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正海
摘 要:詩歌以抒發情感見長,對詩歌的欣賞,重點是要把握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但情感不是一個具體實物可以進行直觀把握,它需要借助形象,寓情感于形象之中。通過形象來架起詩人和欣賞者情感溝通的橋梁。在詩歌欣賞中,審美感應的發生,通常借助于景物審美、人物審美、社會生活審美來進行,在這些審美感應類型之中,積淀著深厚的精神情感整體交流互動。關鍵詞:詩歌欣賞;審美感應
縱觀整個中國文學史,詩歌無疑有著一個不可動搖的特殊地位。詩歌鑒賞首先是賞,即運用想象等主觀體驗感受、品味詩歌中的形象和意境,然后才是鑒,是站在評價的角度,對詩歌作出審美判斷,獲得某種新的感受和認識。詩歌的欣賞是欣賞者與作者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活動,是一種在閱讀和欣賞過程中產生的審美體驗。詩歌的意境深廣,富于形象,長于抒情,它的抒情意蘊是豐富多彩的,又是具體鮮明的。鮮明的意象形象及細節,能深刻地凸現詩意的情韻和意趣,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這增加了古詩詞的隱晦曲折,也增加了我們鑒賞理解的難度。詩歌的抒情總是借助一定的形象。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暗示著深刻的哲理,傾注著詩人的審美傾向,包孕著詩人的情感。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的極富美感的意象。因此,把握詩歌的意象,憑借對詩歌意象的特征、藝術手法、民族傳統審美心理來分析把握作者的內心情感,從而能夠在詩歌的欣賞中,最終與作者達到心靈上的共鳴。
鑒賞詩歌中的形象和思想內容前提條件是要了解作者一些關于生平、所處的時代等方面的知識,詩歌的創造聯系著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性格特點,也聯系著當時的具體環境,是作者特定時期內的思想情感的一個反映,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動態、風格流派和寫作動機,使我們的主觀情意與詩歌中反映的客觀物境相互交融,以我們的心感應作者的心,領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以“此時”“此景”感應“此人”“此情”,與作者一起共同去感受詩歌中的意境美、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啟示,有了審美感應,才算是達到了對詩歌的鑒賞。
對于詩歌的鑒賞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深入體現詩人在創作詩歌時所融入的審美情感以及我們從詩中所領會到的詩意,與詩人間的情意相通。具體分為景物審美感應、人物審美感應和社會生活審美感應。
景物審美感應。中國古典詩歌中寫景詩占據了很大的一個篇章,詩人帶著有情的眼睛物觀察景物,借助客觀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寫景物,抒發主觀情感,移情于景、融情于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景生情,情生景,情境交融,渾然一體,理解凝聚在景物描寫中的詩人的主觀感情,積極樂觀的,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渴望建功立業;消極悲觀的,懷才不遇,落寞悲傷。古典詩歌中的景物形象常與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心理特點等方面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在文化發展中被賦予某些約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很多詩人往往都會有自己特定的意象群,比如屈原的詩中常用香草、美人、鳳凰等意象詞,李白的詩中多有明月、黃河等意象詞,這些和詩人的風格是相關的,也和詩人要表達的感情有關,所謂“詩品出于人品”,我國歷代詩論都非常重視和強調人品與詩品的關系,一個成熟的偉大的詩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寫照,由于詩人所處的時代不同,詩人的心胸氣度不同,品格修養不同,審美標準不同。
常見的寫景詩有山水詩和邊塞詩。山水詩是在魏晉玄學的影響下發展起來,東晉謝靈運是第一個大量描寫山水并且成就較高的一個詩人。山水詩的鼎盛時期則在盛唐,出現了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詩歌還寄托了詩人的志向與情感。而李白的山水詩則將精神寄托于自然,將情感傾注于山水,追求人與自然的渾然合一,顯示出了一種獨特的風格。
人物審美感應。人物形象的完整描寫是由許多細節組成的。作為直接傳達感情的一種手段,細節,是刻劃形象、展現豐富內心世界的—條重要途徑。傳神的細節除了能準確生動地傳達感情外,往往又是含蘊豐富,耐人尋味的,能調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這樣的細節,可以是典型的動作,也可以是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動。以元稹的《行宮》為例: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在荒涼冷漠的古行宮中,宮中的紅花無聲無息地盛開著,當年入宮的紅顏少女,如今早已是白發蒼顏,閑坐無聊,一個一個數說著玄宗昔日的盛世繁華。這首詩很平實,但很有概括力,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力,歷經滄桑感不言其中。首句點明地點:古行宮,第二句暗示出了時間:紅花盛開的季節,第三句介紹了人物:白頭宮女,第四句描繪出了動作:閑坐說玄宗,構成了一幅生動又蘊含深意的畫面。詩人要表現的是哀怨凄涼的心情,卻描寫出紅艷的宮花,紅花美景與寂寥的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的哀怨情緒。元稹生活在盛世巔峰過后的中唐,他的詩平實中呈現絕美華麗,色彩濃烈,細節刻畫真切動人,這與他的的性格特征和經歷有莫大的關系,他剛正不阿,情感真摯。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是末句“閑坐說玄宗”,白頭宮女是唐玄宗時代歷史的見證人,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釀成安史之亂。詩中宮女沒有憤慨,也沒有感嘆,只是麻木地說說而已,談起自己的過去,就像是談論別人的故事,心如死水,無怨無恨。看似輕筆帶過,實則是厚積薄發,蘊含了詩人強烈的感慨,透過這淳樸的字面,我們其實是能感受到宮女苦熬了幾十個春秋的寂寞孤獨,青春年華就此葬送的哀怨。
社會生活審美感應。這類詩表述的是詩人對社會、人生的思考,主題通常是詩人對某一社會現象做出冷靜、理性的思考,結合社會現實,抨擊社會現實,達到諷喻的目的。閱讀這類詩歌,重要的就是弄清當時的時代環境,社會背景,然后深入理解這一史實給人留下的深刻的經驗教訓。詩歌的欣賞是一個及其復雜的藝術創作過程,從動情到理解,再到再創造,它需要用心去發現,用心去理解,用心去體會,由淺及深,由表象到實質,逐漸達到心靈的交流。
參考文獻:
[1]李健夫.現代美學原理.科學主體論美學體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俞平伯.中國古詩詞精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張少康.文賦集釋——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