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旺
摘 要:在素質教育“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等教學理念的影響下,結合教學大環境衍生出了多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分層次教學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本文主要以高中物理教學為例,具體剖析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分層次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中物理;素質教育;分層次;教學模式
物理是一門專業性非常強的科目,所涉及的內容相對于語文、數學這一類傳統科目來說,教育起步的臺階要相對較高,這就導致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接受和學習能力的有限性,未將其納入正式學習科目中。初中才納入正式學習科目中,對于教師來說,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更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剛開始接觸物理這門學科時就能從興趣、學習方法等各個方面建立起相應的知識學習思維和體系,從而在未來更高層次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做到不掉隊。
隨著素質教育教學體制的開展,學校教育更較注重尊重學生個性的發揮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并且在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等新興的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實際逐漸形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學體系,例如分層次教學、探究式教學等。而在我看來分層次教學在縮小班級學習成績兩極分化差距,以及最大限度滿足班級整體學生學習需要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最佳,也就更加適合作為像高中物理這一類學生初步接觸的學科的教學模式。因此,下文中我將結合在高中物理日常教學過程中得出的經驗,具體談談分層次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一、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分析
教師在接手一個新的班級的過程中,最首要的任務就是要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尤其是對學生在某一門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缺陷所在要更加明確,這樣才能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從備課、上課直到課下鞏固等多個方面,做到對癥下藥。
首先,在教學伊始教師要對班級學生個體和整體的學習能力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雖然對于高中生來說物理是一門新增的科目,沒辦法從以往的學習成績上衡量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但對于學生來說知識學習存在一定的共同性,物理和數學在一定程度上都劃歸為客觀性占主導的學科,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入學伊始,教師可以參照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初步推斷出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方面的效率和知識吸收能力。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不斷進行學生信息的收集。畢竟結合其他相近學科所預測出的結果依舊存在不確定性,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一開始以周或者月為單位統一分析學生一段時間內的知識學習能力和吸收效率來判斷學生在物理學習方面的潛力和能力。另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來收集學生的知識學習信息,因為高中階段每堂課基本上都要進行新的內容的學科,而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性的準備不同難度的問題,然后通過提問的方式和學生展開交流和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能夠非常明確的觀察出,每一節課學生的知識吸收情況,從而為下一步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實施奠定基礎。
二、教學內容分層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在某一門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都會因為天賦或者興趣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知識吸收方面的差異性。尤其是對于數理化這一類注重思維邏輯的學科來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產生差距,甚至在班級中形成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進而導致班級整體教學秩序的失衡,教師不論是備課還是授課往往只能傾向于某一類型的學生。而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出現則對于縮小學生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兩極分化現象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首先,教師在知識準備過程中要做到“差異性”。當然教師首先要在教學大綱的要求下,以基礎知識為主進行教學內容的策劃,雖然教學大綱未明確規定,但考試中明確要求的隱性知識內容教師就要做到充分的分層次教學。例如在對新知識的課前準備過程中,教師要結合不同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針對相同的知識點準備兩種難度的例題,在授課過程中以最為簡單的立體為主,進行思維邏輯和解題方法的傳輸,然后將知識難度較大的例題作為授課補充。這樣在授課過程中既能夠滿足學習能力相對較為薄弱的學生的物理知識吸收要求,還能夠滿足知識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知識學習需求,一舉兩得。
其次,在課堂互動過程中教師也要做到“區別對待”。基本上在課前準備過程中教師會結合以往學生的物理知識學習水平來預先推斷新知識的吸收效率,從而根據預先判斷設置課堂互動問題。結合課前預判和課堂教學過程中收集到的學生聽課反饋進行綜合分析,在提問過程中針對不同難度的問題,找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回答,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不僅會積極開動腦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還能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獲得物理知識學習上的滿足感,繼而激發學生進一步對物理的興趣和動力,實現物理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三、課下鞏固分層次
高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眾多,僅僅依靠有限的課上時間很難完全消化掉所學的知識內容,所以對于高中生來說課下復習非常關鍵。而不同學生在物理這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問題不同,對于教師來說在課下作業布置的過程中也要做到分層次,從而讓學生有針對性的利用課下時間補齊短板。
首先,課下作業要以基礎知識為主,畢竟對于物理這門學科來說,高中階段重在打基礎,培養學生最為根本的知識思維,搭建學習框架和體系,所以課下作業要以基礎性內容為主,圍繞當天所學或者摻雜幾道近期內學習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學過的知識內容。
其次,布置的課下作業要對癥下藥。在課堂教學和問題互動中,每個學習層次的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的問題都能夠得到最為直觀的呈現,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可以重點針對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問題的部分。當然這種糾正和鞏固為主的課下作業不在量多而在于質精,讓學生通過一兩道題就能夠深刻的掌握所學知識內容,從而對癥下藥幫助學生及時補齊物理學習中的短板或漏洞。
分層次教學模式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作用就是盡可能地保證全體學生在初步接觸物理知識的過程中打牢基礎,降低嚴重兩極分化現象的產生。總之,隨著素質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入性實施,結合教學大環境所產生的更為科學靈活的教學方法也會不斷涌現,作為教師的我們能夠做的就是順應潮流,及時改變思想,創新教學模式,從而實現高中物理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