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平
在安徽省當涂縣太白鎮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有一處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李白墓園。園內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閣、太白祠、李白墓、青蓮書院、十詠亭、盆景園等景點,年接待游客30萬人。
后人熟知的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李白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做詩,喜交友,是浪漫、瀟灑、不羈的代表。
李白在公元762年去世時,其墓地位于龍山,小得讓人覺得寒酸。55年后,李白之墓才被移到龍山對面的大青山。李白老年的落魄,與其仕途不順、在帝位之爭中站錯隊而被發配夜郎有關。
籍貫不明斷了科考路
李白24歲時,便離開故鄉(四川江油)而踏上遠游的征途,稱做“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云游期間,李白結識了孟浩然等友人,留下了不少令人叫絕的詩作。但是,令人費解的是,才華橫溢的李白從未參加科舉考試。是怕自己考不上?還是不想走仕途?
楊采華是漢詩學會理事,著有《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等書。對于李白為何沒有通過科舉走上仕途,楊采華的研究結果是:李白的“黑戶”身份斷了他的科考之路。
對于李白的出生地,有人認為是西域碎葉城(位于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也有人說在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諱改為昌明),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李白的籍貫不能確定,又無牒譜資料可查,他家潛居廣漢不能冒籍也不能附籍。楊采華表示:“用今天的話說,李白一家人是‘黑戶口。在開元、天寶年間,沒有戶籍的人是不能參與科考、不能從軍的。”唐玄宗曾頒布《禁客許附貫敕》說:“諸州貢舉,皆于本貫籍分明者,然后依列,不得于所附貫便求申送。如有此色(這類問題),所由州縣,即便催科,不得遞相容許。”這道皇帝詔書,既杜絕了地方上許多附籍貫的考生,還扼制了地方官員徇私枉法之道。可這詔書也有不足之處,它將李白這樣有才華而沒有籍貫或籍貫不明的有志青年,拒之科考大門之外。于是,李白縱有生花之筆、經天緯地之才,也不能進入科考大門博取功名。
李白從24歲開始四處游歷,到被召進翰林院,經過了10多年。為了走上仕途,他開始結交權貴。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詩。李白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秋,在元丹丘、玉真公主、賀知章等人的幫助下,李白第一次進翰林院成為翰林供奉。
兩入翰林院均未久待
“第一次進入翰林院僅過去一年多,李白便出走了。”楊采華說。
從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秋,李白負氣出走翰林院。到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再入翰林院,李白整整10年沒有進入長安。他的詩句“十年罷西笑”及“一去已十年,今來復盈旬”,便是證據。
不過,李白再入翰林院并未久待。李白一開始頗得玄宗信任,玄宗于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后來,李白對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漸厭倦,開始縱酒以自昏穢。宮中人恨之,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白最終在天寶初年從翰林院被“放逐歸山”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李白醉草詩文時,讓楊貴妃“捧硯”,讓太監高力士“脫靴”,因而引發報復。不過,楊采華認為,李白實際上是得罪了當時的右相李林甫。
《資治通鑒·唐紀》稱:“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初春,李白寫了《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后不久,自己也被放逐歸山,離開了翰林院。
陷入帝位之爭被流放夜郎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避居廬山。這場唐朝的內亂原本沒李白什么事兒,但怪就怪他的名氣太大了。唐玄宗在馬嵬坡遭到兵變,被逼無奈殺了楊國忠與楊貴妃。此后,唐玄宗與太子李亨分道揚鑣。玄宗入蜀,李亨則在靈武自即帝位,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打著靖難的旗號,招兵買馬,揮師東下,其實是趁機擴大地盤,也想借亂世當皇帝。永王李璘出師東巡之時,得知李白隱居廬山,遂數次下達聘書,李白幾經猶豫,終于決定下山入其幕府。在永王東巡時,李白寫下《永王東巡歌》11首。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捕入獄。
永王敗北后,右相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駐扎在潯陽的中丞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并讓他參加了幕府。崔渙為“永王事件”牽連的人開脫罪名,卻得罪了同僚和下屬,被罷去右相之職,并被貶為太守。接替崔渙辦理“永王事件”的官員李峘,將已結案件推翻重審,并重新拘捕已經釋放的人員。宋若思讓李白先藏起來,不久,藏在潛山縣司空原舊居的李白被逮捕,后被判流放夜郎。
(據《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