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光虢雯龍
(1.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2;2.南昌市義坊學校(南昌三中羅家校區),江西 南昌 330012)
淺析肖邦《升c小調夜曲》的音樂創作特征
楊 光1虢雯龍2
(1.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2;2.南昌市義坊學校(南昌三中羅家校區),江西 南昌 330012)
在波蘭鋼琴家肖邦的短暫一生中,創作了眾多音樂體裁,夜曲就是其中的一首,他共創作了21首《夜曲》,其中第21首被稱之為他的遺作之一,整首作品稍顯壓抑,流露出肖邦的徘徊、嘆息又仿佛有著一絲光明的存在。本文根據曲式結構,從曲式分析、聲部層次等方面對該版本進行分析,深入對該曲的理解,以求獲得更好的音樂內容理解。
肖邦;《升c小調夜曲》;創作特征
被稱之為“鋼琴詩人”的鋼琴家肖邦在1980年的一天出生在華沙,也就是波蘭的首府。既是作曲家又是鋼琴家的他才華橫溢,在當時的浪漫主義音樂思潮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他短暫的一生中,音樂創作占了占了主要地位,尤其以鋼琴音樂為主,他很好的將浪漫主義音樂文化與波蘭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相結合,在吸取歐洲古典音樂成就的基礎上又不斷的開拓了新的鋼琴作品領域,大大的豐富了鋼琴的表現范圍與情感。在這一點上是前無古人的,同時也說明了肖邦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如:夜曲、獨立的前奏曲、具有民族特征的波羅乃茲等都是他對鋼琴音樂的重要貢獻,同時他的每部作品都始終保持著波蘭民歌的淳樸氣息與節奏特征。旋律優美如歌、氣勢磅礴的的音樂都是他獨一無二的音樂特點,他重視調的色彩,調性的變化常起到的明暗對比的作用。他能夠將具有典型浪漫主義的和聲靈活運用自如,在經常不遵守傳統和聲原則的情況下能夠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進行不同的色彩搭配安排,造成預期的沖突對比畫面這也是極具個性且富有創造力的。
在他的音樂中不僅繼承了古典時期海頓、貝多芬的音樂元素,甚至可以追蹤到巴赫的音樂特征傳統,還能夠以他獨特的音樂風格特征來豐富浪漫主義音樂的多元化,對浪漫主義晚期與印象主義乃至二十世紀音樂的繼承和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肖邦短暫的一生共創作了21首夜曲,其中有兩首遺作是在去世后才發表,其中一首就是《升c小調夜曲》。因此這首升c小調又被稱為了肖邦的遺作之一。
整首作品都是以升c小調寫作的,曲式結構為復三部。以分解和弦作為背景的音樂顯得更加的細膩、委婉,令人回味無窮。以下是本首作品的結構圖:
引子:(第1至4小節)作品從主調和弦開始,運用的下行式的和弦音階來進行寫作,本段作品不斷的出現了休止符,給人造成了一種阻礙感,使得音樂略顯得沉重、壓抑。仿佛是從遠方傳來渴望的呼喚,又或者說是作曲家內心深處所乞求的聲音。
呈示部:呈示部的第一部分是在主調升c小調上寫的,兩個短句加上一個非方整型的長樂句構成了音樂的第一部分。呈示部的主題部分與之前的引子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用搖擺的節奏緩緩地從低音區進入主題部分,使得主題部分的高音顯得更加的優美平靜,讓聽眾能夠真切的感受到肖邦那獨有的憂傷。
第二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頻繁的離調和弦造成了調性的不穩定,并最終在調性五級到一級的進行中使得音樂歸于到最初的平靜。該段和聲色彩多變且及其細膩,使得旋律舒緩流暢、情緒飽滿、濃烈,令人回味無窮。
中部:本首作品的中部就仿佛是作曲家沉浸在自己那甜美的回憶當中。并且本首作品的中部沒有采用之前的素材,而是以全新的材料來進行展開,大量的附點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運用使得節奏更加明快中部在調性安排上同樣有變化,在明朗的大調色彩上展開。但就如同傳統的三部曲式一樣,音樂的中部始終不能占據統治地位,頻繁的離掉使得音樂中部開始動搖,情緒也逐漸的背離,讓人不得不想到音樂即將會回到主調上面。
之后進入了連接句,作者不斷重復的固定音型模仿出吉他撥弦的聲音長達14小節,之后漸漸平靜直至消失。
再現部:再現部除了對呈示部的變化再現之外還做了大膽的革新,情緒激動飽滿,表現出作曲家一種強烈的主觀意識的加入,旋律的寬廣奔放讓音樂顯得更加的氣勢磅礴。
尾聲:尾聲部寫作手法是巧妙的運用屬功能持續音的寫作手法,鋼琴的右手部分不斷出現裝飾音表明著作曲家對于整首作品乃至他整個人生的一種回顧。嘆息、徘徊、遺憾、委婉這些都能夠在他的尾聲中能夠找到。而本首作品的最點睛之筆是在作品結束時并沒有結束在主和弦之上,反而是在同主音的大三和弦上來進行了全曲的結束。讓人似乎感受到在嘆息、遺憾的氛圍中看到了一絲光明,我們將它稱之為“希望”!■
[1] 張前.音樂美學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3]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4] 宋瑾.西方音樂—從現代到后現代.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5] 卡爾·達爾豪斯 著,楊燕迪 譯.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