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君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
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機制研究—以寧波市為例
胡乃君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從科學發展的視角,運用“體教結合”的教育思想,借鑒國內外高校培養優秀后備人才的成功經驗,針對寧波市實際提出寧波市高校優秀殘奧選手的培養模式,認為寧波市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的基本原則有:動態性原則、多樣化原則、個性化原則。并從選材機制、保障機制、“學、訓、賽”機制、激勵機制、監管機制、制度建設等六個方面建立了寧波市高校優秀殘奧選手的培養機制。旨在使優秀殘奧選手在接受科學運動訓練指導的同時,兼顧文化理論知識的學習,為培養擁有較高職業素養的優秀殘奧選手創造條件,為優秀殘奧選手退役后的生存提供保障。
殘奧選手;高校;原則;培養機制;寧波市
自1984年,中國首次組團站在國際殘奧會的賽場,至今僅有30余年的歷史。而在這短暫的時間內,中國殘奧軍團不斷書寫著歷史,尤其是繼2000年悉尼殘奧會之后的雅典、北京、倫敦、里約連續四屆殘奧會,中國殘奧軍團蟬聯了金牌榜榜首。誰也不會忘記,中國殘奧軍團創造的驕人成績;誰也不會否認,歷史性突破與多年來我國重視發掘和培養優秀殘奧選手,切實提高后備人才培養質量是密切相關的。過去的輝煌逐漸離我們遠去,2020已經開始向世人呼喚,三年后的東京殘奧會我們能否再創佳績?我國的競技殘奧軍團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面對挑戰與壓力,我們不得不把目光拋向我國殘奧后備人才身上。
優秀殘奧選手的培養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長期以來,“體校—專業隊—國家隊”的三級培養模式作為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主流模式,使我國競技體育水平有了長足發展。然而該模式所需人才基數多、成材率低,致使大量人才浪費,而且所培養的運動員雖然運動技術水平超高,但文化理論知識匱乏,造成運動員整體素質的“畸形發展”,退役之后難以在社會中尋求體現自身價值與能力的平臺。新時期,傳統的“三級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客觀現實,無法滿足我國對競技體育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體教結合”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模式應運而生。競技體育與教育的結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奧林匹克運動作為人類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文明事業的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它的興衰史告誡我們,競技體育只有與教育的結合才能真正的體現出競技的魅力,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1]。
基于此,本研究擬從科學發展的視角,運用“體教結合”的教育思想,借鑒國內外高校培養后備人才的成功經驗,規劃寧波市高校優秀殘奧選手的培養模式,探索一個既遵循競技訓練規律,又遵循文化教育規律的有效機制,促使高校優秀殘奧選手能夠成為我國殘奧軍團持續發展的中流砥柱。使優秀殘奧選手在接受科學運動訓練指導的同時,兼顧文化理論知識的學習,一方面為培養擁有較高職業素養的優秀殘奧選手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為優秀殘奧選手退役后的生存提供保障。
據統計,2016年里約殘奧會中國代表團運動員308人,其中浙江省籍40人,參加田徑、游泳等10個大項,占了殘奧會總項目的近一半,是名副其實的殘奧運動大省。作為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的寧波,是我國大陸綜合競爭力前15強城市,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2016年連續第三年選派優秀殘奧選手(2016年10人)參加殘奧會。寧波市內目前有寧波大學、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寧波工程學院、萬里學院、寧波諾丁漢大學等5所本科院校和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等6所高職高專院校。這11所學校辦學實力雄厚,且寧波大學是教育部第一批高水平運動隊的試辦學校之一,有著多年的高校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經歷,積累了豐富的培養經驗。受其影響,其它駐寧高校也在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在運動員培養教育中也在不斷嘗試、積累,逐漸具有了培養優秀殘奧選手的條件,尤其是幾所本科院校對優秀殘奧選手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若高校能夠充分認識到其優勢,并借此積極引進優秀殘奧選手入校,甚至可以成建制的建隊,創造條件達到對優秀競技殘奧選手的獨立培養,形成“引進—吸收—自主培養”模式,使殘奧選手在接受競技訓練競賽的同時,便利地接受系統的高等教育,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實現高校和優秀殘奧選手雙贏的局面,那么不僅解決寧波市殘奧選手來源不足的難題,還增強了優秀殘奧選手退役后的就業競爭力。
3.1 寧波市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的動機
