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順
課堂是變幻莫測的,很多時候,教師并非能簡簡單單地把自己備的課一字不差的搬到課堂上,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他們未必能朝著老師的思維走,那么也就相應的注定課堂教學中的教師也要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順勢調整教學安排,這樣才能輕松自如的使學生跟著老師的教學走。探索教學系統的控制規律,按規律進行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一、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相聯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教師應明確一堂課傳授什么知識,學生應掌握什么內容,達到何種程度。要求過高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求太低會阻滯學生智力的發展。所以,要把教學目標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百以內的加、減法口算”這部分內容,第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讓學生學會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退位)的計算方法,掌握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的算理,并引導學生類推出三位數加、減一位數的方法,培養學生開拓知識的能力。
二、調控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一個完整、有序、發展的體系。每一層次的教學內容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來安排,排斥與目標無關的內容。教學中,教學內容總是經過分解而分散在各課時中進行傳授的,教師應在全面統籌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所以,課堂教學必須交給學生一個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 ,讓學生掌握規律,得到終生受益的本領。把握了教學內容主要的、本質的東西,每堂課的教學目標也就能做到集中、具體、確切,把有限的40分鐘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學任務上。
三、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即教學活動的展開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借助一定的教學條件,指導學生主要通過認識教學內容從而認識客觀世界,并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自身的過程。教學過程的調控最終要體現在學生學習過程的自我調控上。教師必須對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應敏銳、判斷準確、評價及時。
四、調控教學時間
一節課的內容,應在40分鐘內完成。教師要根據課的類型,學生生理、心理特點,適時調整教學過程, 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整個學期的教學目標,應在九年義務教育教學大綱規定的時間內實現,決不能靠“加班加點”來實現。因此,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40分鐘的教學效率。在教學單位時間內,學生能夠學習的知識量,各個年級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級在不同時期或不同班級也不盡相同。例如,一年級新生,認識“10以內的數”時,一般一節課控制在1~2個數為好。第二學期認識“百以內的數”時,能在一、二節課中完成。而到了二年級認識“萬以內的數”,學生可利用已有知識來學習,只須揭示讀、寫數的規律即可。顯然,知識量是逐步增加的。教學時間的控制,主要是防止時間過緊或過松。控制的方法是在安排教學時準確估計所用時間,略微留有余地。
五、調控作業
練習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客觀存在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和應用基礎知識,而且有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練習作業不能以量取勝,而應以質取勝,所以調控學生的練習作業時,應注意質的控制和量的控制。
練習作業須有針對性、啟迪性,使每一道習題都能練有所得。這就要注意習題難度,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易,還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練習作業的布置,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作業設計一定要目的性強,要圍繞教學目標,有助于鞏固基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開始時可以做一些低難度的練習,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中間應以基本題為主,最后可以在練習中滲透后面將要出現的知識內容,以降低后續學習的坡度,使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循序漸進,層層加深,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而作業量應以少勝多,切忌搞題海戰術。課外作業應嚴格控制在教學計劃規定的時間內,要真正做 到減輕學生的過重課業負擔。否則會造成學生怕學、厭學,影響完成作業的質量效果。
六、調控學生學習過程
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吸收信息并輸出信息,通過反饋(評價)知道正確與否,并進行自我調控的過程。當教學過程與學生認知規律相符時,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理解知識內容,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如果學習過程違反認知規律,教學效果肯定不好。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觀察、體驗、感知;思考、歸納、抽象;應用與開拓。教師應根據教學經驗,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思想或可能發生的學習障礙,采取相應的對策,防止錯誤思想的形成,掃除學習障礙。例如:學生認識圓周率π,先讓學生每人準備一些線和大小不等的圓紙片,上課時讓學生用線在紙片圓周繞一圈,再將所得的線拉直,去度量該圓的直徑,學生就會發現不論圓的大小如何,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從而得到了π的近似值。教師再說明歷代數學家的研究測定,π的近似值約是 3.14。學生理解了圓周率的知識后,讓他們去計算圓的周長,并解決具體問題,這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可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習對象,明確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程序,靈活運用,優化組合各種調控方法,對教學過程進行適時動態調控,以充分發揮教學的整體功能,達到課堂教學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