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溪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16-01
錦州地處遼西,是遼寧省糧食主產區之一。農作物播種面積851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蔬菜、花生、雜糧和薯類。主要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在遼寧省分別占居前五位。轄區內的4個縣(市),分別是省和國家級的重點產糧縣和糧食生產大縣。
1 種植業結構調整情況
錦州種植業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產業結構。2016年,糧食種植面積為558萬畝,占整個種植業面積的65.6%。在糧食作物中,玉米面積為463萬畝,占54.5%;水稻56.5萬畝,占6.6%。近十年來,糧食產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玉米產能增加較為明顯。單產提高到了176公斤,總產量增加到了91萬噸,分別增加了51.76%和63%。
錦州農業的新一輪調結構是從國家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后起步的。首先,我們拿出了一個規劃。從體現優勢和發揮優勢上出發,確定的調整思路是:壓縮玉米,增加設施農業、花生、雜糧、薯類、飼料等替代作物。力爭在三年內,壓縮玉米面積90萬畝,重點發展設施農業、花生、雜糧、薯類和飼料。種植業結構中,玉米與其它作物的比例關系由現在的1:0.84,改為1:1.15。增加設施農業、花生、雜糧、薯類和飼料種植。新增后5大作物所占的比重由上年的30.5%加大到了33.4%。新產業畝均產出效益明顯高于傳統種植業效益水平。
2 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情況
隨著市場和消費需求上的變化,以農產品加工業、農村物流業、休閑服務業和農村能源開發利用等為主的新產業在我市發展較快,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一個最為活躍的增長點。這些新產業的具體業態是:
農產品加工業。目前全市有農產品加工企業437家。其中,糧食、蔬菜、水果、畜產品、海產品的加工企業,分別為235、25、20、73和9家。在這些加工企業中,有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7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43家。目前年加工量在800萬噸左右,銷售額在460億元左右,帶動農戶達40余萬戶。
農村物流業。目前全市農村大約有500多個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購銷的各種公司、貨棧和中介機構,從業者有近萬人,“互聯網+”成為農村物流的新業態,目前互聯網覆蓋面達到了60%以上,通過互聯網從事購銷活動的企業和個人大約有近萬個。
農村能源開發利用業。目前全市從事農村能源開發利用的企業有13家,能源開發利用項目有6個,從業者有近千人。每年轉化農作物秸稈15萬噸,使用新能源的農戶達6萬戶,能源開發產生的經濟效益1億元以上。
農村旅游休閑服務業。目前全市擁有旅游休閑觀光農業多處,從業者有6.2萬多人。每年接待旅游觀光的人數達500萬以上。創出的收入在3.1億元以上。
3 調結構中遇到的問題和建議
我們在調結構中,遇到四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發展新產業需要增加投入的問題。如在發展設施農業上,目前,建一座鐵結構冷棚需投入1萬元,搞一畝地膜需要80元,建一畝日光溫室需要8萬元。由于投入較大,農民投入能力有限,擴大面積上存在一定難度。二是調整生產項目需要增加基礎設施問題。如在發展水稻上,由于水利設施限制,在短期很難擴大生產規模。三是搞新產業需要市場透明和對接的問題。如搞花生生產,主要是靠出口,不能出口花生就沒出路。而生產者對國際市場根本不知情,是跟風種,撞大運。四是調結構需要效益上保證。如在馬鈴薯生產上,全市馬鈴薯面積8.2萬畝,但效益并不看好,市場價0.5元/公斤,按畝產4000公斤計算,收入2000元左右,收益略高于玉米,比較效益不是很明顯。
提出4點建議:
一是在糧食生產上,特別是玉米生產上,應當逐步去杠桿。玉米種植在我們錦州不是最為優勢的作物,生產規模逐年膨脹的主因是國家給糧補,實行保護價收購,農民種地省勁,賣得容易,比較效益上也不低。如果改變一下對種玉米保護政策,玉米面積很快就會減少。二是促進土地流轉。當前阻礙種植業結構調整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土地過于分散的問題,靠一家一戶調整結構很難。因此,應當拿出推進土地流轉的辦法,盡快改變土地使用方式,使土地向農民合作社和種田大戶集中。三是建起國家級的市場與生產對接的信息平臺。農業調結構上最大的困難就是生產與市場錯位,在不了解市場的情況下容易出現盲目調整的現象,當前農民最為需要的是清楚市場。四是加大引導和支持力度。對取代傳統生產項目的新產業應當拿出一套具體鼓勵支持辦法,讓農民在發展新產業中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