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遠芳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現在,信息技術走進了課堂,為教育帶來了無限生機,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師教學更豐富多彩了,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教育改革的需要。今天在此談談本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一點點體會,僅供各位同仁參考。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每個學生共同的心理特征,這要求在數學教學時,力求通俗、形象、生動、有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在引入銳角三角函數時,課件首先展示藍天白云下一面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同時播放雄健有力的國歌,使學生眼前一亮,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隨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在地面上如何測量旗桿的高度,有的同學回答:“爬上旗桿去測”。有的答:“把旗桿倒下來測”等等。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個個伸長脖子,想聽分曉。老師回答:“只要在旗桿底部的同一地平面取一點,用測角儀測出其頂部的仰角和用皮尺測出這點與旗桿底部的距離即可計算出旗桿的高度。”此時教師引入新課,這是用三角函數計算出來的。“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在聽這節課時注意力相當集中,效果很好。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信息技術的最大功能是畫面的動態演示。在教學中,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即感知——表象——抽象,感知是整個認識過程的基礎。利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可以通過其特有功能,從多方面強化刺激,引導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感知效果,大大減少學生的認識難度,從而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優化課堂教學。如教學直線、線段、射線的定義,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進行感知活動,根據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及知識間的聯系,設計電腦動畫:屏幕上顯示“直線”,且慢慢延伸,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概括出直線的特點。接著在已知直線上顯示兩個閃動的點,讓學生概括出“直線上任意兩點間的一段就是線段”,再把線段的一段無限延長,學生很容易概括出射線的概念及特點。在信息技術的動畫的動態演示中,學生處于“視覺變化”之中,一次又一次受到視覺上的刺激,概念表象隨之建立,對三種線的區別和聯系也理解得十分透徹,從而掌握了這三個概念的教學難點。
三、運用信息技術訓練學生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相信學生,給他們留有足夠的思維活動空間,讓他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如教學梯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明,學生先通過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在學生匯報證明過程時,有的同學利用平行線等分段定理和中心對稱的性質來證明梯形中位線;有的同學通過延長下底使延長線與上底相等的輔助線來證明三點共線,把梯形中位線轉化為三角形中位線,最后證明出梯形中位線定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過程清晰地展示出來,通過分析、比較,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運用信息技術課件展現數學美育
信息技術課件內容充實,形式多樣,色彩鮮明,生動活潑,其動畫有二維的、三維的;有虛擬現象的……它們本身體現著一種美。數學的美體現在它的簡潔與靈巧、對稱與和諧、想象的豐富與邏輯的嚴謹。通過信息技術課件的演示,使學生領略到數學中蘊含的美。如講軸對稱圖形、中心對稱圖形時,通過課件顯示飛機、古代著名建筑、美麗的蝴蝶圖案和各種美妙的圖案,幫助學生理解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在學生掌握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的畫法后,要求學生用電腦繪制自己喜愛的地板磚圖案來裝飾自己的臥室,繪制美麗的花布圖案,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而產生了對美的追求,萌生創造美麗的動機,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五、運用信息技術課件提高教學效果
充分發揮計算機的輔助教學功能,直觀、生動、形象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聲、形、色等各種渠道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效率。如演示梯形中位線轉化成三角形中位線的過程,課件的圖像、聲音、文字、動畫、效果較好地幫助學生掌握了旋轉、拼補的轉化方法,發現了三角形的全等關系,從而直觀清晰地得出了梯形中位線轉化為三角形的中位線,進一步證明出梯形中位線等于上、下兩底和的一半。
社會在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手段也在不斷創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中學數學教學,學生會產生樂學的激情,并能切實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打造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