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雙霞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各級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隨著就業工作的不斷加強,公共就業服務事業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基層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平臺是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就業政策的載體,是直接面向廣大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公共就業服務的窗口。基層勞動保障協理員做為國家就業政策的直接落實者和執行者,在促進城鄉就業、建立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建設的過程中,基層平臺工作隊伍建設與發展不適應的問題日漸顯現,基層勞動保障工作面臨著人手短缺、工作經費“缺位”、工作任務繁重、工資待遇偏低等現實問題,導致基層勞動保障協理員人員流動頻繁,專業化服務水平不高,與日益發展的現代公共就業服務的要求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成為制約基層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的瓶頸。
一、大興安嶺勞動保障協理員工作現狀
根據《黑龍江省進一步加強基層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實施方案》(黑人保發[2010]73號])文件要求,我區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設不斷加強,已基本實現了鄉鎮就業和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全覆蓋,并全面推進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標準化建設,明確了基層平臺場地面積、功能、數量等建設標準和辦公設備配備標準,并按照統一基礎臺賬、統一服務內容、統一工作流程、統一規章制度、統一服務標準,即“五統一”的工作要求,明確了勞動保障工作的11項職責,以及人員配備的標準等。目前,大興安嶺地區所轄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共183個,其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服務中心43個(街道6個,鄉鎮37個),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服務站140個(社區60個,行政村80個),共有勞動保障工作人員455人,其中專職勞動保障協理員375人,兼職勞動保障協理員80人。
二、大興安嶺勞動保障協理員工作存在的問題
1、機構建設不平衡
基層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平臺作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發揮職能作的基礎,作為服務人民群眾的一線窗口,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按照國家和省關于加強和完善基層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工作的相關要求,我區在積極推進基層勞動就業保障平臺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地方政府財政困難,投入資金有限,還不能達到基層勞動保障平臺的全面標準化,有些基層勞動保障平臺的服務場所面積狹小,設備配備不全,人員配置不足,制度建設缺乏,開展業務不全面的問題,嚴重制約著基層服務平臺的建設與發展。當集中辦理靈活就業社保補貼、醫療保險繳費等時限要求高的工作時,服務對象短時、大量集中辦理業務,受辦公環境及條件的限制,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受到嚴重影響,無法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經常導致群眾產生不滿的情緒,影響到政府勞動保障部門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2、管理體制不順
基層勞動保障實行的是雙重管理,工作人員歸街道辦事處管理,業務受上級勞動保障部門領導。這種雙重管理模式,使人社部門缺乏對基層機構人員統籌調配使用的權限,基層勞動保障協理員被隨意調用或安排從事非本職業務,被分配民政、計生、防火等其他業務工作。不能做到專職專用,精力容易分散,疲于應對,工作效率低,工作人員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難以調動,對基層勞動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及任務的完成帶來不利影響。
3、協理員隊伍不穩定
勞動保障協理員終日奮戰在勞動保障工作的第一線,是就業和勞動保障工作的中堅力量。目前,我區的基層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全部為公益性崗位聘用人員,由于沒有編制、工資待遇低、工作任務繁重、人員流失嚴重,勞動保障工作政策性、業務性強,工作人員的變動頻繁導致基層勞動保障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差。
4、人手不足
基層勞動保障平臺是就業創業工作的基石。基層工作不扎實、不細致、必將導致國家政策落實不到位,就業困難群眾訴求無門。近年來,隨著人社工作的權力下放,職能延伸,關口前移,服務擴面,基層服務工作的前沿窗口作用越來越大。勞動保障協理員承擔著就業失業統計及動態管理、就業失業登記及《就業創業證》發放、就業困難人員認定及就業援助、就業信息收集發布、就業培訓、社會保險補貼發放、職業介職、醫療保險、勞動監察等多項勞動保障工作任務。雖然我區各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已配置工作人員2-4名,但與實際工作需要與工作量嚴重不匹配。人手不足,無法充分開展勞動保障工作,許多基層勞動保障協理員反映工作壓力很大。
5、工資待遇低。
目前,我區勞動保障協理員的工資由兩部分組成,工資+補貼。工資部分應由用人單位支付,因地方財政困難,沒有資金,因而單位部分的工資為0。補貼由就業專項資金支付。包括工資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工資補貼標準為1500元,扣除個人繳費部分,協理員實際領取工資不足1300元,只比最低工資標準1020元略高一點。勞動保障協理員大多抱怨,給待遇時是公益崗,干活時就是正式工。工資待遇低嚴重影響了勞動保障協理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建議
1、強化制度建設
提升基層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平臺服務功能。基層服務平臺如果服務功能不完善,服務質量不到位,就不可能滿足現代社會人民群眾的對公共服務的需求。為此,我們在推進基層服務平臺實體建設的同時,也要加強制度建設,通過健全制度不斷提升基層服務平臺的服務質量。一是建立健全服務規范制度,統一工作制度,業務流程、服務標準。二是建立窗口服務效能和投訴處理制度。用群眾對服務的滿意度來促進勞動保障窗口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提升服務質量。三是加強業務政策學習制度。
2、提高協理員勞動保障水平
首先,延長協理員的合同期。協理員的工作雖然專業水平不強,但對業務能力的熟練度要求很高,提高業務熟練度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對于長期工作在協理員崗位上的人來說,更具優勢。現行的三年合同期、到期不能續簽的規定顯然無法滿足。延長合同期并不是無條件無選擇性的延長,既然是合同制,合同的簽訂雙方都有選擇的權利,尤其是合同期滿后的續簽。怎樣選擇續簽對象,用人單位應根據協理員在合同期間的工作表現加以考核,優勝劣汰,也有助于新鮮血液的補充。可續簽的方式也能提高協理員的工作積極性,對工作的發展看到希望。
其次,提高協理員的薪資待遇。對于選擇續簽的協理員也應適當提高薪資水平,留住人才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至于如何提高,提高多少,應由用人單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酌情制定長期有效的增長機制。協理員的工作崗位繁多,工作強度也不盡相同,統一的工資待遇顯然有失公允,但也未用人單位制定薪資制度提供了參考依據。誠然,提高薪資待遇對用人單位的資金來源提高了要求也增加了難度,但對于穩定就業,提高人事使用效率卻有著積極直接的促進作用。
3、科學合理設置崗位數量和工作職責
近年來,隨著勞動保障業務職能的下沉,基層勞動保障平臺的工作業務量成倍增加,原有的人員配置方式已不能滿足現實工作的需要,亟需調整。另一方面,工作職責中存在不盡科學合理之處,如協理員所負責的就業失業調查統計動態管理工作,要求每月動態管理,此項工作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實現,我區地廣人稀,協理員人手少,服務對象至少在2000人,林場等更是偏遠,且交通不便,每月入戶走訪調查需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又有大量的其他工作,所以很難達到的工作要求。
對勞動保障協理員這一特殊崗位來說,必須要明確其存在的意義與性質。如果單單是為了解決就業為題,為未就業人員尤其是高校畢業生搭建一個就業平臺,單純的積累工作經驗,顯然只是杯水車薪而已,根本無法起到積極有效的解決作用,治標不治本。甚至在合同期結束后未能續簽,反倒影響了其再次就業。如果是為了保證并提高用人單位的辦事效率,充分發揮窗口作用,現行制度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就必須被重視并解決。突破這一瓶頸,勞動保障協理員的工作才能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