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少武
摘 要: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日益嚴重的生活壓力、經濟壓力、環境污染和交通壓力等,其中交通問題成為限制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公路橋梁作為城市交通中的重要內容,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車輛保有量逐年增加,人口流動性不斷擴大,公路橋梁建設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就我國城市公路橋梁建設的現狀作出分析,并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及面對問題所要采取的策略,以期待公路橋梁工程能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城市生活,從而促進城市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城市;公路橋梁;發展
一、公路橋梁建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公路交通事業也迅速發展,在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與經驗的同時,充分把握橋梁建設自主權,公路橋梁技術不斷創新,實現了我國公路交通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我國的城市公路橋梁建設事業雖然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和世界同領域的公路橋梁建設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技術還相對落后,施工質量和管理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許多城市公路橋梁工程建筑,受環境影響,經過長時間的風雨侵蝕,出現破損、脫落,甚至倒塌的嚴重問題,而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施工材料質量達不到施工使用要求,養護管理力度不夠,相關制度不健全、落實不到位。受工程資金問題的影響,城市公路橋梁建設領導者為了節省開支,雇傭許多并不具備施工管理能力、素質的人員進行施工管理。由于這一部分施工管理人員管理水平有限,質量意識不強,甚至有些人為了降低預算,使用不符合規定的劣質建筑材料,為了縮短施工時間,加快完成工程任務,不按照施工建設程序,違反有關法律法規,使得相關技術達不到標準等,這些都是造成橋梁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給城市的交通安全埋下了隱患,嚴重影響了我國城市公路橋梁建設的發展, 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
二、城市公路橋梁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施工過程難以完全按照設計的規定進行
目前,我國的公路橋梁施工在建立的過程之中,難以有效地嚴格按照施工的設計要求來進行,在施工的設計階段也缺乏技術創新。例如,在某公路橋梁施工過程之中, 施工企業領導人,沒有充分認識到公路橋梁建設的重要性,為了滿足個人的私利, 在施工過程之中使用達不到質量要求的施工材料;更有甚者,為了加快施工進度,偷工減料,不按照要求和規范進行施工,導致公路橋梁工程的施工質量難以得到保障。比如,由于具體施工單位承包價格低,甚至施工設備也需要進行購買或租賃,他們為了保持盈利不得不選擇分包給那些資質較低、缺乏施工經驗的工程隊,這種層層分包的現象就導致了一些偷工減料問題的發生,造成城市公路橋梁質量的低下,公路橋梁工程的安全耐久性更是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公路橋梁施工單位對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夠重視,只是簡單應付了事,這種短視的行為僅僅看到了自身的短期利益,并沒有充分地認識到進行公路橋梁施工質量監督管理的重要作用,難以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進行公路橋梁施工,最終給整個施工工程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二)施工過程存在大量的安全隱患
在我國的公路橋梁的施工過程之中,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安全隱患。首先,從施工人員的精神層面來看,施工人員的施工安全意識相對淡薄, 施工企業對于施工的安全意識投入不足,也沒有制定一套嚴密的安全管理制度,導致施工過程難以嚴格按照相關的標準進行;其次, 從施工企業的物質控制層面來說,由于建筑材料市場也存在著許多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問題,如果施工企業不能在施工監理和質檢制度下做到高度負責和嚴格把關,施工企業便不能很好地進行施工材料的質量監督管理工作,這就會導致一系列施工問題的產生。
(三)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
施工企業在進行公路橋梁的施工過程中,并沒有充分地吸取先進的科學管理經驗,也沒有針對公路橋梁的施工特點建立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具體來說,目前,公路橋梁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施工管理方并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這就導致公路橋梁在建設過程之中難以順利開展工作,投標過程也難以圓滿完成。在進行公路橋梁施工投標的過程之中,如果沒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措施,就很容易導致弄虛作假現象的產生,許多的施工過程也就呈現了雜亂無章的管理狀態,給公路橋梁的施工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四)施工設計缺乏創新
