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波
摘要: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吉林是我國最重要的玉米產地之一。我國技術人員通過多年努力將玉米產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本文聚焦于吉林玉米高產創建栽培技術,通過7項主要技術的研究分析,力求最大程度為提高玉米產量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
關鍵詞: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合理密植;田問管理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lO.11974/nyyjs.20170132042
前言
玉米是重要農作物,具有光合效率高、增產潛力大、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等特點,在世界各地廣為種植,是繼水稻、小麥以后的第3大糧食作物。近年來,隨著畜牧業和玉米深加工業的發展,玉米在我國谷物生產、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經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糧食、飼料、經濟兼用作物,且需求量日趨增加。目前,人均占有玉米的數量以及玉米轉化為肉、禽、蛋、奶等動物性食品的多少,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畜牧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1吉林松原玉米種植適應性分析
吉林省位于東北地區中部,全省幅員面積18.74hm2,占全國總土地的2%左右,處于我國溫帶的最北部,接近亞寒帶,具有顯著的溫帶季風性氣候的特點,夏季雨熱同步、高溫濕潤,晝夜溫差大,光、熱、風能資源豐富,土地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適合一年一季作物生長,尤其是有利于玉米的高產和穩產,優越的玉米種植環境,使吉林省成為我國產糧大省和世界3大黃金玉米帶Z--。
玉米是松原市的主要糧食作物,每年播種43.33萬hm2左右,占糧食作物總種植面積的70%,產量約占糧食總產的80%以上。松原市地處松嫩平原腹部,屬中溫帶半濕潤氣候向半干旱氣候過渡帶,呈雨熱同季,蒸發量大而少雨大風同期的特點,具備玉米大面積區域性播種的生態適宜性。
2提高玉米單產技術研究進展
2.1國內外玉米高產創建研究進展
我國早在1972年就開展了玉米高產攻關研究,并多次刷新玉米單產紀錄,20世紀70年代的平展型玉米產量就已經達到10.5t/hm2,20世紀80年代的掖單系列玉米品種,產量接近15 t/hm2,后期改良過的品種產量達到21 t/hm2。放眼國際玉米高產創建,美國是世界范圍內玉米單產較高的國家,1985年非灌溉條件下春玉米產量達到了23200kg/hm2,在2002年高產競賽中將這一紀錄提升到27.7 t/hm2。近年來美國研究學者提出以保護性輪作、秸稈還田、合理施肥技術為核心的黑土玉米種植技術,實現了玉米高產和資源高效利用的雙贏。
綜合來看,我國玉米種植經過多年創新和努力,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但是和國際先進玉米種植技術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仍然需要我國科研工作者繼續研究。
2.2玉米單產限制因素研究
高產玉米需要關注2個方面: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質的變化;不同生育期葉面積指數。葉面積指數是玉米群體質量好壞的重要參數,只有葉面積指數達到一定的值,單位面積才能提高產量。玉米的長勢主要由群體特征、個體特征、綜合參數3個條件決定,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即想要提高玉米產量,就必須在玉米穗數、玉米穗粒數和玉米千粒重3個維度開展工作,只有3方面都有提高,才能最終提升玉米產量。
3玉米高產創建栽培技術研究
3.1玉米高產土壤分析
土壤是玉米生長的根本,只有在選茬整地等方面進行研究,才能為玉米高產創造有利條件。玉米土壤深耕深度在20-30cm之間,多年實踐證明,較厚的土層、平坦的地勢、中等偏上的土壤肥力和疏松的土質是玉米種植的最佳土壤環境。建議在具有較強保水保肥能力的地塊選用大豆、馬鈴薯等做前茬,同時實行3a以上的輪作制度。上述作業的目的在于破壞玉米主要病原菌和害蟲的生長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蟲害的發生。實行輪作制度可以保持農作物生長和土壤肥力保持的良性循環。在秋季條件適合的時節進行深松整地作業,推薦使用大型拖拉機和深松旋耕機配合作業,同時進行底肥施放,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土壤防澇抗旱、蓄水保墑能力,便于玉米根系的生長。精細耕地的目的在于增加耕層,改善土壤通透性,促進土壤的熟化,主要的手段是翻土、碎土和松土作業。
3.2種植密度分析
