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鑫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舉行,多國領導人確認出席,并密切關注“一帶一路”計劃給本國帶來的商機。德國是首批公開支持“一帶一路”計劃并加入亞投行的國家。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先生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就德國對“一帶一路”態度,以及期待獲得的商機談了自己的看法。
歐盟夏天將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環球時報:德國對即將舉行的“一帶一路”峰會有何期待?
柯慕賢:在最近一次通話中,德國總理默克爾告訴習近平主席,她堅決支持“一帶一路”計劃及其背后的思想體系。由于她本人無法參加,她將委派德國經濟部長出席。隨行的還有許多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此外,德國商務與能源部長賽普利斯女士也將參加峰會。她此行重大的議題是關于如何組織全球貿易,抗擊貿易保護主義。另外,我相信中方會提出有關市場經濟地位的議題。
“一帶一路”計劃是關于連通性以及更多開放的市場,我想尤其重要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參與“一帶一路”計劃的國家中,2/3的國家低于發展水平,投資基礎設施對于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一旦經濟獲得發展,政治穩定也將隨之而來?!耙粠б宦贰庇媱澆粌H覆蓋許多亞歐國家,還有許多非洲國家。我們樂于見到這些國家獲得政治穩定,因為那樣會使目前有移民傾向的人留在本國。另一方面,許多德國公司也會參加峰會,積極想參與到“一帶一路”項目中,只要框架條件合適的話,他們視其為非常好的商機。
環球時報:歐盟目前仍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德國作為歐盟最大經濟體,這是否會影響德國在歐盟推動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可?
柯慕賢:這是關于執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協定的第15條。歐盟應該在2016年12月就執行該條款。但是由于歐盟的法定程序非常復雜,需要一些時間。我們相信到今年夏天會完成這一程序。歐盟一定會在條約的框架下履行義務。在這方面,德國作為歐盟中的大國確實扮演重要角色。我們一直在說,我們履行了義務。
我認為正確表述應該是,這不是關于是否承認市場經濟地位的討論,而是關于世貿組織準入條約第15條已經預見到的某種處理方式。我相信我們會充分履行這些義務。
合作建高鐵引起中方興趣
環球時報:中企正實施“走出去”戰略,這方面德國能給中國提供哪些幫助?未來雙邊合作潛力在哪里?
柯慕賢:雙方公司已有很多合作,其中一些公司還在中國聯合生產出產品并出口到第三方國家。我認為“一帶一路”計劃能夠大力開拓雙方在高鐵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中合作的潛力。目前已有關于雙方合作基礎設施項目的討論,我相信中國公司對此感興趣。
環球時報:最近歐盟駐華商會對于“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一些批評。您認為中國這份關于制造業的指導方針,是否威脅到歐洲的制造業從業者?
柯慕賢:應該說雙方有合作潛力。但很多歐洲公司,包括德國政府在內,對于規劃中所預見的中國計劃搶占的市場份額是有所顧慮的。
中國制造會成為德國競爭對手
環球時報:中國制造業未來會成為德國有力的競爭對手嗎?
柯慕賢:當然。中國企業會沿著高科技階梯向上走,這符合自然的預期。對于我們來說這不是一個問題。我們不怕競爭,但是我們擔心不公平的競爭。在這方面我們希望看到改變。舉例來說,中國幾乎可以購買任何一家德國企業,但反之則不太可能。就在最近,海南航空買下了德意志銀行10%的股份,你能想象我們擁有工商銀行10%的股份嗎?
但我們認為中國領導人在達沃斯的發言傳遞出積極的信號,明確表示中國將進一步開放,并且堅信自由貿易。這個演講深受好評。在那之后不久,中國總理也在政府工 作報告中做出同樣的表態。這讓我們有所期待。
環球時報: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對于中國價值觀批評最多的國家之一。您認為,政治上的分歧是否會影響雙方在經貿方面的務實合作?
柯慕賢:盡管存在分歧,但德國幾乎是唯一一個對華貿易逐年增加的國家。中國對德國的貿易也是如此。這與全球趨勢大相徑庭。如今中國已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此外,默克爾總理本人在11個月以內已經3次到訪中國,兩國高層互動非常密切。我們應該認識到,雙方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這不會對整體雙邊關系產生負面影響。我想中國對德國很有信心,德國的發展前景完全可以預見,無論在經貿還是人權等方面,并且雙方也不會成為地緣政治上的對手。▲
環球時報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