3.1.1 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對于殘疾人而言,育人是體育所承擔的社會功能之一,其不僅包含強健體魄,對培養殘疾運動員的精神和氣質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將會在學校的體育教學、業余體育鍛煉、學校體育賽事中起著示范的作用,影響深遠。堅持對優秀殘奧選手的運動訓練,對學生和教練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殘奧選手競技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學校體育運動水平的高低,以及育人水平的高低,同時對于學校體育教學水平的提高與群體體育活動的開展都將起到積極而持久的推動力。尤其是殘奧選手在國際大賽中取得的優異成績以及表現出的努力拼搏的精神,對激發學生愛校、愛國的思想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強化作用。
3.1.2 培養全面發展的競技殘奧隊。殘奧選手作為優秀后備人才被高校接納培養對象之前,由于自身的身體狀況往往是把時間和精力主要用在訓練和比賽,而忽視了對文化知識的學習。當他們步入到高校轉變成大學生的身份,在充斥著濃厚理論知識的大學殿堂里,首先面臨的就是轉變思想,明白人必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優秀殘奧選手納入高校進行培養,其目的不僅是為了參加比賽,更重要的是對其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優秀殘奧選手在明確目的的前提下,不僅要不斷提高競技水平,還需努力完成學業,進而必然會造就一支“既有競技水平,又有文化涵養”的擁有較高職業素養的優秀殘奧隊伍。
3.1.3 破解競技殘奧選手培養模式單一的難題。高校在教育資源上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再加上高校現有的體育師資、場館設施資源、科研儀器設備優勢,可以相信,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是可行的。通過借助高校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優勢,培養高水平優秀殘奧選手,打造高校高水平殘奧隊伍,增加了非體育院校對殘奧后備人才培養的責任,將徹底改變我國單一由體育部門訓練、培養殘奧人才的模式,破解競技殘奧選手培養“一條腿走路的‘瘸腿’”難題。一條腿變成兩條腿,充分發揮高校在人、財、物等多方面的優勢與積極性。
3.1.4 為高校創造無形資產。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在教育、訓練以及其他條件保障等方面進行大量投入與管理,并針對殘奧選手的生理、心理特點,遵循殘疾人教學、訓練的客觀規律施教施訓,不斷改善著殘奧選手的身體素質與競技水平,帶領其在地區、全國乃至國際賽場上爭金奪銀。不可否認,高校優秀殘奧選手在賽場上表現出的競技水平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對應高校的綜合實力,其表現與成績猶如一部廣告宣傳片,宣傳著這所高校的辦學水準,其直接的溢出效應便是擴大學校的聲譽,不斷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成為學校名副其實的無形資產。
3.2 寧波市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的基本原則
3.2.1 動態性原則。“學訓矛盾”是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過程中必須首先面對的一個難題,應堅持“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學生管理制度來解決這一矛盾。學校與教練根據各類比賽周期,靈活安排訓練計劃,在保證訓練、比賽的前提下,安排殘奧選手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此外,“學分制”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學位授予依據,殘奧選手即使因為參加比賽或者訓練耽誤了本學期的部分功課,可在日后的非集訓或比賽期間重修,直到取得學分。
3.2.2 多樣化原則。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需在實踐環節加大培養力度,視殘奧選手的具體情況賦予其多種角色扮演,如教師、教練、學生社團負責人、裁判、競賽組織者等等,從多方面發揮殘奧選手的特長、提高殘奧選手的綜合能力,鍛煉其勝任不同的任務。同時,引導其在活躍學校文體活動開展中起到骨干作用。
3.2.3 個性化原則。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還要因材施教,依據不同殘奧選手的身體狀況、心理特點以及運動特長,采取不同的培養手段和形式,使其得到最優發展。學校、教練員以及理論教師要充分尊重殘奧選手的獨立性,緊緊圍繞發揮并發展學生特長,鼓勵不同的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向不同方向發展,并對優秀殘奧選手退役或畢業后的職業發展進行定位,提出切合學生個體實際的建議。
“機制”借指事物的內在工作方式,包括有關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各種變化的相互聯系[2]。因此,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的機制(如圖1所示)是指:高校為了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優秀殘奧選手,在運動員選材、文化教育、競賽、訓練、保障等方面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的過程,是實現優秀殘奧選手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

圖1 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的機制構成示意圖
4.1 選材機制
