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5月9日文章,原題:美國絲綢之路倡議失敗對中國的警示 本月將要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是中國貿易發展倡議的現有和潛在參與者的一次聚會,包括俄羅斯的普京以及緬甸的昂山素季在內的多位國家領導人將赴會北京。
觀察人士稱,相比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美國在2011年由時任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提出的類似計劃在正式提出后就遭遇資金欠缺、資源不足的問題。美方的倡議也缺乏從太平洋至大西洋的幅員。2008年出版的《國界動態》一書作者喬治·加夫里利斯表示,美國的新絲綢之路“基本上是對區域連通性的一些前景還不錯、但缺少資金的構想的集合”。而北京的計劃擁有“貸款、援助、軟貸款、附加條件少或沒有附加條件的貸款等形式多樣更為雄厚資金為后盾”。
專家指出,美方的計劃有兩個戰略目標。一是華盛頓希望有某種長遠的方案來抵消美軍撤離阿富汗后留下的經濟窟窿的負面影響。美國的第二個戰略目標與中方目標或許一樣,即在大多數跨中亞貿易需經由俄羅斯的貿易路線之外創造其他路線。
哥倫比亞大學哈里曼研究所主任亞歷山大·庫利2015年撰寫的一篇政策備忘錄指出,中美兩國的倡議“密切相容”,均“強調中亞的區域連通性”。但美國拘泥于有限得多的“南部走廊”,它為巴基斯坦和印度日益增加的消費者和能源需求,與中亞的石油、天然氣、水電和農產品牽線搭橋。加夫里利斯說,不同的是,中國人“想要盡可能多地修道路和接入點”,包括經由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和俄羅斯的道路。照中國的方式,“如果他們有關系和基礎設施注入所有這些鄰國,就有助于創造回旋空間,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通道,更好地聯結市場。”
兩個項目如今均在進行,但美方的支持和參與近乎消失。相比之下,中國不久前出資和新成立了一些區域性銀行,專門用來推動其計劃,包括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新開發銀行和亞投行等。能源和基礎設施咨詢公司倫敦經濟國際主管古爾丁說:“對于超過兩年的項目,美國的興趣根本不能持久。”從跨歐亞貿易角度講,它已取得美國不能比的成就,在可預見的將來或許仍會這樣。▲
(作者羅伯特·德萊尼,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