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日格樂
摘 要: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深受學校和教師的關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就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支撐,充分利用多媒體及網絡資源共享的優勢,創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提高現代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科技成果進入教學領域后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形態,在改革傳統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方面顯示了現代教育媒體最優化的功能。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一、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質量
應用信息技術于教學活動中,可以使教學形象、生動、感染力強,有利于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據國外的有關實驗證明,使用計算機的程序教學,可以縮短教學時間二分之一,考試中的錯誤減少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并可幫助學生比較牢固地掌握學業。拿《蝙蝠和雷達》這篇科學小品而言,如果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將很難使學生理解。而多媒體卻具有極豐富的表現手法,能夠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的現象、情景和過程,有效地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教學,為了使學生懂得:飛機靠雷達在夜空中飛行,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這個道理,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使學生看清楚蝙蝠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超聲波(紅色波紋),遇到障礙物,超聲波便會反射回來(藍色波紋)。這樣,蝙蝠的耳朵就聽到了。在此基礎上,我又演示了另一動畫:飛機一邊飛,一邊通過雷達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紅色波紋),遇到障礙物(高山),無線電波就會反射回來(藍色波紋)。這時飛行員就會調整飛行的方向或高度繼續飛行。當我要求學生完成將下列詞語卡片放在方框內的課堂作業時,全班學生都會做,而且平時成績較差的學生表現得也很積極。
二、豐富學習內容,開闊知識領域
現代教育技術能在短時間內呈現大量事物,還能表現傳統教學技術無法表現的許多事物。例如,教學課件能廣泛使用各種技巧揭示教學命題,將抽象的教學材料形象化和直觀化。從信息論的角度看,課堂上向學生輸入的信息,只有在一定的信息背景下,才有可能變為儲存,再輸出。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要創造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必須擴大信息源。而在多媒體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富有吸引力的多媒體應用程序可為孩子們提供富有創造力的教材。對于幼兒、低年級的學生,教材可以是交互式游戲的形式,帶有色彩鮮艷的圖形、動畫和音響效果;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材仍可以保持上述的特點,但借助與CD ROM的巨大容量,教材所含的信息量將會大大增加,學生可以非常容易的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正如贊可夫所說:“如果真正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廣闊了。”學生能在廣闊的天地里生活、求索,思維能力必會產生飛躍。
三、幫助理解,突破重、難點
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有機整合中,要科學分析“以教為主”與“以學為主”兩大教學設計的各自長處,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的“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理念,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靈活運用計算機作為輔助教工具的同時,注重發揮其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與情感激勵的工具性功能,并把這一觀念牢牢地、自始至終地貫徹到課程整合的整個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之中。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教學中應力求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效率。課堂教學中如何利用四十分鐘進行教學,突破重、難點,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直觀形象的信息手段,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這樣,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又有助于擴散學生的思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突破重、難點,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例如:我在教學《小珊迪》這篇課文時,由于小珊迪所處的社會和時代與學生現實生活反差太大,學生對課文內容很難把握,感情也難以投入。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演示衣著破爛正向路旁行人苦苦哀求的小珊迪,學生聽著悲哀的音樂和聲情并茂的朗讀,注視著可憐無助的小珊迪,自然會激起學生感情的共鳴,對小珊迪的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痛恨之感油然而生,當朗讀到小珊迪就要死的時候,全班學生無一不痛哭流涕,教學難點便迎刃而解,作業練習也能當堂完成,而且準確率很高。
四、強化認識,改革課堂結構
現代媒體深入教學內容,不僅改進了教學方法,而且使課堂結構模式發生了變化。用音畫交融、聲情并茂的手段以知激學,以情激學,寓教于樂,打破了機械分割、平面運動、岸上學泳的松散結構,更注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造能力,更重視課堂教學向課外的擴展和延伸,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在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占有一定的比重。這些古詩作者在經過自己的千錘百煉后,把豐富的思想、深厚的情感已經融入到極其精煉的文字中。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教師有時也難以表明。因此,古詩教學一直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感悟詩人語言之凝練,體會古詩之神韻呢?信息技術與古詩教學的整合解決了這個難題。課堂教學中引進了現代化的認知工具,使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語言、文字、情感和操作的信息。教學過程要重視信息的調控和反饋,以利于組織嚴謹的結構,優化教學過程,強化學生的成功體驗。如課文《詹天佑》中,詹天佑開鑿八達嶺隧道使用了“中部鑿井法”,這是本文理解的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獲得學生的感知信息,先讓一個學生作板畫檢測。當發現這位學生理解不夠這一準確的信息后我及時作了調控――出示制作的動畫,動畫清晰地反映了中部鑿井法的六個工作面,這樣不僅使學生茅塞頓開,而且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理解頗深,掌握牢固。
總之,語文教師在推進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應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不是教學目的,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不能將是否使用信息技術作為評判課堂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此外,教師還應注重信息技術與人文藝術的高度融合,在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麗麗.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實踐與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4).
[2]李娜.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方法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小學版,2013(6).
[3]陳偉寧.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基礎類課程教學新探索[J].職業,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