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常紅
設計師魯迅
◎文/姜常紅

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名優秀的設計師。對應設計師的這個身份,魯迅最著名的作品要數1917年8月完成的北京大學校徽。
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起用當時稍有名氣的魯迅,眼光可謂獨到。他在給魯迅的信中寫道:“余想請先生為北京大學設計一枚校徽,也不必多復雜,只需將先生一向倡導的美育理念融會貫通即可。”
當時的魯迅雖有些忐忑不安,但提交的草案卻讓蔡元培校長連聲叫好。魯迅設計的北京大學校徽的造型是中國傳統的瓦當形象,“北大”兩個篆字上下排列,上面的“北”字是背對背的兩個人像,下面的“大”字是一個正面的人像。校徽的構圖及設計突出了“以人為本”,一直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魯迅還是一位書籍封面設計師,他一生曾設計過六十多個書籍封面,《吶喊》與《引玉集》堪稱魯迅設計書籍封面的經典之作。《吶喊》的封面頗具深意,整張封皮以暗紅色鋪滿渲染,象征著受害者的血跡,又預示著斗爭和光明;封面中間靠上的位置是書名和作者的名字,外加黑色細線框圍住,仿佛一個鐵屋子;書名“吶喊”兩字像用利刀鐫刻一般,寓意著鐵屋中強有力的發聲,其寫法更是奇特,三個“口”字,兩個偏上,一個偏下,仿佛在齊聲吶喊著什么,充滿力量,勢不可當。正如有的學者說:“這個封面不遣一兵,卻似有千軍萬馬;它師承古籍,卻發出令人覺醒的新聲。”
《引玉集》是魯迅滿懷敬仰之情,用“三閑書屋”名義自費出版的。封面用淺米黃做底色,鋪滿版面,上面印紅色色塊,色度飽滿,有一種壓抑不住的歡樂氣氛;橫排手寫蘇聯版畫家的外文名字和“木刻59幅”字樣用橫線隔開,活潑卻不凌亂;一個圓形的反陰“全”字加強裝飾性,顯得別有趣味;封面最左邊有一黑色邊線,漫過書脊,流向整個封底。整個封面大方、熱烈而又靜雅,暖色調充滿著東方韻味,寓意著欣欣向榮,令人備感親切。
在書籍裝幀史上,魯迅也是一面旗幟。他非常注重裝幀設計的整體性,在譯文的插圖設計中,魯迅通常會把中國民族傳統元素和原文插圖結合起來,使插圖形式與文章的描述互為補充。例如在《鐵流》中,魯迅盡量采用原書中的蘇聯插圖,將作品的文學性與插圖的唯美性融合,在保持原有文學特色的基礎上,使得讀者可以管窺蘇聯文學的全貌。而對于原作,魯迅通常會采用自己創作的插圖,或者與繪畫家進行合作。魯迅的書籍裝幀融合了東西方、古今文化,并融會貫通,對書籍內容的把握及內涵的表達,均通過插畫及美術字相結合的方式表現出來,兼具民族性及現代性。
“如果說文學創作是一種對苦難的抗爭的話,那翻譯也許是一種傷痛的潤滑,而對美術的終生熱愛則是魯迅快樂的源泉。魯迅對美術之愛,甚至超越了他對文學的抒發、史學的考辨和哲學的思辨。美術,占據了魯迅生命的始終。”魯迅博物館研究員肖振鳴這樣解釋。
也許設計之于魯迅,正是展現他剛毅背后柔情那一面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