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芳

[摘 要] 土地流轉是促進規模以及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本文針對忻州市沿黃貧困縣土地流轉困難的現狀,找出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有利于加快該地域土地流轉進程。
[關鍵詞] 沿黃貧困縣 土地流轉 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30-02
農業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而土地流轉能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形成。忻州市沿黃貧困縣包括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該四縣在土地流轉方面有著諸多的困境,土地流轉困難,嚴重制約了本地域范圍內農業規模經營的進程。(注:文章內容均針對該沿黃貧困四縣,文中省略標注“沿黃貧困四縣”)
1 土地流轉基本信息
截至目前,四縣土地流轉的基本情況如下表所述:
2 土地流轉呈現的特征
根據以上基本信息表,可以看出四縣土地流轉呈現五個特征:一是土地流轉總面積占總的家庭承包耕地面積平均比例約13%;二是土地流轉方式以轉包為主,占到70%以上,依次是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三是土地流轉去向以流入農戶為主,占到80%以上,依次是流轉入合作社、企業;四是土地流轉用途70%以上用于種植糧食作物;五是簽訂流轉合同的比例非常小,平均不足2%。
3 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3.1 土地流轉服務機構作用薄弱
四個沿黃貧困縣縣、鄉兩級級雖然早已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組織,掛牌成立了流轉服務中心,被配備了相應的工作人員,但尚未真正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發揮流轉服務組織引導、管理、監督的作用。再加上,大多數鄉鎮農經站缺乏辦公經費和專職人員,實際開展工作難上加難。同時,村級流轉服務組織也需要延伸和完善。
3.2 土地流轉受讓戶嚴重缺乏
盡管現在農村有許多農戶想通過出租、轉包等形式,流轉自己不想耕種或者無力耕種的撂荒承包地經營權,但無奈因需求缺乏或者信息不暢通而流轉不出去。這主要是受限于以下幾點:商業資本對農業滲透不大;龍頭農業企業不發達;農村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經濟能人相對較少;社會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需要還比較有限,尤其在欠發達、交通不便利的地區。
3.3 土地流轉規模受資金制約
資金缺乏仍是制約土地流轉的一大瓶頸。對于有轉入土地、擴大經營規模愿望的種植大戶、養殖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來說,資金的缺乏,成為流轉入更多土地,進行規模經營的一大障礙。不僅如此,資金缺乏還限制了其產業鏈的延伸,影響到規模經營的效益。大多數種養合作社,因無力解決資金而無法一次性流轉更多土地,更對加工銷售、貯藏保鮮、品牌注冊等產生束縛。對于于流轉出土地的農民來說,流轉收益難以及時實現,影響其積極性。再加上流轉期限長短,涉及到流轉價款的實際價值的增值等,會在逐年兌付中變數加大,埋下糾紛隱患。
3.4 農民離開土地受限于社會保障不足
要真正讓農民放心地離開土地進入城鎮,社會保障尤其重要。目前看,養老保險、合作醫療,以及農村社會救助和最低社會保障等制度已基本建立,但保障水平偏低,難以解除離開土地的擔憂。
3.5 合作社引領作用制約因素較多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但也存在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內部管理制度運行機制亟待健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能力較弱等問題,再加上政府在稅收、金融等優惠政策方面落實不到位,在用電用地等政策傾斜方面還顯得不足,故帶動土地流轉的作用不大。
4 加快土地流轉的對策
4.1 加強重視,大力宣傳
一方面要提高縣鄉兩級領導班子對土地流轉重要性的認識。對土地流轉工作,堅持開展學習、培訓、考察等活動,根據各地情況,因地制宜,重視分類指導;多路探索,不拘形式地往前推進。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宣傳引導力度。針對農村土地流轉的不規范行為,制定鄉村干部農村土地政策法規宣傳計劃,引導土地流轉規范運行,以提高基層干部執行政策的水平和依法辦事能力。同時,通過宣傳培訓,將土地流轉的基本規范宣傳到千家萬戶,引導農民遵循原則,使用規范合同,嚴格按照法定程序,以減少農村土地流轉糾紛的發生。
4.2 完善流轉服務平臺,補充專業人員
要繼續完善縣、鄉兩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尤其是要積極發揮其實踐功能,將其真正運行起來,具體做好土地流轉的政策宣傳與普及、印制與發放規范合同文本、指導合同簽訂、開展流轉合同備案等工作。與此同時,由于絕大多數土地流轉行為是在村一級進行,所以盡快建立健全村一級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有專門的流轉交易中心,進行流轉信息的發布與收集,還要指定專門懂政策、會引導的村級流轉服務人員,以服務于農村土地流轉事項,使得農村土地流轉能夠順利規范進行。
4.3 采取扶持政策,加快土地流轉
對于流入土地的經營主體來說,由于農業生產的自然屬性,受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甚大。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生產生產周期較長,風險較大,收益不甚穩定,再加上農業的平均利潤又低于其他產業,因此,要想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規模經營就必須有相應的政府政策支持,如資金補貼、金融借貸傾斜支持、農耕獎勵、風險補貼等等,來降低經營風險同時保障一定的收入。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規模經營主體流入土地的積極性,加快農村土地流轉。
對于流出土地的農戶來說,脫離土地首先要有非農業收入做為保障,做到能流轉、敢流轉、放心流轉。政府可以采取技術培訓等方式來增加農戶的非農技能,使的農戶脫離了土地也能從非農行業找到工作。規模經營主體可以和農戶協商約定在自己的農業企業、合作社等組織內就職,或者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使得農戶更有效的參與到規模科學種養中,獲得比自己獨立種植更多的收益。以此,增加他們脫離土地的安全感,從而加快土地流出。
4.4 扶持規模經營主體發展,提高其引領能力
要積極營造,鼓勵和支持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企業大力發展的社會氛圍,重視對這些帶頭引領作用人的培養。在農業技術方面,堅持持續不斷的提供培訓、學習、經驗交流的機會;在資金、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扶持方面,要做到優先考慮該部分經營主體;在注冊準入方面,要價低門檻,簡化手續。