較適合的耕層播種土壤溫度在7~8℃,在溫度較穩恒定的條件下進行搶墑播種。播種所需要依據的條件有:土壤墑情、土壤溫度和品種特點等。實行順序播種要以先崗地、后洼地;沙質土壤優先、黏重土壤為后的順序。玉米屬于穗調節能力較弱的獨棵單穗植物,因此合理的確定種植密度對于提高玉米產量非常重要。在確定種植密度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栽培方式、土壤肥力、品種特性和生產作業水平等因素,以最大程度發揮土地資源能力為目標。
玉米是一種通過增加種植密度提升產量較為明顯的農作物,所以相比于其他糧食作物,玉米種植密度的優化設計顯得更為重要。合理密植的一大原則就是最大程度的提升光能的利用率,這指的不單單是單棵植株,更重要的是整體的利用率,群體的光合作用增強就能產生更多的有機物,產量自然就會增加。在實際應用中,結合吉林地區光照特點和土壤情況,通常控制寬行在89~90cm之間,窄行在30-40cm之間,同時密度推薦5000-5500株/667m2,各地需要結合具體情況確定最佳種植密度。
3.3高產玉米品種選擇
玉米品種選擇應結合種植地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選用產量較高、抗逆性強的品種,同時為提高種子的發芽率,應在播種前將破損和不飽滿的種子淘汰,保證種子大小均一、顆粒飽滿。晾曬能夠有效殺死種子攜帶的病菌,同時去除成熟度不達標的和腐爛的種子。暴曬的目的是降低種子內的水分、提高內部各種酶的活性,促進提前出芽;浸種是為了提升出苗速度,保證出芽的整齊度。
3.4加強田間管理
3.4.1查田補栽
玉米高產的基礎是全苗,在玉米出苗之前應進行發芽情況的全面檢查,一旦發現爛芽或者粉種需要及時進行預備苗的移栽;出苗階段出現缺苗現象,需要進行田問多余苗或預備苗的補栽;玉米葉片在3-4片的階段,及時去除小苗和病弱苗,并進行等距定苗。
3.4.2除草作業
除草作業包括中耕除草和化學除草2方面內容,中耕除草是在出苗后進行鏟前深松或者鏟前蹚一犁,以達到除草、松土、促根促進玉米生長的目的。化學除草主要采用封閉除草技術,常用的除草劑有乙草胺、禾耐斯、異丙草胺、安威乳油等,根據雜草生長的不同程度選用施藥量。
3.5配方施肥技術研究
通常情況下,適合玉米施肥的氮、磷、鉀最佳比例為2:1:0.17。結合吉林地區玉米種植經驗,得出純氮需求量為每667m2 32-33kg,同時需要重視底肥、追肥和穗肥的使用。總結得出底肥足苗肥早、拔節孕穗肥巧用等方法原則。具體來看:底肥施用。底肥包括全部的農家肥、鉀肥和磷肥,一般使用1/3的氮肥。在施用過程中放置在播種塘靠近小行距的一側,要求現拌施,底肥為玉米生長提供最主要的肥料來源,需要充分利用耕作場地的寬度和長度;追肥使用。第1次追肥在3-5葉期,主要目的在于促進根系發育、壯苗壯稈;第2次追肥最佳時機在拔節階段初期,同時結合除草和培土作業;第3次追肥選在大喇叭期,主要是為玉米的成熟提供充足的養分,同時避免倒伏現象。5%濃度的純尿素在這一階段也可使用,有預防空桿、促進玉米生長的作用;穗肥使用。通常使用3kg的尿素作為穗肥,主要作用在于促進玉米粒的發育,穗肥使用中需要結合灌溉,但是要控制沖刷率,能夠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3.6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
在病蟲害防止方面,建議通過農業和生物或者物理方法,在環境保護和提倡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背景下,具有廣闊的市場,本文主要就這2種方式進行簡要分析。
3.6.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病蟲害只要是指選用抗病品種玉米,實行輪作制度,合理施肥,覆蓋地膜,培育壯苗等方式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可采取以下方式:冬季有控制的焚燒一定秸稈,春季進行滅蛹作業,春播之前通過深耕鎮壓方式破壞蛹室。在玉米生長階段,及時去除病弱植株,并進行深埋降低病蟲植株的數量。
3.6.2物理防治
在種子處理階段使用曬種和溫湯浸泡等方式殺死種子攜帶的病菌;4月可使用黑光燈誘殺鈴蟲和玉米螟;5月份針對地老虎高發期,使用楊樹葉進行物理防治,在放置的第2天捕殺幼蟲;6月中下旬可使用楊樹枝扎成0.7m高的垛子放置在玉米田問,誘捕棉鈴蟲幼蟲,并在日出前滅蟲。
3.7適時晚收
適時晚收的主要目的是延長玉米灌漿時間,可以促使玉米苞更加松散,玉米粒變硬。皮層光亮,在玉米收獲的最佳時機進行收割,果穗收獲后盡快進行剝皮晾曬作業,能夠有效避免發霉現象。
4結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我國糧食作物中玉米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玉米也是一種糧食、飼料、經濟兼用作物,由此看來玉米種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現階段我國玉米產量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為此需要科研工作者和玉米種植戶密切合作,盡快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玉米產量,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