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瑩
元代詩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中學生具有了一定的想象能力,因此“留白”不僅能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也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怎樣的留白才能讓他們沉浸于語文學習當中呢?
一、在時間上“留白”,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現
一節課幾十分鐘,我們很難保證學生的精力不流失,心理學也告訴我們,人的心理,如果整日都被各種各樣的東西塞得滿滿的,過不了多久,人就會有窒息的感覺,精神上乃至身體上都會產生種種不適。因此,在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明顯加快、人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大的現代社會,經常注意給自己的心理留出一定的空白是頗為必要的。在學生精力感到疲倦之前,可否思考在不同的時間段留下時間,給學生自主整理、自主分析的時間空間,讓學生有一個舒緩的節點,這樣既可以保持學生集中學習的精力,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比如我們試行在課堂結束時留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填寫“冥思單”,來反思課堂的內容,整理知識點,梳理問題,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讓語文的思維向課外延伸。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師生溝通的渠道更暢通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變化,自主學習的意識有所增強。
事實上,每個人對自己要做的事情,都有努力去完成的傾向,但如果被外力中斷,就會產生一種心理張力,迫使自己不斷采取各種方式,去完成最初的目標。不過,這相對于懶惰或做事馬虎的人來說,不會造成絲毫影響;而對于有積極追求、有勤奮學習態度的學生來說,就應該多考慮,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合情合理地給他們留點空白,從而最大限度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情節上“留白”,讓學生的想象能力充分發揮
接受美學原理認為“作品的美學價值是作者在創造過程中和讀者在接收過程中共同創造的,這創造的基礎就是作品的空白。”語文教材中不少文學作品只是提供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框架,其中有不少情節一筆帶過或者省略不寫,抓住這些情節的空白,讓學生去調動思維,去充分發揮想象,從而對作品的思想內容有更深的體會。
例如在魯迅的《孔乙己》中,作者對孔乙己最后的命運沒有明確寫出來,這正是魯迅先生讓讀者細細體會的地方。我讓學生根據文本的內容去想象孔乙己最后的命運。有的寫孔乙己就在喝完酒回去的路上被橫沖直撞的有錢人的馬車撞死了。有的寫孔乙己在破廟中被一群乞丐搶走了身上僅有的破長衫,最后凍死了。還有的寫孔乙己想要自食其力找工作,卻由于身體的殘疾找不到,最后由于生活的艱難,由于眾人的嘲笑而自殺了……聽到不同同學對孔乙己最后命運的想象,教室里的氣氛異常沉重,同學們都對孔乙己的命運唏噓不已,充分體會到了孔乙己所在的那個時代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
三、在情感上“留白”,讓學生的真情實感充分流露
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和感受,在情感和認知活動中獲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課堂教學中的情感體悟不單單表現為感情強弱的變化,更表現為各種不同感情的轉換和變化,如激昂、平靜、愉快、悲哀、悠閑、憤恨、同情等,這種種感情的變化形成課堂教學的感情節奏,使語文課堂教學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實現。就總體而言,無論教什么樣式的語文課,課堂的感情節奏應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當喜則喜,當怒則怒,不如此,則難以“披文入情”,難以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留出情感體驗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讓學生去品嘗。一首詩,一篇散文,一個充滿真情催人淚下的故事,朗讀完或聽錄音、觀錄像結束,教師不必急于講解。須知,“此時無聲勝有聲”,生硬的剖析會成為多余。只有如此教與學才能達到同頻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會有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臺灣作家琦君的《春酒》時,教師設置音樂背景,創設一種淡淡的略帶傷感的情感氛圍,讓學生配樂朗讀全文,巧妙地激發起學生的情感,掀起了情感變化的第一浪。當學生讀到課文結尾“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時,他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的氛圍中,深深融入到作者濃得化不開的思鄉之情中,體會到了作者對于“八寶酒”的深深懷念。記得有名家說過“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就像蘋果汁一樣”。因此,教學的原則就是引導學生感悟,在這樣的審美性學習中學生才能去品嘗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華到美的境界。
四、在內容上“留白”,讓學生的知識體系得以構建
語文知識包括語法、表現手法、文學常識等知識。為了幫助理解課文,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去查找資料或學習,但不必進行系統的語法等知識教學,更不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些知識。因為我們的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的,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新課標2012)。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割裂開來講語文知識,難以讓學生在情感上接受,更別說靈活運用了。
五、在結尾處“留白”,讓學生內心世界受到強烈震撼
有些課文的結尾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此時此刻讓學生續寫情節,補充結局,對深化理解原文,培養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頗有益處。
如《愛之鏈》,一首愛的贊歌。通過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幫助喬依這兩件事情,說明愛是可以延續,可以傳遞的。文章結尾這樣寫道:她輕輕地親吻著丈夫那粗糙的臉頰,喃喃地說:“一切都會好的,親愛的,喬依……”課文到這意猶未盡,很多學生有感觸要表達,我引導他們以“喬依醒來……”展開想象,寫一段話。喬依的驚訝、感動、感觸在學生們的續寫中延續著精彩,表現得淋漓盡致。一些學生用很質樸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最深的感動: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我們的世界會更加美好。
總之,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運用留白藝術,將促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化,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而且學生得到的將是思想、情感、知識和實際能力的全面升華。留白藝術所追求的效果,正是新課程改革要踐行和達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