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濤
語文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教育要遵從受教育者心理發展規律、認知規律等,以便采用更為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語文教育涉及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培養,具有多方面綜合教育作用,因此采用情景式教學,更有利于語文綜合價值的發揮。
語文源于生活,要使受教育者將其運用于生活,回歸于生活。小學正是對語文感興趣的敏感時期,也是道德情操培養的重要時期。語文教育不僅僅停留在一門語言的教學,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教學實現認知、審美、情操、能力等的培養。小學階段的學生,各種感知能力正處在發展的敏感時期,而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因此情景式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一、情景式語文教學
情景式語文教學就是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條件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他們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學習方法和關鍵內容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情景式教學有助于學生快速地掌握知識,更好地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情景式教學適應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情景式教學方法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轉變了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師為主角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強烈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語文的各項學習活動,并使學生心智與能力得到很大的發展。相比傳統教學只圍繞語文課本的平面單一的教育方式,單調機械式的學習抹殺了學生寶貴的學習興趣,學生注意力自然就會渙散,導致思維機械化、反應遲鈍,產生被動消極情緒,學習效果大大下降。在新課程的必修課程中就要求將每一教學模塊都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情景式教學模式,從名稱就可以表現出來與學生的生活有關聯的內容,如: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等等,都與學生的生活相互滲透,都與小學語文密切相關。
二、情景式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多角度地引導學生進入情景角色
從學生密切關聯的生活中去創造適宜學生認知的立體課程,即情境課程,科學合理地將學生引入到所創設的情境當中來,盡可能多地讓他們的興趣、情感即各種感官融入到所規定的立體體驗情境中,使學生主體得到親身實際的體驗和感受,這樣學生就能獲得豐富的知識體驗及感性認識,從而多方位、多角度感受、領悟將要獲知的知識信息,喚醒學生的自覺需要,讓學生在各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中通過想象來體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得出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及感受。將課本平面信息轉化為立體情境,將教材中的平面知識點和腦海中已有的表象和各種相關的感受緊密聯系起來,設身處地將自己設想成為體驗的對象,激活大腦的積極思考和豐富聯想,產生與體驗對象相一致的移情體驗,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識再到感性的反應、理性的運用,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過“情”進入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各種可體驗的情境教學活動,如角色游戲、現場觀摩等,在特定的教學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從事各種學習活動,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學習,促進學生的多維發展。
(二)反思體驗,理性評價
進過一系列的感知和體驗,學生本能地就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這個時候,講師主要就是要培養學生如何給自己作評價。教師啟發總結使學生領悟所學內容的情感基調,做到情與理的統一,并使這些認識經驗轉化為內在的思想意識,回歸到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上來。讓學生學會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行為,改造自己原有的不足,這樣的學習獲知才是深入的、牢固的。
三、激發學生探究意識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真正具有探究的思想和意識,我們首先要激發起他們探究的濃厚興趣。一般而言,小學生對一切知識都充滿著新奇感,其求知欲望都比較強烈。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這一特征,積極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多思考問題。比如我們可以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天,引導他們認識到語文學習是非常有趣的,鼓勵和相信學生一定會與語文成為好朋友。此外,也可以引導學生和語文教材里的小朋友一樣,提出一些問題。這樣,學生都會爭先恐后地發言和提問,而在學生提出問題以后,教師應當適當地給予鼓勵,不斷激發學生濃厚的探究意識與興趣。
四、增強學生探究意識
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重要內容。一般情況下,探究意識主要來自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兩方面,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去分析、探究和解決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他們的探究意識。比如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人們大笑”這個線索,讓學生自己思考“魯迅的鼻子是碰扁的嗎?”“人們笑什么、為什么笑?”等問題。如果學生仍然探討不出結果,教師就應當及時為學生介紹魯迅先生生活的時代背景,然后再組織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這樣,學生就明白了四周黑洞洞原來是指社會的黑暗,碰壁是指同反動派斗爭所受的挫折、迫害,進而讓學生了解魯迅先生樂觀的革命主義精神。
五、鼓勵學生積極探索
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培養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判斷,善于和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主張的精神,這樣有利于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能力。比如在《窮人》一文教學過程中,對桑娜是否應抱回孩子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把全班學生分為兩組,分別代表不同意見的雙方進行討論和辯論,鼓勵學生認真探索,充分引導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張和意見,進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及內容。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學生必須掌握新的學習方式,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探究能力。對此,我們教師要勇于擔負起責任,充分利用語文課堂,發揮小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著力推行探究式教學,不斷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學習探究能力。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的科學發展,新課程的改革也取得了較大進步,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如何把學生的個性、創造精神和良好語文習慣培養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情景式語文教學模式適應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規律,可以凸出語文發展認知、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的綜合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英.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思維[J].考試周刊,2009(01).
[2]林晶.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討[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9(03).
[3]潘長宏.淺談情景式教學的運用.科教文匯.2009(7).
[4]王東輝等.情景式教學之我見—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理想選擇. 長春醫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