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娟
摘 要:目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快速發展的時候,同時也是人口發展的高峰時期,也是正是在那時候國家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步入計劃生育政策。而隨著當時人口的增長,至現在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突出,而老齡化的人口以農村人口居多。穩定經濟發展,完善我國農村地方的養老保障機制,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創造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農村社會 養老保障 習題 建設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我國一個社會性問題,而我國因為是農業大國,以農村人口居多。因此老齡化人口也以農村人口為主,分析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同時針對問題提出具體的措施,是解決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的必然過程。盡管這幾年我國針對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提出了一些有建設的措施,不過問題仍然存在,農村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也出現了越來越低下的情況。
1.現階段農村地區養老保障體系問題分析
1.1養老保障形式較為單一
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障形式較為單一,在廣大農村地區,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口優于沒有正式的工作,導致年老之后往往需要依靠家庭養老,這也是我國農村地區養老的基本形式。不過因為種種因素,此種單一的養老制度仍然還有很多問題:第一,家庭養老的經濟等收到直接的限制;第二,家庭規模逐漸變小,導致農村子女的養老負擔越來越重。
1.2養老體系尚不健全
在基金投資以及運營方面,目前農村地區還實施完全積累制的社會養老保險,這樣的投資往往是非常單一的,目前實施的政策規定仍然是以購買國家相關的財政所發行的高利率債券以及存銀行以達到保值或者增值的目的,但是現實問題是其參與的基金相對較少[1]。如此在銀行利率不斷進行下調的情況下,加之物價上漲等相關因素的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導致農村社會的養老保險基金增值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另外國家針對農村養老問題盡管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不過由于養老體系還非常不健全,其部分工作至今都還沒有完全理順。導致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始終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1.3我國農村地區的社會養老保障機制水平較低
實際上我國的農村養老保險為一種全新的預籌積累為基本特征的保險制度,也正是在這樣的制度我國的農村養老保險不具備共濟性。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未來個人的養老金的主要來源是繳存積累。但是在考慮到諸如銀行利率下調等多種因素下,很顯然此種方法還是對龐大的農村養老群體顯得太小[2]。部分地方基層組織在沒有任何立法的情況下采取相關的行政措施強力實施養老保險,對不積極參加的人給予各類處罰,不過這樣的措施很容易因為各種因素而終止,最終往往會誘發較為惡劣的影響。
2.建立健全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2.1從法律以及制度上加強農村養老保障制度
實際上制度往往需要依靠法律進行規范,這也是全球通行的做法。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不管是哪個地方法律的有效規范是其有序進行基本條件[3]。因此必須通過立法的方式來盡可能的約束以及強制性的執行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機制,同時將有關的事項以法律的形式進行必要的規定,通過法律以及法律最大限度的保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4]。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機制的前提就是要不斷的強化農村地區養老保障的立法工作,呼吁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從制度上以及法律上保障農村地區人的養老問題,同時各個地方的政府還需要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制定行之有效的社會養老保險方法,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養老保險事業的發展提供最佳的法律環境保護。
2.2確定籌資渠道
對于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來說,養老保障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資金以及基金的問題,這種問題都能夠直接或者間接的制約著農村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對于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金籌集問題,需要堅持個體、集體以及國家多方面籌資的原則,在籌資過程中可以以諸如繳稅等多種方式籌集基金,這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做法,同時也可以通過立法的形式來最大限度的規范我國農村地區的社會養老保險來源??梢圆粩嘣鰪娀I資的強制力以及剛性,如此就能達到擴大制度的覆蓋面,最大限度的提升社會養老保險抵御風險的能力。另外需要特別申明的是,國家財政應該是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最終的承擔組織在其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等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國家財政必須投入一定的資金量來補充我國農村的養老保險基金,從財政以及資金上保障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正常健康的發展[5]。
2.3加強參保的宣傳力度
我國因為國情較為特殊,加之地廣人多。很多農村地區農民的養老保險意識較為薄弱,而養老保險往往需要依靠政府以及群眾雙方有效的配合才能將保險政策落實到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農村人民需要從傳統的保障意識轉變為現代保障意識,這說農村必須從價值取向、心理以及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都要做出改變。所以,廣泛而又深刻的宣傳才能夠有效的促成此種觀念多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要盡最大的努力提升更級領導對農村地區養老問題的重視,充分利用報紙、廣播以及電視等相關媒體,廣泛而有效的宣傳我國新型的社會養老保障機制。
3.結語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別相對較大,因此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險在管理、體制以及基金來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加之不同地方人口價值觀念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對完全不同身份的不同層次的農村人口實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施分層分類的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 宋寶安.農村失能老人生活樣態與養老服務選擇意愿研究--基于東北農村的調查[J].蘭州學刊,2016,14(2):137-143.
[2] 張玉扣,郭智慧,郭宇鵬等.不同年齡段的農村老人養老現狀及思考——基于寶雞市1064名農村老人的實證調查[J].安徽農業科學,2014,16(34):12322-12324.
[3] 郭秋菊,靳小怡.婚姻擠壓對農村流動男性養老意愿的影響——基于壓力應對理論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6,38(2):29-39.
[4] 伍海霞.中國農村網絡家庭中養老支持的趨勢與變遷——來自七省調查的發現[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1):118-125.
[5] 徐俊.農村第一代已婚獨生子女父母養老心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6,21(3):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