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云波,林 楠
(1.杭州外國語學校,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大學教育學院 體育學系,浙江 杭州 310028)
?
我國體育教師素質能力研究述評
童云波1,林 楠2
(1.杭州外國語學校,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大學教育學院 體育學系,浙江 杭州 310028)
體育教師作為學校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體育教師專業化進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體育教師隊伍,體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研究與制定也是必然趨勢。研究試圖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視角,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以來——近15年體育教師素質能力相關研究進行梳理,把握其研究成果與動向,為體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研究、以及體育教師專業化研究提供理論依據與參考。
體育教師;專業標準;新課標
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明確教師專業標準凸顯教師職業的專業性、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成為世界許多先進國家提高教師質量的共同戰略。我國199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在法律上第一次確認教師的專業地位。2012年教育部頒布《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進一步對教師的基本素養和要求進行了系統梳理和規范,是我國教師專業化進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體育教師作為學校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體育教師專業化進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體育教師隊伍,體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研究與制定也是必然趨勢。自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頒發實施以來,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體育教師素質能力的探討成為熱點課題,但這些研究成果多而且雜,同時對于目前體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研究、以及體育教師專業化的研究有什么樣的貢獻與啟示等,缺乏有效、清晰的整理。本研究試圖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視角,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以來——近15年體育教師素質能力相關研究進行梳理,把握其研究成果與動向,為體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研究、以及體育教師專業化研究提供理論依據與參考。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調查法。通過中國知網,將時間設定為2000年至2014年,以體育教師為主題進行第1次檢索,再以能力、素質分別進行第2次檢索,通過篇名、摘要或全文的閱讀,篩選中小學體育教師素質能力構成的相關期刊論文,進行整理和評估。根據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中設定的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以及專業能力3個維度,對選定的研究論文進行分類。同時,對理論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進行劃分。
3.1 相關細文概覽

表1 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以及專業能力記述分類

續表1
注:近15年我國體育教師素質能力相關論文中整理提取
3.2 分析
首先從研究方法上來看,自2001年新體育課程改革以來,關于體育教師素質能力構成的理論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并行發展。從表1可以看出,由于體育教師素質能力構成的理論性研究主要是根據文獻資料、個人經驗等確定的素質能力要素主觀地進行分析,研究成果較多地體現在《專業標準》的專業能力維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體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研究貢獻有限。相比而言,體育教師素質能力構成的實證性研究在《專業標準》所設定的3個維度上均有較豐富的成果體現,比如楊燁等(2009)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標準的構建,馬海濤(2012)基本技術技能指標體系的構建等,較好地反映出《專業標準》設定的指標,對于體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體育教師素質能力構成的實證性研究存在方法單一的問題,即大多采用針對教師、學生或者學校行政領導關于體育教師素質能力構成的問卷調查。
其次從研究內容上來看,體育教師素質能力構成的研究已逐漸開始從素質能力的某一具體角度切入,關注體育教師專業化促進、發展。柴嬌等(2011)從學科教學知識(PCK)促進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視角,提出體育教師教育過程中學科教學知識的內容初步構建;周珂等(2012)研究通過構建中學體育教師職業認同的結構模型,得出中學體育教師的職業認同是一個由價值認同、情感認同、能力認同、持續認同和投入認同5個因子構成的多維度結構,對促進體育教師職業理解與認識的途徑、方法提供理論參考;盧三妹等(2012)研究初步建立我國體育教師勝任力模型,包括關愛與溝通、專業素質、個人特質、專業提升、職業偏好5大體育教師勝任特征群,能夠很好地從體育教師中甄別優異者與表現平平者,對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理論提供依據。
體育教師素質能力構成的研究成果數量雖多,但研究方法單一,對于體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研究、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貢獻有限。今后體育教師素質能力研究的方法應關注通過量和質相結合的實證性研究。另外,體育教師素質能力構成的研究內容開始指向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從多視角、深入研究某一具體素質能力的構成要素。今后體育教師素質能力研究內容應結合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1] 孫璞.論素質教育對體育教師素質的新要求[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2000,12(2):27-31.
[2] 陳作松,季瀏.新體育課程與教師素質的提升[J].體育學刊,2004,11(1):138-141.
[3] 唐宏貴,黃靖,周細琴,等.中小學體育教師人文素質結構與社會評價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2):16-19.
[4] 趙華恩,陳慶合,李曙剛,等.體育教師的職業能力及培養模式[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1):115-120.
[5] 湯利軍,張建濱,季瀏.學校體育現代化與體育教師素質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0(6):81-83.
[6] 孟文硯.提升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實踐探索和理性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11(11):8-11.
[7] 柴嬌,鄭風佳,李林鵬,等.學科教學知識對培養體育教師專業化途徑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3):363-366.
[8] 許建生.體育教師素質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10):101-104.
[9] 左新榮,黃文仁.體育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融合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1):45-48.
[10] 樊臨虎.21世紀體育教師基本素質構成要素的研究[J].體育學刊,2000(6):98-101.
[11] 王維群,錢銘佳,廖玉光,等.未來中學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J].體育學刊,2001,8(3):93-96.
[12] 王穎.21世紀初學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探析[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15(1):121-124.
[13] 楊鐵黎,趙立,馬凌,等.對北京市21世紀前10年體育專業人才素質要求和數量需求的調查[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15(2):1-4.
[14] 展更豪,王慶偉.北京市中學體育教師的現狀調查及其對首都體育學院學生素質培養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1):74-46.
[15] 施小菊.運用反思性教學提高體育實習教師專業能力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2):238-240.
[16] 傅建霞.中小學體育教師職業態度與職業行為相關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6(20):69-71.
[17] 楊燁,張曉玲.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標準的制定[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5):87-90.
[18] 馬海濤.體育教師基本技術技能標準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5):1-8.
[19] 周珂,王崇喜,周艷麗.體育教師職業認同的結構與量表編制研究——以中學體育教師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3):93-98.
[20] 盧三妹,朱石燕.體育教師勝任力模型建構研究[J].體育學刊,2012,19(2):83-88.
Research on PE Teachers’ Skill in China
TONG Yun-bo1,LIN Nan2
(1.Hangzhou Foreign Lauguage School, Hangzhou 310023, China;2.PE Department, Educational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ers. The research and making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e research is to sort up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bility in recent 15 years since the refor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proof for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standard;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2017-03-01
童云波(1980-),男,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籃球教學與訓練.
1004-3624(2017)03-0090-04
G807.3;G807.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