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6年作為供給側改革重要時期,面對產能嚴重過剩的態勢,煤炭行業較早成為先行軍。因此,有必要研究在去產能的過程中,煤炭城市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路徑。通過對不同發展階段的煤炭型城市去產能以及轉型發展模式進行歸類,探索在新常態時期下的現代煤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通過對比研究三個城市的轉型模式,針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時機,以及不同優勢的煤炭型城市提出轉型路徑。首先,闡述去產能以及轉型的必要性,同時對煤炭型城市進行解釋。其次,列舉煤炭型城市中去產能和轉型發展的一些可借鑒的模式,分析了不同煤炭型城市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最后,對不同發展時期,不同區域特點的煤炭型城市進行總結并提出發展路徑。
1引言
1.轉型必要性分析
近年來提出的淘汰并減量重組落后煤炭產能的要求,使煤炭城市的產業結構以及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煤炭相關產品的價格不斷下跌,逐漸表現出了不適應社會進步,這些都使得煤炭城市逐漸衰落,并開始走下坡路。
在這次的攻堅戰中煤炭型城市也可以抓住機遇,提升自己的城市形象并改善生態環境。其中去產能發展好的城市對于我國煤炭型城市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借鑒意義重大。
2.煤炭城市
由于煤炭產業在城市工業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在城市工業總產值中煤炭采選業所占的比重大于或等于10 %是煤炭城市的通常認定標準。這些城市都是在我國的計劃經濟時期依托煤炭富裕而發展或壯大起來的。
按不同發展期間,煤炭城市基本可分為: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煤炭城市:
1)成長期煤炭城市煤礦尚處于初創期,城市發展有較大的彈性,煤炭可探明儲量比重大,煤炭工業及相關產業具有較好發展潛力,尚未形成其他主導產業。
2)成熟期煤炭城市的煤炭工業是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得不到良好健康發展,城市主要勞動力集中于煤炭及相關產業,環境污染嚴重。
3)衰退期煤炭城市處于煤炭飽和,資源即將枯竭,經濟衰退,發展不能持續,亟需政策扶持或經濟救助,結構調整、轉產和就業壓力加大,環境明顯退化。
煤炭資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圖:
2.成功城市的轉型模式
2.1山西晉城
轉型模式:“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煤炭主體地位不變,發展以煤炭為依托的全產業鏈。晉城在保證煤炭主體地位不變的同時重點培育高端智能化裝備制造、煤層氣綜合利用和泛旅游文化產業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這為晉城當前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指明了方向。
具體的對策如下:
1、政府政策支持,出臺若干措施
2016年初,面對煤炭行業產量和價格雙雙下跌的態勢,各級各部門開辟綠色通道,提供優質服務,采取多項措施。2014年,晉城市外資企業登記在冊的有29家,涉及10個國家和地區。此外,晉城還擁有兩個產值上億元、帶動就業上萬人的新興項目———豪德物流園區和富士康晉城科技園。
2、提升研發能力,降低能耗
2014年以來,山西陸續啟動80余項煤基科技重大專項,推動煤炭“黑轉綠”,通過攻堅克難,晉煤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出三基色純激光投影機,是全世界第一款集成度最高、體積最小的第四代顯示技術。2014年國家能源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中晉煤集團金鼎公司就有兩項科技成果成功上榜。同年,號稱世界最大的“晉煤集團高硫煤潔凈利用循環經濟工業園”初具雛形。
3、旅游競演,文化底蘊融入旅游產業
圍繞創造的價值是無窮的這一思路,晉城利用旅游資源帶動 “綠色增長”,利用文化叩開經濟新增長點的大門,國家4A級景區皇城相府創新性的發展模式,每年帶來的旅游綜合收益超過億元。在轉型發展中充分發掘文化的力量,將文化底蘊融入到旅游發展中,讓文化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
2.2河南焦作
轉型模式:焦作市屬于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政府出臺環保措施,改善環境的同時發展戰略支撐產業和新興產業。堅持走綠色發展、生態創新之路,奏出了持續經濟轉型的三首曲調:經歷了從之前的由單一煤炭向傳統工業轉型,由傳統工業向新業產業轉型,到如今由發展旅游業向第三產業全面繁榮轉型。
具體的轉型對策有:
1、加強環境污染整治
焦作市2014年強力實施“54130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以開展“藍天工程”、“清水行動”,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5%以上;“重金屬污染專項治理行動”、“鄉村清潔行動”四大工程為載體,大力實施工業、建筑等八大節能工程,完成130項重點污染整治任務,完成造紙等21個行業落后產能淘汰任務,完成“七河八路十二園”綠化工作,完成森林資源培育18.4萬畝,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美麗焦作。
2、加大新興產業比重
走在轉型發展道路上的焦作,煤炭產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由原來的90%減少到3%。接替產業發展初見成效,目前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總量的65%以上的是六大戰略支撐產業和四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的比重也達了22.8%。焦作汽車零部件產量是全省首位,相關配套產品也被世界跨國公司所青睞,打入世界汽車零部件采購體系。此外,大量知名企業以及行業著名企業聚焦這里,在焦作開展項目。
3、建立旅游品牌,塑造形象
目前,焦作大力發展旅游品牌,把青山綠水打出響亮口號,成就了“綠色焦作”新的時代形象,著力建設國際山水城市。通過形象營銷,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融入中原旅游城市圈,挖掘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味及吸引力,以文化作為底蘊、山水作為依托,塑造美好焦作。
2.3陜西榆林
轉型模式:借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將煤炭外銷為主的發展模式轉變為高端煤化工為主的多元發展模式。大力扶持非煤產業的發展,積極探索多角度、全方位發展,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開發有發展潛力的市場,如:裝備制造業、風能、生物能等戰略新興產業;將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作為補充。
具體的轉型對策如下:
1、煤炭深度轉化,提高附加值
