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峰
摘 要:路基是路面的基礎,它承受著路面及交通荷載的作用,并將荷載向地基深處傳遞擴散。路基必須保證足夠的高度,并與橋涵隧道順暢銜接。本文著重研究改擴建公路新舊路基結合的施工技術及質量控制。
關鍵詞:新舊路基 結合 技術研究
路基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建筑在巖土之上并且完全暴露于大自然中,同時又承受動靜荷載的作用。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是保證路的最基本的條件。高質量的路基才能獲得高質量的路面。為了確保高質量的路面,就要嚴格控制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
新建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比較好控制,新建公路路基可以同時進行填方和挖方,或半填半挖,并進行共同的輾壓。整個路基的壓實度可以達到同一個標準。這樣路基的局部沉陷性很小,大多數為路基的整體微弱沉陷,這種情況對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影響非常小。
當舊路加寬時,就要考慮到新舊路基的結合問題。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多為高填方且要求質量高。新舊路基的結合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沈大高速而言,由原來的雙向四車道改擴建為雙向八車道,并且大多數為高天方路段,有的路段甚至高達七,八米填方。在這種路段中,新舊路基的結合更要精心設計,嚴格施工。
舊的路基已經經過了十幾年的自然輾壓,可以說基本上不在發生沉陷了,而新建路基,尤其是高填方路段,壓實度不一定達到很高的標準。建成后一定有自然的沉降,這樣路面就會在新舊路基的結合處產生一條縱向裂縫,這對公路路面是非常不利的。
為了提高新舊路基結合的強度和穩定性,一是嚴格控制新建路基的質量,二是新舊路基的接縫處的特殊處理。
一 嚴格控制新建路基的質量
1.填料
填料是確保新建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的首要依據,選用何種材料將直接影響到新建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在新舊路基結合時,對于新建路基要選用較好強度,水穩性,并且具有較大內摩擦力的材料。如砂礫土,山皮土等。
選用合適的材料,對于路基的填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充分的保證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
2.路基壓實
一般來說由于路基變形不穩定,輾壓不實引起的不均勻沉降對路面的影響遠比因面層攤鋪和輾壓質量缺陷引起的后果更顯著。影響路基壓實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幾方面:
(1)填料質量差。在有的填料土質中含有較多超規格的大塊和巨石。級配低劣,不僅難以壓實,且輾壓后的固體體積率相對較低,有的路段填料內含有粘土,干濕循環時脹縮引起的體積變化大,雨季施工含水量控制較難,壓實度不足。
(2)填料土質變化時,未重新測定標準干容重,原實驗值與實際不符。此時求得的壓實度 K=R(實際)/R(標準)*100%易出現假象。
(3)分層厚度控制不嚴。有的分層厚度太大,還有的推土機對填料分層推平不規格,出現局部漏壓或遍數不足。
(4)填料含水量控制不準。特別是雨季易出現翻漿。
(5)邊沿部位壓路機輾壓不易到位,兩側呈條狀松軟帶,加劇了雨水由此向路基內部滲滿。
(6)加寬部位未按錯臺形式。
3.分層填筑,分層輾壓
分層填筑,分層輾壓是確保路基壓實度的一個有效手段。分層填筑,分層輾壓可以保證不同用土按規定 層次填筑,不同用土水平分層,可以保證強度均勻。透水性差的用土,一般宜填于下層,表面成單向橫坡(由于是新舊路基的結合,如果是新建路基表面成雙向橫坡),有利于排出積水。同一層次有不同用土時,接縫出成斜面。以保證在該層范圍內強度比較均勻,防止產生明顯變形。一般每一層次的厚度不超過30cm,然后用高頻振動壓路機分層輾壓。這樣有利于每一層次都達到壓實的標準。如果每一層次都達到壓實的標準,這樣總體的壓實度是滿足要求的。如果層次太厚,不利于壓實,或根本無法壓實。這樣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都較差。
4.路基排水
為使路基經常處于干燥,堅固穩定的狀態,必須及時的修建好排水設施,使積水迅速排離路基范圍,防止積水的下滲和流動沖刷而降低路基的穩定性。
根據水源的不同,影響路基的水流可分為地面水和地下水兩大類。與此相適應的路基排水工程則分為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
地面水滲入路基土體,會降低土的抗剪強度,并成為地下水的補給來源,地面水的流動,也是路基邊坡面沖刷與邊坡腳沖刷的原因。
路基排水首先應校核全線路基排水系統的設計是否完善,必要時應予以補充和修改,應重視排水工程的質量和使用效果。此外,應根據實際情況與需要,設置施工現場的臨時性排水措施,以保證路基土石方及附屬結構在正常條件下施工作業,消除路基基底和土體內與水有關的隱患,保證路基的工程質量,提高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
路基地面排水是把降落在路基范圍內的表面水有效地匯集并迅速排出路基范圍,同時把路基范圍外有可能流入的地表水攔截在路基范圍以外,以減少地表水對路基的危害。常采用的措施有邊溝,截水溝,排水溝等。
迅速排除路基地面水,對于確保路基的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路基范圍內的地下水及其活動往往給路基的穩定性帶來很大的危害。由于地下水的存在,增加了路基土體中的含水量,降低了其抗剪強度。在荷載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產生路基病害或嚴重變形。地下水侵蝕基床土,將引起翻漿冒泥。因此在路基范圍內的地下水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排除。如盲溝,滲溝,滲井等。
5.軟土地區路基的處理
在軟土地基上修建路基,若不加處理,往往會發生路基失穩或過量沉陷,導致路基病害的產生。從而影響車輛的正常運行。
所謂軟土,從廣義上說,就是強度低,壓縮性高的軟弱土層。影響地基穩定性的因素較多,她不僅取決于路堤的斷面形狀,填土高度,填土施工速度和地基土的性質,而且與軟土的成因類型,地層的成層情況有密切的關系。
根據軟土地區的差異性,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1)換填土層
換填土層即基底下一定深度范圍的濕軟土層挖出,換以強度較大的砂,礫石,以及其他性能穩定,無侵蝕性的土類。并予以壓實。換填材料的不同,其應力分布雖然有些差異,但其極限承載力比較接近,而且沉降特點亦基本相同,因此大致按砂墊層的計算方法,結果相差不大。
砂墊層可以提高承載力,減少沉降量,加速軟弱土層的排水固結,防止凍脹,消除膨脹土的脹縮作用。砂墊層的厚度一般在0.6---1.0m之間,砂墊層太厚施工難,砂墊層太薄效果差。
(2)排水固結
飽和軟土在荷載作用下,排水固結后,抗剪強度可以得到提高。排水固結是運用堆載預壓,擠出土中的過高含水,達到擠緊土粒的目的。為了縮短預壓時間,加設砂井豎向排水通道或鋪設砂墊層效果甚好。
軟土地基設置砂井后,改善了地基的排水條件,縮短了排水途徑因而地基承受附加荷載后,排水固結過程大大加快,進而使地基強度得已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