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兵
摘要:近年來我國食用菌栽培量與消費量日漸上漲,產業結構發生變化,食用菌產業是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代表產業,當前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生產主體大多仍為以家庭為主的種植農戶。本文分析了食用菌工廠化種植的意義,繼而以平菇栽培為例探究食用菌栽培模式,針對食用菌病蟲害防治提出相關建議,對發展食用菌產業、提高病蟲害防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食用菌;栽培模式;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759.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40
前言
近年來,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模式興起,發達國家工廠化食用菌生產比例很高,栽培成本低,效益高。根據我國食用菌生產經營現狀,本文分析了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的概念與優點,并以平菇為例分析了食用菌栽培模式,對發展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提高生產效益具有積極意義。
1食用菌工廠化栽培
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是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設備人為模擬菌類的生長環境,包括光照、溫度、通風、濕度等生長條件,經過標準化生產流程與自動化機械設備進行栽培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工廠化栽培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栽培效率,增加生產收益,且工廠化栽培與傳統人工大棚栽培方式相比,具有高效率、高產量、抗逆性等優點,它結合了智能化控制、高科技自動化、生物技術于一體,能有效減少氣候、季節等自然條件的制約,降低病蟲害發生率以工廠化栽培食用菌為生產方式的企業被稱為工廠化栽培食用菌企業,是不同于散戶栽培的新興食用菌生產主體。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車間一般分為發菌車間、拌料車間、冷藏庫、分料場倉庫、冷卻車間、包裝車間、滅菌車間、裝瓶袋車間、出菇車間、接種車間等,根據不同的食用菌種類還會設有特殊的車間,例如雙孢菇工廠化栽培會單獨設有速凍車間,金針菇生產則設有催蕾車間和搔菌車間。但并不是所有食用菌都適合工廠化栽培,杏鮑菇、雙孢菇、金針菇等菌類適宜工廠化栽培,而像香菇這樣后期管理程序復雜的只能利用工廠化生產菌棒,當前我國也有一部分企業在進行食用菌工廠化栽培。
2食用菌栽培模式分析(以平菇為例)
2.1平菇生長發育條件
平菇在不同生長階段要求的溫度是不同的,菌絲最佳適宜生長溫度為15~25℃,菇蕾原基分化需要10℃左右的晝夜溫差刺激,長時間處于高溫(35℃)環境會導致菌絲老化甚至死亡,平菇抗寒能力強,根據不同平菇溫度要求選擇不同季節進行栽培,栽培中多選用廣溫品種,避免因溫度變化而影響出菇。
平菇菌絲生產要求培養基含水量在63%左右,濕度太大會導致菌絲生長緩慢腐爛,栽培場所應保持良好通風和合適濕度。平菇適宜在中性偏酸的環境中生長,但是實際生產中一般將pH值調到7.5~8左右,以利于抑制雜菌生長。另外平菇在發育階段時對光照條件要求不十分嚴格,菌絲生長階段遭遇強光會抑制生長,菇蕾形成需要光的刺激,出菇后需維持一定光照,且強度適宜。
2.2平菇栽培場所
平菇適應性較強,栽培地選擇空間較大,可利用溫室、地窖、閑置房屋或大棚等地進行栽培栽培,也可與蔬菜、農作物或果樹進行問作栽培。平菇栽培場所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風,遮光設施齊全,且環境干凈、遠離污染源與家畜類,確保平菇健康生長發育。
2.3平菇栽培技術
2.3.1菌床栽培模式
平菇栽培方式多樣化,床式栽培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開放式生產方法,床式栽培分為發酵料床栽和生料床栽,生料床栽試將培養料注水后攪拌均勻后進行鋪料播種的方法,但該種方法較為傳統,容易感染雜菌,且出菇率較低,因此人們大多采用發酵料床栽的方法,發酵料床栽是將培養料發酵處理后再進行鋪料播種的方式,該方法能夠有效降低雜菌感染率,提高平菇產量。發酵料床栽與熟料袋式栽培相比較,感染雜菌率高,因此一般選擇冬季或春秋季,溫度較低的時節進行播種,選用抗雜菌性強、耐低溫的品種進行栽培。
2.3.2熟料袋栽培方式
平菇為木腐菌類,適合袋料栽培,熟料袋栽是平菇主要栽培方式,適宜于秋冬季節(以濰坊地域為例),利用這種方法生產出的平菇品質優良,且轉化率高,是規模發展的主要模式。除去熟料袋栽的栽培方式,可根據環境條件與栽培場所,進行多種形式栽培,例如栽培場所規模較小時可以采用撒蒸料的栽培方法,根據不同地區環境優勢選擇適合當地菌種的栽培技術。
培養料的經典配方:選用新鮮干燥的豆秸、玉米芯、玉米秸等進行粉碎,玉米秸最好鍘成2cm左右大小的段,玉米芯粒徑最好在2cm左右進行粉碎,粗細搭配好。培養料的具體配方數據為:a:木屑85%,石灰1%、麥麩14%,b:玉米芯粉89%、米糠9%、石灰1%。石膏1%,c花生殼、花生稈78%、麩皮20%、石膏1%、糖1%。在進行粉碎工作前應將原料進行暴曬2d,殺掉部分害蟲。將配方料進行混合拌均勻,注水(玉米芯、豆秸等吸水性弱的配料提前進行預濕),保證含水量為65%左右。以用手握緊培養料,水分從指間滲出但不會下滴,手松開料成團,抖動即散。
菌棒栽培模式:將接種后的菌袋放置在菇房,菇房應可通過覆膜或隔涼等方式來保持適宜溫度,堆放方式成品字形,以3層為宜,冬天可增加到5層,中間留有適當空間,春秋季節采取室外發菌時應注意保持干燥。發菌時應注意菌袋堆溫變化,選擇合適的點插入溫度計,定時觀察堆溫變化,溫度過低時應采取增溫方式,過高時應及時散堆處理,加強通風;菇房應使用黑膜進行遮擋,光線要暗,保證菌絲品質優良;菌袋培養7d左右,根據堆垛氣溫變化進行倒垛,確保發菌均勻,發現菌袋污染應及時處理,防止影響其他菌袋生長,菇房每天通風2次,根據氣溫高低選擇通風時間;菇房應保持干燥,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0%左右最為適宜,濕度過高會滋生細菌,過低則會導致菌袋失水,降低產量.