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工作始于運動員選材。高校應根據自身資源優勢確定招收優秀殘奧選手的運動項目,然后根據培養總目標以及運動項目特點,以優秀殘奧選手的競技能力結構特征作為運動員選材的主要導向,并緊緊圍繞項目特點制定詳細的選材測試內容,以“面試、測試、比賽”等形式逐級進行選拔。并密切關注省市、地區級各類比賽,掌握相應項目的優秀苗子,并建立運動員人才庫,提高運動員選材的精準化與科學化。此外,為了避免運動員選撥工作過程中的“尋租”行為的產生,建立嚴格的運動員選撥規章制度,確保運動員選材公平、公正與客觀。
4.2 保障機制
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保障機制建設涉及相應場館設施建設、訓練經費來源建設、教練員隊伍的選拔與組建、科研隊伍建設、文化知識學習保障體系建設等等。系統完備的保障機制建設是保證優秀殘奧選手接受文化知識學習、規律運動訓練與競賽,實現優秀殘奧選手培養目標的基礎。高校應圍繞優秀殘奧選手運動項目吸收與選拔能夠勝任訓練工作的教練員,并為教練員創造不斷學習、交流、提高指導能力的機會,不斷增強教練員隊伍的執教能力。同時,加大對相關運動項目優秀科研人才的引進,或由本校相關專業骨干教師組建科研攻關小組。減少學校撥款,積極尋求社會支持,通過優秀殘奧選手參加大賽取得優異成績,吸引社會機構或組織的經濟贊助,逐漸降低對政府經費支持的依賴性,形成競技項目簇生經濟效益的長效經費來源機制。最后還應建立優秀殘奧選手知識學習保障體系,確保文化知識學習的時間與機會。
4.3 “學、訓、賽”機制
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初衷在于加強優秀殘奧選手的文化知識學習,培養具備職業素養的優秀競技人才。因此,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不能將招募的優秀殘奧選手作為獲勝、宣傳的工具,要建立在優秀殘奧選手自身發展需要基礎之上,搭建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的學習、訓練、競賽協調機制。圍繞殘奧選手的具體情況以及制定層層遞進的學、訓、賽目標和學、訓、賽計劃,并在學生入校初就對此清晰了解,以提高優秀殘奧選手培養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遵循優秀殘奧選手身體狀況、生理發育規律和心理發展特點,制定適宜的學、訓、賽時間、內容和形式,實現學、訓、賽三者間的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做到既要保證訓練、競賽的時間與質量,又要盡最大程度避免影響正常的文化課程學習。
4.4 激勵機制
高校要能真正在眾多高校之中吸引優秀的殘奧選手選擇本校,招收到高質量優秀殘奧選手,需建立起良好的激勵機制,同時,要注意激勵機制不僅要能成為刻苦訓練和競賽的重要動力,也能很好地鞭策優秀殘奧選手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已有研究表明:訓練方式多樣化、訓練的系統性、制訂現實的可操作性目標等都有助于運動員內部動機的產生[3]。目前國內外諸多學校采用名校效應、比賽獎金、高額獎學金、榮譽、工作安排等激勵措施,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打出了可保送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承諾,來激勵運動員學生的學習、訓練和比賽。因此,各高校要以人為本,注重共性與個性相結合,采取多樣化的激勵措施,吸引優秀的殘奧選手入校學習、訓練與比賽。
4.5 監管機制
良性監管是保障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建立監管機制(如圖2所示)也是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首先,國家體育管理部門應介入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工作,實時對高校培養工作進行抽檢、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引導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少走彎路。其次,高校也應建立起完善的監管體系,對優秀殘奧選手培養的各環節進行時效性檢測,繼而不斷調整培養過程。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監管機制應對培養過程的關鍵指標進行監測和評價,隨時調整各種干擾因素,推動高校優秀殘奧選手培養系統的良性循環。

圖2 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的監管機制示意圖
4.6 制度建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各個機制間不是獨立的,而應是一個統一體協調運轉發揮作用,進而產生“1+1>2”的系統效應。優秀殘奧選手的培養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還需加強相關配套制度體系建設,保障各個機制間的協調運作。制度建設是規范、監督和協調系統內各個機制的協調運轉不可或缺的一環。如優秀殘奧選手的選材機制需要招生制度來規范,訓練經費、比賽經費的使用需要專項基金制度,運動員、教練員日常管理需要運動員、教練員行為規范制度等等。
傳統的三級培養模式作為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主流模式,在特殊時期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也造成了我國優秀運動員整體素質的“畸形發展”,退役之后難以在社會中尋求體現自身價值與能力的平臺。研究從科學發展的視角,運用“體教結合”的教育思想,借鑒國內外高校培養優秀后備人才的成功經驗,針對寧波市實際提出寧波市高校優秀殘奧選手的培養模式,認為寧波市高校培養優秀殘奧選手的基本原則有:動態性原則、多樣化原則、個性化原則。并從選材機制、保障機制、“學、訓、賽”機制、激勵機制、監管機制、制度建設等六個方面建立了寧波市高校優秀殘奧選手的培養機制。旨在使優秀殘奧選手在接受科學運動訓練指導的同時,兼顧文化理論知識的學習,為培養擁有較高職業素養的優秀殘奧選手創造條件,為優秀殘奧選手退役后的生存提供保障。
