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靜
摘 要:數學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期重要的學習內容。數學以其自身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成為促進幼兒發展、尤其是邏輯思維發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在幼兒園如何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呢?
關鍵詞:幼兒;數學;教學
長期以來,幼兒數學教育存在重知識的學習、計算技能的訓練,而輕思維方法的培養、思維結構的發展,這種傾向非常嚴重。教師總是想通過演示、講解、總結,讓孩子記住某個知識、某個規律、某個方法,讓孩子一開始接觸數學就學會死記硬背,導致幼兒獲得的知識是孤立的、片面的、僵化的。既培養不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也不能讓幼兒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際意義。因此,如何在幼兒園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是擺在我們幼兒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源于生活的數學教育
1.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信息
我們的周圍,每樣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狀、大小、數量和方位存在著,只要做個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無處不在、無所不有的數學素材。如玩具的類別、大小、形狀、空間位置;還有餐具數量的多少、大小匹配;包括在園區內的綠化設施,樹木的高矮、粗細、排列規律……這些皆可作為幼兒有意義的學習素材。吃飯時可以通過觀察碗筷、盤子的形狀,遷移幾何圖形的認識;收集玩具時引導幼兒在歸類擺放中初步感知集合、分類知識;走樓梯時,數一數有多少臺階、觀察欄桿的顏色交替以感知有規律的排序等。
通過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現象向幼兒滲透數學教學內容,能使幼兒親身體驗到學習數學是那么地自然、輕松和有趣;利用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導幼兒在有意無意間以各種感覺通道感受來自生活的多種數學信息,可以消除幼兒對數學的陌生感,喚起幼兒親近數學的情感,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幼兒學數學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奠定數學學習的扎實基礎。
2.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材料
(1)原始的現成的生活材料:如廢棄的各種飲料罐、盒子、撲克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筷、小勺等,都可用來引導幼兒探索不同的玩法。如根據撲克牌的花樣、數字大小進行排序、接龍、比大小、加減運算游戲;利用瓶瓶罐罐進行疊高、認識形體、辨別大小、比高低活動;運用生活中的種子、豆類進行分類、間隔排序練習。在這種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擺弄中,幼兒擺脫了正規數學活動中的任務壓力,獲得了一種更自然的無拘束的心境,表現出了強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無限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數學經驗。
(2)原始材料加工而成的教學具:幼兒的周圍就有很多現成的材料,可以輕而易舉地化為幼兒自然學習數學的教玩具。如收集生活中大小不同的有蓋塑料瓶子若干,在瓶身上貼上點卡,再準備一些裝飾物,就可以讓幼兒玩點子與數量匹配、按瓶上的數量把相應數量的裝飾物串在瓶子上的游戲。由于選取的這些材料是貼近幼兒生活的,對幼兒的學習來說就格外生動而有意義;在這里幼兒盡其所能地發去展、去創造、去完善,他們的自主操作、主動活動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
3.大膽實踐生活化的情景教學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過程中,我們以模擬的方式再現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讓幼兒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使得幼兒學習起來更感輕松、自然和真實。
在中班“學習順數、倒數”的活動中,我們通過讓幼兒在建構區玩“搭建樓梯”的操作活動,讓其感知樓梯從低到高和從高到低的變化規律;還可以通過我們材料包里“小朋友上樓梯”的情節,讓幼兒在操作擺弄中動手動口,達到手口一致地順數、倒數;通過生活中的“紅綠燈”“倒計時”聯想,形象地感知并發現順數、倒數時的數序規律。由于活動內容來自生活,活動情節豐富有趣,激起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極大興趣,滿足了幼兒自我探索的愿望,體現了個性化的魅力,實現了幼兒快樂學習的理想。
二、結合幼兒感興趣的特例設計數學游戲
小班幼兒由于年齡較小,不能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對于枯燥的數學更是愛不起來,注意力集中不起來。一次,組織幼兒看魔術表演,我發現在整個過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觀看。這說明,小班幼兒不是不能相對時間長一點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視內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兒的內容和形式就能讓幼兒保持長時間的注意。所以,掌握了方法也是可以設計出新穎的活動來,受這一生活特例的啟發,在幫助幼兒進行數學知識復習時,我就采用了“變魔術”的方法,比如:將大小物體排排隊時進行復習,我故意用夸張的動作將各種圖片藏到背后,嘴里說“一、二、三,變、變、變!”小朋友都睜大眼睛靜觀到底變出什么來,注意力高度集中,練習效果也就更好。
三、在數學內容的安排上要注意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
數學學科知識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一些知識要以另一些知識為基礎,不同的知識亦有難易程度的差異。在內容安排上應遵循數學知識的邏輯和幼兒學習的邏輯順序,體現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前后聯系的特點。例如:幼兒認識“數”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邏輯觀念。理解數的實際意義是認識數的開始,更是學習加減運算的基礎,而學習數的分合既能幫助幼兒深入理解數的意義,又有助于幼兒學習加減運算。因此我們在安排有關“數”的教育內容時,開始只是給幼兒一些前數學經驗,如對應、排序等活動,讓幼兒獲得學習“數”的心理準備,然后讓幼兒感知數量、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引導幼兒認識數序、數與數之間的數量關系。到大班則結合數的分合和加減,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數概念。而現在有些幼兒園為迎合家長,急功近利,一開始就訓練幼兒計算技能,忽視了數學基礎及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準備,違背了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邏輯,給幼兒學習數學造成困難,扼殺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這無異于揠苗助長,得不償失。
讓幼兒在生活中感受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幫助幼兒更輕松地領悟數學的抽象關系,提供幼兒解決現實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活動才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才是有效的。我們的孩子才會真正對數學感興趣,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更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