出菇的管理:經過28d左右的發菌進入出菇階段,將菌袋按照菌袋規格堆放到提前消好毒菇房里,同時為防治倒垛或傾斜應使用木桿加固,然后將兩側開袋,此時菌絲個別出現子實體原基,此時加大溫差和適當的散射光的刺激,促進菇蕾形成,應保持85%左右的空氣濕度,不可采用直接噴水的方式。當菇蕾逐漸生長為菇蓋時,可向菇蕾上少噴霧狀水,有利于促進菇體的生長,子實體展開后可在通風時增加噴水量。菇體采收后應暫停噴水,采收2-3d左右發現袋內出現失水現象,在進行噴水,以增加菇體產量。菇蓋形成后應注意通風換氣,當氣溫寒冷時預先進行預熱緩沖再通風,如果直接進行通風會導致菇體成品差,甚至死亡,噴水時不能關閉菇房門窗,噴水完畢后應通風20min左右;光照不足或二氧化碳濃度過高都會導致菇體畸形,柄長蓋小,增加光照避免直射光。菇體采收后應暫停噴水,2-3d以后發現袋內出現失水現象,再進行噴水,以增加菇體產量。
3食用菌病蟲害防治
3.1預防措施
病蟲害防治是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可采用以下措施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合理布置菇房、滅菌室與培養室的地點,保證清潔干燥,使用菇房前應進行殺蟲滅菌處理,防止二次污染;盡量不選霉變的培養料,嚴格發酵時間和翻堆次數;嚴格按照生產流程進行栽培,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菌絲生長,例如在接種階段采取加大菌種用量等方法,盡量提供良好的菌絲生長環境,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與通風量。
3.2防治措施
3.2.1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菌絲不生長,發菌慢,一般是培養料含水量及酸堿度不適,含濕量高時尤為嚴重。針對發病原因制定相應的措施。
原基枯萎,一般是由于菇房濕度小,光線太強或者將水噴到原基上造成,在原基分化過程中注意保濕,給予合適的光照,有利于原基的形成。
畸形菇,對于平菇,香菇,雙孢菇,靈芝等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光線不足,溫度不適宜,用藥不當等原因引起的,金針菇菌蓋變大則是二氧化碳濃度過小引起的。給予適當的溫度光線合理用藥可有效防止病害的發生。
3.2.2菌性病害及蟲害的化學防治
嚴格按照國家無公害藥劑使用要求,選擇無公害藥劑品種對覆土,菇房,器具進行消毒處理,真菌病害類可選擇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藥劑,將藥劑調配至適當濃度進行噴灑;細菌病害可以用鏈霉素土霉素噴霧治理;蟲害使用辛硫磷乳劑調和成一定濃度的噴霧能夠有效防治菌蚊類害蟲,針對培養料和卵菇床上容易出現的螨類蟲害,可使用30%的固體石硫合劑來防治螨蟲蟲害。可利用寄生生物、捕食性生物、昆蟲病原菌防治害蟲;利用植物提取液制作成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例如木霉浸出液抑菌的效果不亞于多菌靈,大蒜提取液能有效抑制根霉、青霉、木霉孢子的產生;采用魚藤酮、苦參堿、茼篙素、煙堿等能夠有效防治跳蟲、食用菌線蟲、潮蟲等;另外可在出菇前于菌袋出菇而或菌畦覆土層上噴灑生菌素(農抗751)、乙蒜素等農用抗菌素制成的噴霧,起到防治多種病害的作用。
4結語
近年來我國食用菌栽培規模和居民消費總量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為更好的滿足消費者需求,同時提高我國食用菌栽培技術,本文通過對食用菌栽培模式的研究,分析得出未來一段時期內加快食用菌栽培發展的諸多對策。經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食用菌產業長遠發展離不開標準化栽培生產和精益化的經營管理,未來食用菌產業發展應樹立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政府應制定相應的食用菌生產標準,為食用菌穩定安全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鼓勵發展龍頭企業,帶動小型企業與散戶的經營發展,實現食用菌產業的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