設計能夠體現公路橋梁工程的靈魂,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工程質量的高低、施工難易程度、施工時間以及工程造價。城市公路橋梁工程設計不合理,設計觀念傳統陳舊、缺乏創新,造成城市資源的浪費和不安全因素的產生,這直接阻礙了城市公路橋梁建設的發展,不利于公路橋梁工程技術的進步。我們在城市公路橋梁設計中缺少那種采用新型節能材料、新結構和新工藝的激勵機制,創新思維沒有在設計中體現出來。這主要是設計單位在對公路橋梁工程進行設計時,一方面,設計任務多而且重、設計周期短以及最大化地追求經濟效益等原因,設計單位沒有足夠時間對設計在創新方面進行思考和優化;另一方面,競爭體制沒有真正做到公開和公平,一些缺少創新的設計方案在嚴格的設計審核和監理制度下得以通過和付諸實施,導致設計者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理念逐漸淡薄。
(五)公路橋梁建設缺乏美感
近年來,我國城市公路橋梁建設以空前的發展規模和速度令世界驚嘆,但已經建成的公路橋梁能不能帶給人以美的享受,值得我們思考。城市公路橋梁工程注重的是它的實用價值和工程質量,城市中的公路橋梁作為一座標志性建筑物,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國內的一些公路橋梁在設計時,對城市美學不夠重視,只過于強調功能價值。有些城市的公路橋梁,如高架橋、立交橋造型結構和周圍環境極為不協調,城市空間利用不合理。
三、公路橋梁建設的安全對策
(一)加強工程質量管理
公路橋梁工程質量是城市公路橋梁建設的重中之重,我們一定要保證已建成公路橋梁的安全耐久性,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建設城市,實施橋梁結構的全壽命設計,加強健康監測,適時養護維修。施工人員、工程材料、施工方法、施工技術等是影響公路橋梁工程建設質量的主要因素,施工單位應該雇傭有能力、有素質的施工人員作為施工管理者,并注重其自身業務、技術水平的培養。施工管理者在公路橋梁工程進行施工之前,還要全面了解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提高施工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質量安全意識,以保證工程能夠順利進行。在進行公路橋梁工程建設施工的過程中,加強對公路橋梁工程施工技術、設計技術和施工工藝的管理,按照國家相關規定技術規范進行施工,尤其要加強重點部分的監管力度,并且對公路橋梁工程建設施工的現場進行觀察,從而根據實際的施工情況調整公路橋梁工程建設管理方法、方式,對出現的問題分析原因,采取補救措施或調整,以保證公路橋梁工程施工的質量能夠符合設計及規范的要求, 還要選用能夠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建設材料和先進的施工設備,進而保障公路橋梁工程施工的進度、質量和安全。
(二)加強過程管理
在城市公路橋梁工程施工過程中, 施工單位在全程監督和管控的同時,還要及時對橋梁進行養護,以確保公路橋梁的安全性。各種型號的建筑材料和物資是建設公路橋梁的基本保障,對于公路橋梁工程所需要的材料,以全面招標制和準入制作為采購和供應的實行方法,嚴格按照全面招標制的規定,由合格供應廠商按照準入制的要求提供橋梁建筑材料和物資。
(三)加大創新力度
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城市公路橋梁建筑在設計時必須融入創新思維,創新型的公路橋梁設計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程的質量、降低工程造價并且縮短工期。我們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城市公路橋梁工程人才,以適應高速發展的城市交通事業,在實現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建設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路橋梁建筑,進一步推動我國公路橋梁建設的發展。施工單位要創建技術創新的氛圍,以技術創新作為提高工程質量的有力保障,在橋梁施工過程中把創新意識有效地融合到技術創新和技術管理中去,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節約資源,創建生態型城市公路橋梁工程。
(四)重視城市公路橋梁的日常維護
由于公路橋梁都是裸露在外的建筑,受風刮雨淋等環境影響,時間長了之后勢必會出現風化、脫落以及腐蝕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加強對城市公路橋梁的日常維修與保養,確保其發揮正常的功能作用。一方面,要使路面、橋面保持清潔,做好泄水孔、下水管道的疏通工作,確保橋梁功能完好;另一方面,對公路橋梁出現的風化、腐蝕、脫落等問題要能夠及時進行修復;最后,對箱梁梁體及空心板有水滲出的橋梁要打孔疏水, 同時對箱梁通氣孔要及時疏通,確保梁體內干燥通風。
(五)注重公路橋梁的“城市美”
新時代,城市公路橋梁建筑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應注重公路橋梁在城市中的“美”。從設計階段開始,在著重考慮功能作用的前提下,將城市美學思想介入到設計理念中去,在結構造型、橋孔布置的設計中注入色彩、照明等,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重視其功能固然沒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我們在重視其功能的同時,也要考慮它在城市中的美學感受,盡量滿足人們的交通需求和觀景愿望。
四、結語
現如今,我國的城市公路橋梁建設處于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公路橋梁建設事業空前繁榮。城市公路橋梁建設也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如何在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抓住機遇,與時俱進,成為新時代公路橋梁建設的新問題,我們只有堅持公路橋梁技術創新和不斷培養創新型技術人才,總結經驗,才能使我國城市公路橋梁建設事業穩步前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公路橋梁工程。
參考文獻:
[1]張前軍.淺談我國公路橋梁的發展趨勢[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5):118.
[2]姚聰.我國公路橋梁建設現狀與發展趨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04):115-116.
[3]楊國發.公路橋梁工程建設管理的思考與對策[J].特別企劃,2013,(06):224-225.
[4]羅桑財讓.對公路橋梁工程建設管理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3,(25):372.
[5]羅小剛,陳森林.淺析公路橋梁建設的現狀及安全對策[J].科學之友,2010,(24):53-54.
作者單位:
黑龍江工程學院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