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鹽城市S鎮農村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社會支持網絡匱乏、交往的能力缺失,兒童普遍孤獨。選取部分高孤獨感留守兒童組成成長小組,通過具體的小組活動,采用溝通、鼓勵、親子活動等方法對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問題進行小組介入,小組評估和后期跟進顯示留守兒童與家長都對小組工作過程滿意度較高,農村留守兒童的孤獨感現狀明顯得到改善。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小組工作
“留守兒童”一詞最早出現在 1994 年,上官子木在《“留守兒童”問題應引起重視》一文中率先提出了“留守兒童”的問題。目前關于“留守兒童”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界定,一個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孩子則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歲及以下的兒童。
一、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表現與成因
(一)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表現
本論文采取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江蘇省蘇北的鹽城市S鎮三至六年級的在校生孤獨感進行了調查。調查采用的是Asher《兒童孤獨量表》,調查共發放2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187份,有效率近90%。調查數據從一定程度上說明這187名的留守兒童朋友數量較少,人際交往氛圍窄,交往也不主動。同時,農村留守兒童自己本身就有孤獨的體驗。
(二)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成因
孤獨感嚴重影響了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孤獨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結合調研結果發現,影響S鎮留守兒童的原因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交往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獲得既需要人際交往的實踐,也需要他人的指導,父母是兒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當父母常年不在身邊,他們的生活就無法完整,沒有人指導他們如何與人交往、如何交朋友。因此他們缺乏交往的能力,尤其是溝通的能力。
2.社會支持網絡匱乏。孩子的社會支持網絡有很多,有家庭,學校,朋友,親戚,社區等。可是農村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情感呵護。學校一味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同輩群體在某些方面會嘲笑留守兒童。這些都使得留守兒童孤獨無依,在社會支持網絡方面非常的匱乏。
3.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自幼就沒有父母在身邊給予照顧,父愛母愛缺失,這些兒童會在內心深處產生壓抑感,不愿與人交流。這些壓抑,自卑,寂寞、缺乏自信心的社會心理因素都使留守兒童產生孤獨感。
4.監護不當。父母親的缺位使得監護人成為農村留守兒童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人。研究表明, 留守兒童的監護存在責任不明確、教育精力不足、教育能力不足等問題。
二、小組工作的介入與實施
本課題草擬小組工作計劃書,建立成長小組,通過具體的小組活動介入農村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問題。
(一)成長小組的建立
本次小組活動的工作人員有四名,本人及三名志愿者。社會工作專業工作者通過向留守兒童發放孤獨量表,最后確定以鹽城市S鎮鎮 3~6年級的8名留守兒童為目標對象,本人和志愿者將8名兒童組成一個名為“手拉手”的成長小組。
(二)小組工作的介入
小組的運作和發展是十分復雜的。小組內組員之間關系的狀況、組員的相互溝通、小組的領導方式都會對小組產生重要影響。
1.小組初期
本次的小組活動初期的任務和目的有四點:破冰與相互認識、了解小組目標、建立團隊意識、訂立小組規范。計劃通過兩次小組活動達成這些目標。第一次小組活動首先通過設計昵稱、大風吹、角色扮演的方式幫助組員與組員之間、組員和小組工作之間相互認識,在這一環節工作者通過游戲的方式很好的營造了小組的溫馨氛圍,發現小組成員很好的融入小組中。第二次小組活動的目的是通過互幫互助,建立團隊意識。通過兩次的小組活動,這些孤獨地留守兒童聚集到了一起,他們的人際交往圈也擴大了。
2.小組中期
本階段的小組活動主要就針對這三個表現展開:
表現一:認識自我,相信自我,學會交往。留守兒童缺乏交往的能力,本次小組活動首先通過我的優點、我是最棒的等游戲讓成員培養成員積極地心理,敢于與他人進行交流。
表現二:正確面對孤獨。工作者要讓組員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知道孤獨感的產生是很正常的,要真正學會如何應對。
表現三:調整兒童與父母認知,幫助父母意識到兒童的情感缺失。因此本次活動目標主要是讓家長了解留守兒童的需求和兒童的孤獨感問題及危害,意識到與兒童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3.小組后期
小組活動的后期一項是做好離別的準備和組員的情緒處理,另一項是小組評估。
第一項工作中工作者讓組員與其父母分別在紙卡上書寫對方的改變,或新發現,也可寫上鼓勵或期望,寫完后互相交換,并在小組中分享,增進彼此的溝通與情感交流。其次與組員總結分享小組內容,交流得與失。最后告知小組活動的結束。
第二項工作是小組評估,小組活動評估的方式分別是小組成員的自我評價、對家長和老師的訪談結果評估。結果表明,小組工作對于改善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問題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反思
本課題小組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問題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在介入對象范圍和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其次,小組活動過程中領導者在帶領小組成員進行小組活動的過程中存在技巧和方法的運用不當問題,同時,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問題,必須對其進行長期性的服務。
參考文獻:
[1]胡善平,潘春宇.安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從社會工作的視角出發[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54):57-61.
[2]全國婦聯課題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R].中國婦運,2013(6):30-34.
[3]王曉娟,鄭曉邊.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研究進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19(7):632-634.
作者簡介:
姜達珍(1991.12—),女,江蘇省鹽城人,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社會工作專業,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