[1] 池建.論競技體育與高等教育的結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2):149-159.
[2] 高艷華.對河北省青少年女足運動員培養機制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9.
[3] 李東蕾.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激勵機制探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27(4):87-89.
[4] 劉麗.高潛人才隱性人力資本研究[M].北京: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2.
[5] ztürk, Sevim.Human.Resources Management in Educational Faculties of State Universities in Turkey[J].JESE,2016.
[6] Achkasov EE.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features of circulatory system in retired and active elite athletes [J].Meditsina,2014.
[7] Gary Stanley B.人力資本[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8] 于芬.對高水平學生運動員培養體系的探討—清華大學跳水隊實證研究[J].體育科學,2008,28(2):73-83.
[9] 李冬庭.英國發展殘奧體育的實踐及其啟示[J].殘疾人研究,2014(4):73-77.
[10] 唐建倦.中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動力機制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9,30(6):50-52.
[11] 王成,王紀鵬.美國高校籃球后備人才培養機制的內容、特征及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29(3):320-323.
[12] 陳學東.從殘奧會成績分析我國殘疾人競技體育發展階段和發展特點[J].浙江體育科學, 2015,37(2):17-20.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Paralympic Play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Ningbo city as an example
HU Nai-jun
(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author uses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combining body and education",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reserve talen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racticing the training of Ningbo university model, that Ningbo cit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raining outstanding paralympic players are: the principle of dynamic, diversification principles,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ity. And established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Ningbo university's outstanding paralympic athletes from six aspects: selection mechanism, guarantee mechanism, "learning&training&competition"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aim is to make the excellent paralympic athletes, in the course of accepting the training of scientific sports, take into account the learning of cultural theory, and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paralympic athletes with high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and guarantee the survival of the outstanding paralympic players after retirement.
paralympic athlet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inciples; training mechanism; Ningbo city
2017年寧波市體育科學研究課題(796SS1712)
2017-04-03
胡乃君(1980-),女,浙江慈溪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學校體育教學,社會體育.
1004-3624(2017)03-0066-04
G80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