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鈺劼
如今,越來越多的“痛感新聞”走入我們的眼簾,敲擊我們的心靈。有人感到恐慌,擔心這類新聞會讓悲觀與失信充斥我們的社會。然而正是這些“痛感新聞”直擊到社會問題的要害,像醫生剖解毒瘤,帶給人巨大的疼痛后,引導我們深刻地探究病根。
“人生是由各種不同的變故、循環不已的痛苦和歡樂組成的?!倍畮變|人各不相同的人生,組成了我們現在的社會。社會本身包羅萬象,這注定了歡樂與痛苦的共生。我們已經接受了很多令人喜悅的新聞:有“天宮二號”的航天事業大進步,有女排時隔十二年重回世界之巔。我們沒有理由只擁抱陽光,而忽視陰影與黑暗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盼望救助的人們,而“痛感新聞”的出現就是在幫助人們更完整地了解社會。
我們需要“痛感新聞”,經歷了疼痛,才會學著珍惜?!睹利惻c毀滅》中說道:“世界上沒有任何美麗是不包含刺痛的,沒有刺痛就不會讓人感覺它正在消逝?!蔽覀冮喿x著GDP增長的數據,卻不知環衛工人為謀生計而無法參加老伴葬禮;我們瀏覽著戛納紅毯上女星的身姿,卻不知19歲女生被詐騙學費后痛苦離世……這樣的世界真實嗎?難道我們要重回“大躍進”時期,面對滿是“畝產千萬”浮夸風標題的新聞業,感受虛假的“勝利”與“幸?!?,而無視被饑寒與艱辛壓彎了腰的農民嗎?如今的人們生活得太和樂,更不懂得珍惜寧靜的生活,若不是維和戰士前線犧牲的新聞,多少人都記不起這世上還有許多正處于戰亂的地方。
而“痛感新聞”最重要的價值,是揭露社會問題,讓人更深刻地認識世界。這是新聞業不變的操守,也是新聞人的責任。在當下,為搏眼球的虛假新聞層出不窮,而《南方周末》仍堅持求真的原則,一篇篇報道說出社會疾癥,讀者們不會迷失在驚嘆的標題中,而是在文字里嚴肅地思考我們的社會又出了什么問題并應該如何解決。今年的普利策獎全部關注著“痛感”:東南亞2000名勞工的長期追蹤、難民問題、槍擊案種族歧視……這些“痛感新聞”剖開社會光鮮外衣下的丑惡,引導人們去探索、想辦法去解決。
面對“痛感新聞”,排斥是愚蠢的,我們應鄭重地接鈉,用心地思索,通過報道分析問題的根源——是社會制度的不完善,是誠信建設的缺失,或是畸形的價值判斷。我們更應以此類比,總結失誤,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鑒和經驗教訓,去規避因無知導致的失誤,更全面地認識自我,理解社會。
拿破侖曾說:“不會從失敗中尋找教訓的人,他們的成功之路是遙遠的?!币粋€不接納“痛感新聞”的社會,亦很難進步。因為疼痛,所以深刻,以此為鑒,尋光明之途。
作者單位:
湖南省長沙市南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