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金才
筆者于教壇時間未久,既痛心于國學離自己和學生支援也深感有責任在語文的課堂上將吟誦這一國粹重新拾起,迫于能力實在有限且無更加濃厚的研修氛圍和更加廣泛實踐平臺,所以遲遲不能走上吟誦教學的正軌。故欲于此文中將自己對教學實踐中的吟誦教學價值及實際意義的認識與大家分享,以求能與廣大同行能共同長但其實起中華國粹職責,并為此盡綿薄之力。
一、對高中語文古詩文吟誦教學的認識
(一)何為吟誦
可以說音韻美是古詩文藝術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詩文得以流傳千古的重要原因。
漢語的音韻之美需吟誦方能感受。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讀騷之久,方識真味,須歌之抑揚,涕淚滿襟,然后為識《離騷》。”①這里的“歌之抑揚”即是吟誦。足見吟誦給聽眾帶來的聽覺享受和內心震撼。
(二)吟誦于古文教學的典型意義。
很多人都對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一段描述記憶猶新:“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這段話為我們留下了一幅過去私塾教學中先生帶著弟子一起吟誦經典詩文的場景。但是分析與講解畢竟是隔著一層的,這就正如我們從熒屏上欣賞到的自然風景再美,也不及親自置身風景之中的感受來得愜意一樣,失去了吟誦這一深入古詩文內部去親自體驗其魅力的途徑,古詩文的學習被刻板化、標簽化了。
(三)再識吟誦與朗誦之不同
“古詩文吟誦”與“古詩文朗誦”、“古詩詞歌唱”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吟誦”與“朗誦”“歌唱”的聯系表現在:都需基于對古詩文的理解,都是將自身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后的聲音表達。“吟誦”與“朗誦”的區別在于,“吟誦”的節奏是基于漢語文讀中的平長仄短的語音特點和與語義內容相關的單雙音節特征而形成的;而“朗誦”的節奏只是基于后者形成的,這是因為朗誦是新文化運動以后借鑒了西方話劇臺詞的表達而形成的,更適于白話文的表現。
(四)古詩文吟誦進入高中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1.吟誦能使古詩文記憶更高效、語文課堂更生動
吟誦簡單說來就是經歷了視覺—大腦中樞—發聲—聽覺中樞—大腦中樞這樣一個過程。吟誦經過兩次反射,運用多種器官。此外,音樂對幫助記憶的奇特功效,音韻是記憶的階梯與捷徑。古詩詞吟誦的音樂感對于幫助記憶具有非常大的作用。②
高中語文課堂的理性分析的成分較多,因而課堂氣氛也相對較為沉悶,更需要一種方式打破壁壘,讓學生以一種本然的方式走進詩歌。吟誦能將學生浸入到詩文的語言中,讓學生在聲音與文字的提示下,跨越時空的障礙,自主地走入詩文所描述的內容,走入詩文作者的內心。
2、吟誦能使高中生對漢語言文學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與感性統一的層面。
教育家葉圣陶曾在《精讀指導舉隅》的序言中說:“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目前很多高校的理工科已經不開語文課,高中語文成了多數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終點站,如果學生在高中畢業時還對吟誦這一傳統文化一無所知,聞所未聞,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損失。
二、高中如何實踐吟誦教學
語文教材中本來就有不少古詩文,過去在教學中以教師講解來實現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文的目的,教學時間長,學生學習熱情低,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嘗試著將朗讀、吟誦、吟唱的教學手段運用到基礎課的課文教學中,在吟誦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詩文的理解,實踐表明,這樣的效果比講解和討論更能促使學生走進詩文、讀懂作者。
三、高中語文古詩文吟誦教學的反思
吟誦教學的困難——吟誦調的傳承與創新
首先是吟誦資料的缺乏。前文已述,傳統吟誦調已大量散失,其次是傳統吟誦調曲調古樸,老先生們的吟誦從音色和旋律上都與青年學生的審美取向有一定距離。與之相類似的是新編吟誦調,如何使文人自編吟誦更加悅耳動聽,使音樂人的吟誦曲調更貼近作品內涵,是新編吟誦調創新與發展的關鍵所在。
吟誦更大的作用在于激發自覺的學習和個性的理解。而且,吟誦既然傳承了幾千年,曾經是最流行的流行歌曲,最通行的教育手段,現在在海外也照樣傳承不衰,那么完全有可能重新回到教育體系,回到中國人的生活中。這也是我們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錢錫生《論唐宋詞的吟誦傳播》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第4期
[2]吳蔚《論傳統的吟誦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3]葉圣陶《精讀指導舉隅》商務印書館 1942
[4] 嚴羽.滄浪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698
[5] 吳蔚.論傳統的吟誦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