創新推進能源利用升級變革,建成發展煤炭中游、下游產品、帶動煤炭深度轉化的府谷煤電化載能工業區、靖邊能源綜合利用園區和榆橫工業區等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實現了煤炭的就地轉化,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烴類等產品通過“絲路”也走出“國門”。2015年,榆林從煤原料中提煉出油品的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回收率達到98.3%,中國科學院謝克昌等12位院士稱“榆林版煤制油”為“系世界首創、居領先水平”。
2、科教引領,新能源創新
大力發展新能源項目,榆林市的單體集中光伏發電廠成為陜西省最大的光伏發電廠,位于榆林小號拓新能源產業園區,實行低碳循環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每年可節省不少資源。借助風力優勢,建設的風力發電廠招來國內知名風電企業在此落戶。光伏和風力發電項目既能降低污染區的排放量、涵養生態的同時增加收入進一步加強了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
3、文化產業加速發展
作為朝文化旅游名城轉變的象征, 2013年正式啟動了文化旅游產業投資公司, 抓住絲路發展的契機,加快形成 “一主三副四帶五板塊”的發展格局:榆林城市是旅游主中心、絲綢之路經濟帶集散地;以神木、綏德、靖邊作為榆林市旅游副中心,承接輻射作用;全面實施 “旅游+”,為推進旅游業快速繁榮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圍繞文化園區開發、旅游景區建設、影視劇投資和演藝活動組織等業態,使旅游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初具規模。
3.不同模式的路徑選擇
近年來隨著能源價格走高,對其他產業產生擠出效應,資源依賴的直接后果就形成的“資源詛咒”迫使煤炭型城市轉型升級。煤炭資源型城市在轉型的時候,必須打破依賴一次性能源開采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思維定勢。
上述的三個城市分別代表了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煤炭型城市,陜西榆林是處于成長期,山西晉城是處于成熟期,而河南焦作則處于衰退期。這三座城市也是位于我國產煤最多的區域——中原或中部偏西。
總結上述城市的轉型發展模式,我們可以得出4點轉型路徑:
(1)文化旅游發展受青睞
受能源產業擠出效應影響,煤炭型城市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滯后。因此,也就更具有開發空間。上述三座煤炭型城市在轉型的道路上都走出了自己獨特的活力之路,而且都依托文化或歷史,積極探索文化旅游產業的新路子。將文化底蘊融入到旅游發展中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我們借鑒上述城市的經驗,這些形式可以是文化演藝以及文化電視制作,亦或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還有加強媒介宣傳,提升品牌效應。如此,可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2)煤炭不同階段,側重不同
處于不同時期的煤炭型城市,其對于煤炭產業及其相關產業鏈上的行業的發展側重是不一樣的。我們總結上述三種城市可以得出第一個結論:
成長期的煤炭型城市可以選擇“圍繞煤,跳出煤”的思路,注重發展煤深度轉化工業,同時發展其他產業;成熟期的煤炭型城市應該選擇將煤炭產業作為主體產業,在重大技術專項的推動下降低能耗,發展以煤炭為依托的全產業鏈;衰退期的煤炭型城市適宜將煤炭產業比重下降,轉向發展戰略支撐產業和新興產業。
(3)依據區域特點,另辟新路
在煤炭型城市的發展中,以“一煤為大”的局面限制了城市的發展思維,面對新形勢下的產能以及新常態,煤炭型城市需要拓寬思路,尋找自己的優勢,發展新的產業。比如,榆林市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大風以及強日照的便利條件,為發展風電產業和光伏產業爭的先機,外商紛紛前往。而河南焦作依托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努力搭建城鄉一體化體系,實現新型農村快速發展。同時,牢固樹立“資源為王、資本為核”理念,多層次多渠道加大投融資力度,充分發揮資本在轉型發展中的橋梁作用。
(4)抓住時機政策,創新并引資
煤炭型城市發展停滯,國家地方政府都在給出優惠政策,如果再沒有行動,不大膽轉型,煤炭型城市的是沒有未來的。以上這些成功轉型的城市,都是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地方積極響應。
河南焦作市面對嚴峻形勢,面對成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的現狀,全市上下通力合作,制定各種政策方針。榆林市的轉型正是借著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時機,推動項目落實。而山西晉城在國務院同意《關于在山西省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的意見》的機遇下,大刀闊斧改革,并將企業扭虧為盈。
同時,實現工業的結構調整、轉型提升,科技創新和招商引資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想要吸引來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產出效益強的優質項目,一個地區的工業必須要有極具創新能力的產業龍頭或極具區域優勢的產業基礎。
參考文獻
[1]倪榮,張濤. 國內煤炭城市分類及發展對策探討[J]. 建井技術,2004,Z1:73-76
[2]梁亞紅. 論煤炭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的途徑與對策——以平頂山市為例[J]. 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04:78-81.
[3]錢勇. 資源租金、資源開發補償與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J]. 財經問題研究,2006,12:34-38.
[4]徐康寧,王劍.自然資源豐裕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研究,經濟研究,2006(1):78-89
[5]劉呂紅.“資源詛咒”與我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路徑,經濟管理,2008(13):90-92
[6]齊建珍,資源型城市轉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張米爾、孔令偉,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模式選擇,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3:29-31
[8]吳春鶯,我國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
[9] Hennings, G. and K. R. Kunzmann, 1990.Priority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Local Development Responses in the Ruhr Area-the Case of Dortmund.In Walter B. (eds): Global Challenge and Local Response, London and New York: Mansell.
作者簡介:
王佳惠(1993.02.11—),女,陜西師范大學, 2015級,碩士研究生,國際商學院,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創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