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銀龍
[中圖分類號] F32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21-01
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有了很大的發展與進步,但是,還存在需要在發展中努力解決的問題,既有合作社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有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發展環境不相適應的問題,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積極應對。
1 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
1.1 社員的綜合素質不高,人才缺乏。人才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關鍵因素。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大多數綜合素質還不高,適應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強,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更缺乏。從而導致對政府及政府部門的依賴性增強,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新和發展。有的憑借過去的老辦法、老經驗來辦事;有的只顧埋頭苦干,沒有長遠規劃和具體設想;有的“等、靠、要”思想嚴重,總想政府和部門扶持,開拓創新意識不強;有的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不足,在合作社內部協作意識不強,導致合作社功能弱化,競爭力偏低。因此應當倡導能人創辦、基層組織創辦、技術部門創辦合作社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把合作社做大、做強。
1.2 合作社的發展資金嚴重短缺,后勁無力。目前,當地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真正有實力發展的仍不多,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合作社,上了項目就馬上感到資金短缺的壓力。由于資金不足無法擴大生產規模。
1.3 專業合作社打造精品名牌的意識不強。由于我縣的專業合作社大多是在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直接關心下發展的,在成立合作社時,社員受自身條件限制,對走品牌興社,強農發展之路的意識缺乏。
1.4 自身建設不規范,成員管理松散。多數合作社在登記注冊時都比較規范,而對開展正常工作所必須建立和完善的內部運行機制卻關注較少,尤其是民主決策、風險控制、利益分配等機制運作不夠規范。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流于形式,作用未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體現。有的合作社成立后一年內一直沒有召開過理事會和監事會,導致運作和管理的隨意性較大,沒有形成社員民主參與的決策機制,決定權往往掌握在發起人手中,社員參與合作意識不強;沒有形成真正的風險共擔機制,大部分社員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風險共擔,缺乏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沒有建立規范的利益分配制度,一些合作社只有少數社員持股,其他社員只象征性持少量股份,組織與會員之間沒有真正形成關系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造成合作社發展的不穩定。
2 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建議措施
2.1 建章立制規范合作社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形式、章程制度和管理模式,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加強規范化管理,健全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推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選好帶頭人,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提高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自我約束能力和自發展能力。
2.2 加強宣傳、強化培訓,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一是“請進來”。 經常舉辦培訓班,邀請外地能手、專家到本地,系統地對合作社負責人、村干部、鄉村能人、經紀人進行創辦、運營、財務管理、創新發展等相關知識培訓,培育一批敢想、敢干、會干、具有現代農業理念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并邀請各方面專家深入實地走訪合作社,進行技術咨詢、業務指導等,不斷提升合作社質量和水平,逐步把合作社打造成技術精良、運作規范、經營先進、引領當地經濟發展的領頭雁。二是“走出去”。組織有關部門和合作社骨干力量外出考察、學習,取經引寶,創新思路,破解難題,改進不足,指導、帶領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同時與外界搭建“伙伴”關系,加強聯系,強化合作,拓展外地市場,拓寬業務范圍,增加訂單,提高收益。三是搭建合作平臺。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搭起政府與合作社、科技部門與合作社、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的橋梁,使我縣合作社由“松散型”走向“聯合型”,定期開展活動,互相學習、交流和吸收外地經驗,取長補短,促進產業整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互惠、互助協作、共同發展,推動我縣農業生產向商品化、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使合作社成為帶領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力軍。
2.3 加強政府扶持力度。要大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供產銷一體化”建設,積極引導、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采購、生產、銷售的統一管理、民主管理;要充分結合本地的農業資源優勢,選擇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前景的品種作為開發重點,通過簽訂訂單,建立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龍頭農業企業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要為合作社在各類市場特別是農產品批發市場搭建銷售平臺提供便利條件和優惠措施,推進農資購買、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