述拉薩古城區的社會功能演變。
1、解放前住戶簡介及宅院功能
在1793年左右帕拉丹增南杰在西藏地方政府任職噶倫一職時,在拉薩建立貴族府邸。其擔負著帕拉家族在拉薩的人物居住、儲藏物品,辦公娛樂及進行其他活動的空間場所。而帕拉南院其主要用于小姐的臥室、傭人居住區以及馬廄、儲藏室等,帕拉家族的成員一直居住在此院落到1959年。
2、解放后住戶簡介及宅院功能
解放后帕拉宅院規劃為古城建設,逐漸變成現今的南北西院的分布。西北院以政府分配的形式給予居民居住,其居民大致身份為貧下中農以及平反后帕拉貴族后裔。但唯獨不同的是南院以公房的形式分租給居民作為群居院落,其居民大致為拉薩周邊的貧下中農,當時居住在南院居民有18戶,人口總數大致為90口。在1986年應當時社會需求分配,由拉薩規劃局出面改為吉日派出所,新建了如今靠北的四層樓建筑,占地面積為1000平方米左右。據采訪當時的有關人士回憶:吉日派出所是在南院的舊址上進行建造的,其功能演變為集拘留、辦公等為一體的政府辦公場所。
3、現今住戶簡介及宅院功能
帕拉南院于1989年由昌都貢覺某商人購入變為私房。從1989至2014年作為私宅大院租賃給十戶人家,居民分別來自山南、日喀則、昌都、安多、回族等商人。主要經營的有個體小作坊,倒賣古玩、日常服飾等。自2014年起帕拉南院整修后其改為居民客棧--白鹿客棧。在帕拉南院的整個歷史變遷過程中其功能不斷地發生變化,順應時代潮流作為八廓古居歷史的縮影,向我們呈現了不同歷史時期藏式四合院的歷史變遷。
(一)傳統文化對宅院建筑的影響
1、宗教影響:
7世紀佛教正式傳入吐蕃,西藏社會面臨著一次思想大革命。在宗教擴散的基礎上,思維方式的逐漸改變,使西藏逐漸形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文化境域。而這種文化形態對西藏的建筑也造成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貴族四合院,雖然其影響是多方面的,但最為主要的是宗教文化的強勢滲透。不管是原始信仰、苯教,還是藏傳佛教為主要內容的宗教文化深入到西藏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成為在西藏居于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和藏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宗教文化為組織建筑形式、建筑空間等建筑設計的主客觀上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并形成了獨特傳統建筑的構建思想,筆者將這種思想以宗教文化對建筑選址的導向性和宗教文化之自然生態觀念等方面進行闡述。
拉薩古城區本是以大昭寺等寺院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因此位于古城區的各貴族府邸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說是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在建筑上的體現。坐落在八廓街的各貴族府邸都以大昭寺為中心修建的,其屋門朝向大昭寺,以表對佛的虔誠和向往。因此宗教文化對作為文化載體的建筑選址具有導向性作用。
2、色彩審美影響
宗教在西藏社會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對西藏的民俗文化產生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因此在宗教文化的沖擊下藏族人的色彩審美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這種具有宗教沖擊下的色彩審美在建筑設計上充分的體現,據筆者田野調查得知拉薩傳統的建筑以白色為底色再涂抹黑色和紅色帶的習俗來源雖說法不一,但它體現的仍是宗教文化的強勢滲透。其所含寓意如下:
白色:一種說法為源于藏族信仰觀世音,以表對神的虔誠與信仰才得以運用,另一種說法為源自于苯教對天上神--“百年神”的崇尚。從現實意義來講,白色可以有效地抗拒紫外線輻射,因此是居住在世界屋脊的高原人最佳的顏色選擇。
黑色:有些居民解釋到它源自于對藏傳佛教文殊菩薩的崇奉,有些人則認為藏傳佛教中黑色是護法神的顏色,在門窗等與外室相通的地方涂上黑色,以此達到辟邪的效果。但也有些居民則認為對苯教地下神--“黑年神”的崇尚而才運用在建筑設計上。從現實意義來講黑色可以吸收更多的陽光,涂在門窗等與外室相通的地方,以此提高室內溫度。
