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長文
[摘 要]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因此如何有效地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縮小城鄉差距以及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以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城鄉統籌協調工作為例,進一步研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多層次決策。
[關鍵詞] 農業轉移人口 市民化 多層次 決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09-02
目前,雖然我區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工作雖取得一定效果,但還是有一些問題不容忽視:思想認識有待提升,工作積極性不高,針對性不強;工作創新不足;相關戶籍制度改革的政策無法配套,各行業、領域政策不夠明晰;政策宣傳落實仍有差距;權益保障仍需加強;城鄉統籌工作人員流動性大,仍然存在機構、人員不匹配的狀況[1]。
在區領導班子的正確指引下和市城鄉統籌辦的細致工作下,臨翔區城鄉統籌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三個一億人”城鎮化方案等政策和要求,開拓創新、積極作為、主動擔當、狠抓落實,研究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多層次決策有如下幾點:
1 加強政策措施宣傳
1.1 強化載體宣傳。要讓廣大農村人民群眾都切實了解到我國中央政府的精準脫貧政策,進而了解到政府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所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手機、宣傳欄、宣傳畫冊、卡片、政策問答等形式加強宣傳工作,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創新宣傳方式,整合宣傳力量,突出宣傳重點,積極營造廣大群眾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良好氛圍。
1.2 轉變工作觀念。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學習宣傳,包括各單位、鄉鎮(街道)、村(組)干部、派出所、社保站等服務類型的“窗口”,由以往注重“轉戶數量”向注重“權益保障”轉變,由“農業人口轉城鎮戶口”向“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轉變,從根本上深刻各個工作崗位人員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思想觀念,并且提高相關人員的執行能力。
1.3 強化會議宣傳。將黨中央經濟會議上所提出得到精準扶貧政策進行強化宣傳,讓各級領導者能夠切實了解到政府實現精準脫貧的決心。召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座談會,總結歷年來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提出當前的新形勢新要求,把握農業人口市民化的工作重點,確保農相關政策以及工作正常開展。
2 重視農業轉移人口的下一代教育
完善相關的入學制度,實現教育資源公平,重視農業轉移人口的子女教育問題。落實改善農業轉移人口子女教育的學校環境,并投入政府資金建設相關民辦教育機構,用以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子女的學習。此外,對于較為困難的農業轉移人口家庭,可設立相應的助學基金與慈善基金,根據實際情況減免學費、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資助農業轉移人口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3 培養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能力
為了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率,提升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技能和創業意識,需要健全相關職業培訓系統,并且為所有的農業轉移人口以及樂于參加職業培訓的人員提供機會[2]。同時,需要根據農業轉移人口的實際需求,采用職業教育與在崗培訓并重的培訓體系,在這一過程中,職業學校與工作單位發揮著主導地位,讓農業轉移人口盡快地融入到工作崗位當中,專項的培訓有效地提高了農業轉移人口的實際就業能力。
政府對于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能力培養方面,要給予一定的支持,可通過增加公共經費、鑒定職業技能等方式去肯定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能力,對考核合格者頒以職業技能證書,不僅讓農業轉移人口的工作就業機會增多,還可將作為落戶城市的基礎條件。
因此,通過用工單位、政府機構等社會各界對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培訓的大力支持,提高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積極性,使其努力工作,強化職業技能,提高自身素養以便日后能夠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當中。
4 加強督查確保權益保障
4.1 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落實好已轉城鎮居民“享有五項保留、提供五項保障”的政策[3]。確保所有已轉戶的居民權益所存在的問題,都要依據相關政策給予解決,確保落實到位。
4.2 健全農村產權體制,讓農民進城投資。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的進程,繼續抓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
4.3 擴大城鎮基礎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要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基礎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必須包含農業轉移人口及其常住人口在其中。強化進城農民權益保障,探索政府、企業及個人共同參與的成本分擔機制,抓進城落戶農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關系轉續政策文件落實。
4.4 加強轉戶環境建設。認真落實進城農民上崗、培訓、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房屋租購等,督促農民融入城鎮的體制環境。
5 創新工作方法
5.1 探索創新激勵的工作方法。加強與公安、住建等部門的溝通聯系,積極探索戶籍制度改革中區域戶口劃分、戶口落戶類型辦理、既成人戶分離事實等戶口登記管理的方式方法。積極探索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集鎮居住、創業、就業的激勵性落戶政策措施和獎勵辦法,增強政策的人性化和吸引力。積極探索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調查統計體制、評價監測指標體系和目標責任考核辦法。積極探索戶口所在地與城市規劃區戶口歸類及城鎮化率測算方法。
5.2 堅持以服務為本的工作方法。成立農業轉移人口服務中心或工作站,完善體制機制,積極爭取政府購買服務崗位,力爭有機構、有編制、有人員。
5.3 堅持問題導向的工作方法。加強請示匯報,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著力解決政府和農業轉移人口“兩個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農業轉移人口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生活當中,不僅僅要完善相關戶籍制度,更要建立農業轉移人口相應的權益保障體制,加大政策宣傳的力度,讓農業轉移人口的歸屬感進一步增強。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工作無法在一夜之間完成,有著許許多多繁瑣的工作需要有序的進行,只有真正了解農業轉移人口的需求,制定與之相對應的政策,再在落實的過程中結合創新的工作方法,才能有效地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參考文獻
[1]桑春,李穎,孫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多層次決策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74-79.
[2]譚小示.湖北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思路與實現路徑[D].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16.
[3]徐愛東,吳國鋒.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微觀決策機制研究[J].西部論壇,201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