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嬌
在小學數學實驗教學中,通過這種活動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自制教具能在課堂中讓學生充分發揮探索興趣和創新意識
(1)自制教具和學具的使用,能促使學生自己發現、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嘗試、探索去發現、理解和掌握一些數學知識,由此培養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這樣的教學,成為學生的數學課堂教學實驗,其知識是學生通過操作實驗“重新發現”的,容易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2)我們必須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智力活動,需要一定的知識;同時它更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趨向,是一種善于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創設條件以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綜合素質。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動作技能的基礎上發生、發展,是一個由外部的物質活動向內部的認知心理活動轉化的過程。重視兒童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教師就要通過學具,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更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就可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就可通過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再發現”,就可通過操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二、使用自制教具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知識獲取的實效性
我們必須把數學情感作為一個獨立的目標和數學知識、能力的培養平等看待。所以,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多種方法,其中為學生創設操作活動情境,利用學具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符合小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小學生思維處于具體形象為主的發展階段,小學生具有愛玩、愛動的思維特點,創設合理的適時的動手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會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如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自己活動,其中在教授低年級簡單的對稱關系時,可以讓學生自己準備一張圓形圖紙讓他們從不同方向進行對折,可以發現從中間對折不管是豎折還是橫折,這個圓的兩邊都相等,這樣就可以知道圓它是一個對稱圖形了。雖然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自制教具,但是數學就是這樣,概念定義不是教師們在嘴巴上說學生能一時聽懂接受的,他們真正需要的還是自己去動手理解,讓他們自己從中發現數學的內容,這樣的記憶會很牢固 ,課堂的上的回報率才會更高。
三、使用自制教具可促使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的學,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
四、使用教具,有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征是知識的創新和應用,所以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要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小學數學應充分利用學具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如學習了分米后,讓學生量課桌的長,寬;學習了面積后,讓學生量常用物品面積等。
五、自制教具可以彌補現有儀器的不足
當今教學過程中,引進了很多新的教學儀器,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總是會發現諸多不足之處。例如,有時候教具數量不足,而且品種也不齊全,不能完全滿足實驗教學的需要,或者某些教具不好操作,起不到良好的演示作用。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敢于發現,敢于創造,通過自制的教具來彌補現有的教學儀器的不足。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一次就用木棍組合成了一個簡易的圓規。由于學校的教具有限,教師們紛紛借走了教具圓規,而在我手中的圓規精確度明顯很低,為了促進學生們更好地學習圓的相關知識,形成縝密的學習習慣,在課下,我就自己準備了一些木棍和鐵絲。在仔細地觀察了教具圓規的條件下,我通過精確的測量做出了模型,并根據模型一步一步地制作出了圓規教具,不僅鍛煉了我自己的動手能力,還為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千變萬化的,同樣,我們的自制教具也應該是靈活多變,能夠為我們教學所用的。在當今多元化的教育時代,那種僅憑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和一本教案的教學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教具是教學時用來講解說明某事某物的模型、實物、圖表和幻燈等的總稱。教具的運用是教師在各科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知識,進行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它的最大特點是直觀性。教師在教學中正確地使用教具,充分發揮其作用,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