紅色:據部分居民認為藏族人崇奉藏傳佛教的金剛手,因此以表示對他的崇尚才得以運用,但也有些居民解釋道:來自于苯教中對地上神--“紅年神”的崇尚,為了避免鬼的侵犯,而在建筑設計上此顏色運用于宮殿、寺院以及貴族莊園外墻的裝飾。其實際上貴族等有權人士以示威嚴。色彩選擇上這種不同的說法恰恰證明了藏族傳統的建筑色彩審美是經過長時間的積淀逐步形成的,是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互融現象。
(二)貴族宅院的文化內涵
建筑是文化的反映與表現形式,各種類型的西藏傳統的建筑設計都遵循某一種共同的理念同是也藴含著共同的文化內涵。探尋人賦予建筑的內涵性,即“建筑意”或“意境”,就要從建筑設計的主體--人的意識形態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也可以說是人腦海中的的印象。兩者之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其存在的本質以及人們知覺印象的關系,但兩者發展到一定程度上時其關系進化為相互影響。不再僅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載體,兩者共同表達對事物的敘述。
1、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的融合。
西藏文化的核心內容是藏傳佛教,它與西藏民族文化像融合、緊密結合。而且最為典型的即為建筑的文化融合。帕拉南院作為世俗貴族的府邸,是世俗社會中衣食起居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擔負著儲藏物品,辦公娛樂及進行其他活動的空間場所。而西藏的建筑由于宗教話語的滲透,其建筑格局及建筑功能,裝飾風格、建筑意識都無處不展現出世俗功能與宗教觀念的融合,宗教思想成了世俗建筑的靈魂。
首先帕拉南院的建筑格局中其表現為在建筑內繪制有宗教題材的壁畫,層頂的經幡及室內的柱子都以世俗文化中宗教世界的再構建,展現出主人對宗教的崇敬之情。其次在南院的功能上,第二層最為圣潔僻靜的區域建有佛堂,進一步闡述了世俗建筑中宗教功能的主要意義。在裝飾風格上,建筑外部門廊裝飾包括有白石或羊頭、牛頭等,門窗、外墻顏色處理上仍舊以佛教思想做為導向標。這恰恰也表現了人們的宗教意識及傳統文化中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的融合。以此滿足人們對宗教社會與個人理想社會狀態的完美結合。
2、貴族宅院反映的封建等級思想。
形式上的精致和內容上的嚴謹是貴族家庭顯示其高貴等級的標志。藏式四合院及各貴族府邸產生于西藏舊社會時期,所以很難逃脫傳統的文化精神和等級觀念的影響。院落四壁都有墻壁,里外格局,重視私密空間。一家人的活動都集中在院墻之內,與外界相通的唯一渠道就是大門,而平時大門是禁閉的。因而藏族傳統的貴族府邸反映了西藏傳統的封閉式文化。
藏式四合院的房屋布局是既定的,對家庭成員的居住安排也有嚴格規定,反映出傳統大家庭的等級觀念,“長幼有序”的傳統要求。布局上一般是主人的住房高于傭人的住房,面積和裝飾燈方面也比傭人居住的房屋更優越。從上到下,以嚴格的等級觀念,對日常起居進行管理。這種安排不僅是突出了家長的地位,而且有助于家族內部的主仆秩序,強化社會等級觀念。
綜上訴述,藏式四合院建筑不僅僅是西藏傳統文化的一種反映,也是藏族社會宗教意識的直觀展現,而其變遷與發展,則是傳統文化與宗教意識在現代化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點線反映,也正是因為宗教力量的滲透及傳統文化的話語力量,使藏式四合院建筑在新時代的發展中依然煥發生機,成為西藏建筑藝術中的獨特遺產。
【參考書目】
1. 次仁央宗 著 中國藏學出版社, 2012.《西藏貴族世家1900—1951》。
2. 白瑪朗杰、孫勇、仲布次仁多杰 總主編,2013.《口述西藏十大家族》。
【作者:尼瑪倉覺,西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史在讀研究生。】
(責編:褚麗)
;C953<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編號;
;ISSN1004-6860(2017)01-00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